关注我们:

搜索
查看: 3120|回复: 5

[诗歌散文] 我们来读书吧五十五:格律诗入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3 10:3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湖北





主讲人:涂明星
前言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为今用陶冶情操,得到极好的艺术享受。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文化素养。

一、怎样入门
唐代有两大类诗体,古体诗和今体诗,今体诗是唐代以后的新型诗体字数、韵脚、声调(平仄)、对仗各方面有许多讲究!
我们讲格律主要是新体诗格律。今体诗分两大类:律诗和绝句,律诗分五律、七律;绝句分五绝、七绝。绝句是律诗的一半。
律诗讲律句和音节的。国家提倡[中华新韵] 对我们初学者来说无疑开了一盏绿灯!我是用[中华新韵] 开始写逐步写[平水韵] 的。
[平水韵] 宋淳祐年间,江北平水人刘渊创作地。合并206韵为107韵。清代改称【平水韵】为【佩文诗韵】,又和并为106韵。
【中华新韵是按现代汉语语的读音,一、二声是平声;三、四声是仄声。抑扬顿挫就成了音律,只有严格的按格律写,才朗朗上口,才能表达一个完整完美的意境从而达到抒情的目的!
我开始写从依人家的韵学写,至少在韵脚上不出错,练笔时先写绝句开始,绝句比律诗相对来说好写一些。有什么水平写什么水平的诗!写诗如同做房子:如棚子、泥坯、转瓦结构、钢筋水泥、电梯房等等。初写不要怕,先吟后逐步完善,慢慢提升。
二、怎样写

立意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或先平朴直叙或逆转荡开拔高。就绝句而言:第一句是启,第二句是承,承接首句的意思,第三句是转,转折抒情将意境拔高,第四句是合是总结。这就是启承转合!律诗依然,只是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后要讲的)

诗由心生!综观历代诗人、词人无不是这样的!从景入手用情贯穿作品的始终!
我的老师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几个诗友在一起吟诗作对,正在寻思之中,一人路过,这有何难即兴一联:我本苏吴北,多兄纳个官。众愕然,他随解释;我住在苏州吴县的北面,多亏我的兄长买了一个官。写诗不能生造词语,要行如流水一泻千里。
诗是让人看的!不是孤芳自赏地,是让读者产生共鸣地!用老百姓的语言融入诗中我觉得更生动更完美。大诗人白居易每写一首都让邻居一老太看,老太看不懂地就修改,所以说诗是咱百姓的。
在座的都是老师,而且是文科老师!写诗与写文章一样斟字酌句,慢慢推敲地。比如我写油菜花:百鸟惊春醒,芸苔一片黄。晨晖烘宿露,游客赏流芳。彩蝶丛中戏,金蜂蕊里忙。故里如画卷,处处舞霓裳。通过几次修改才定稿地。我出身农民,对农村有感情的。我写【金秋故里】也是如此:金秋故里回,沃野尽弘恢。稻穗珍珠甸,棉花璧玉皑。农机耕垄亩,秋韵赋高台。试问垂髫友,繁荣何处来?
三、写作方法
根据写作题材找好韵部,用宽韵少用窄韵。2、融入诗中。3、多积累多读书读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精典作品。4、多交流取长补短,不怕拍砖。5、大胆发给各杂志或大型网站建立自己的文集。
第一讲 格律诗的结构特点和五绝的基本类型
一、什么是格律诗
格律诗是古老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在我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五绝、五律、七绝、七律、排律等)。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格律诗又叫做近体诗或者今体诗。这是唐朝人的说法,我们至今沿用。
唐朝人把在格律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都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的每篇句数不拘。可以整齐划一,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押韵宽。
二、格律诗的结构特点
1: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
也就是说,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
2: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每句五个字,共四句的,叫五绝;八句的叫五律。每句都是七个字,四句的叫七绝,八句的叫七律。   
3:一韵到底,必须押平声韵。(a,押平声韵,近体诗不能押仄声韵。b,偶句必韵,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奇句不韵。)(至于一些作者故意写仄韵律绝的,那是例外。)也就是说。一首诗中只能押一个韵,不能换韵;并且押韵的字必须是平声。
偶数句(2、4、6、8句)必须押韵;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奇数句不押韵,并且句子尾部的那个字必须是仄声。
4:律诗,中间两联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一般情况下,颈联要求工对,颔联可以为宽对。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一般不要四联全对仗。还有一种变体是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这叫偷春格)律诗的第一联(1、2两句)叫首联,第二联(3、4两句)叫颔联;第三联(5、6两句)叫颈联;第四联(7、8两句)叫尾联。
5:合乎平仄(即必须按律诗平仄格律)

三、格律诗的平仄和标准句式
平仄,说简单点,就是声调。
汉字的四声:汉语乃一字一音,汉字的声调有不同,古汉字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唐代诗人对汉字四声作了巧妙的二元化处理,即平声归于一调,仍叫平声;上、去、入声归于一调,谓之仄声。这就是格律诗中所说的平仄二调。
诗词格律中所讲的平,乃指平声字仄乃指仄声字(上、去、入)。换句话说,在律格中,平声字位只能用平声字,仄声字位可用上声字、去声字或入声字。
现代汉语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中,阴平、阳平属平声;上声、去声属仄声。古代的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分散到现代的四声中去了,但在一些地方方言中还存在入声,所以写格律诗用旧韵时一定要考虑入声字。(我们是初学者,可以用新韵的,新韵韵宽,可以选择的字很多。)
五绝与五律的写作规则:
[一] 五绝的四种形式:
     1、首句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

2、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

3、首句平起仄收式
(平)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

(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

(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 五律的四种形式
1、首句仄起仄收式
(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

(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

2、首向仄起平收式
(仄)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

(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

3、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产,(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楼主| 发表于 2016-7-13 10: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第二讲:七绝与七律



前面说的都是五言诗,现在开始讲七言诗,包括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简称七绝和七律。七言诗的平仄格式,就是在五言句子的前面加上两个字,这两个字的平仄,要与该五言句子前两个字的平仄相反。

以五言诗的基本平仄格式来讲,变成七言诗就成了这样: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也就是七言绝句的第一种格式。在实际运用上,七言诗的第一个字,平仄要求不严格,平仄两可。举例:以五言诗的基本平仄格式来讲,变成七言诗就成了这样: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也就是七言绝句的第一种格式。在实际运用上,七言诗的第一个字,平仄要求不严格,平仄两可。举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

七言绝句的第二种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格式首句入韵。举例: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鲁迅《悼杨铨》

七言绝句的第三种格式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举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七言绝句的第四种格式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种格式首句入韵。举例: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客中行》



现在讲讲七言律诗。七言律诗也有四种格式,并且和五言律诗的四种格式是相对应的,只是每句诗的前面多了两个字。

七言律诗的第一种格式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举例: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风月万家河两岸,笙歌一曲郡西楼。

诗听越客吟何苦,酒被吴娃劝不休。

从道人生都是梦,梦中欢笑亦胜愁。

——白居易《城上夜宴》

七言律诗的第二种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格式首句入韵。举例: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晏殊《寓意》

“达”字在诗韵中读仄声。关于韵的问题,后面还要专门讲。

七言律诗的第三种格式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举例: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黄庭坚《清明》

七言律诗的第四种格式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此格式也是首句入韵。举例: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干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mzd《答友人》

这些规则也都是历史形成的、公认的。主要有四条。

第一、“一三五不论”

关于律诗的平仄格式,历来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

意思是讲,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个字、第三个字、第五个字,平仄可以不论,用平声字或仄声字都可以,平仄两可,可平可仄: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的平仄,必须分明,必须按照平仄格式的规定选用平声字或仄声字。第七个字当然都必须分明,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涉及韵脚。如果就五言诗而论,那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第五个字当然也属于不言而喻,是必须分明的。这个口诀,简明易记,很有用处。

但必须注意,它只是大概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掌握的时候,要加上一些修正才行。

抛开变格先不说,最重要的修正有两点(以五言诗而论):一是:“平平仄仄平”这一句式最须注意,其第一个字决不可不论。如果不论,误用了仄声字,使这一句变成了“仄平仄仄平”,那是大错误,诗论的术语叫做犯“狐平”(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科举考试时,犯了“孤平”,诗就不及格了。此是大忌。

二是:“仄仄仄平平”这一句,第三个字也应当论。如果不论,最后三个字都变成了平声,这一句就成了“仄仄平平平”,这叫“三平调”。三平调”是古风的特色,对律诗来说,被认为是比较大的毛病,应当避免。

另外,“平平平仄仄”这一句式中,第三字也可能不用仄声,以免形成“三仄脚”,但这不是格律的硬性规定。

我们还是以五言诗的四句(种)基本格式来看,把可平可仄、可以不论的字加上括孤,即变成如下的样子: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可以看出,七言诗的各种句子,第一个字的平仄一律可以不论;

关于律诗颔联、颈联的结构安排以及注意的问题

关于格律诗的话题,犹如浩瀚夜空的璀璨星辰,数不胜数,咱在这里一笔带过,以后逐步涉猎。

就讲讲咱们怎样构思律诗中的颔联、颈联,怎样处理这两联在诗中的结构,希望能对新手在七律的谋篇布局上有点帮助。

本联需要掌握的以及需要注意的颔联、颈联,都是严格对仗的联句,这些对偶句有工对、宽对、正对、反对、借对、流水对、错综对等等,句子是由词组(短语)组成。词与词可以按多种方式组合,如:联合、偏正、主谓、动宾等等。从本联来说,上句下句的结构必须相同,否则就不是对偶。

忌合掌:合掌的话题,有人说是伪命题, 这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很重要。

同义相对谓之合掌,这是诗家之大忌。

合掌一般指实词。如王藉的一句很有名的句子:“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虽然有名,常被人们引用,但它却犯了合掌之忌,如“噪”对“鸣”之类,还是力避为好。



忌黏滞:此一忌与合掌近似,即上下句意思太近,近乎合掌。合掌是词与词的小同,黏滞是上联与下联的近乎雷同本来就八句,行家里手犹觉太多的东西需要表达,八句不多,但是你如果觉得句子太多不知写什么,硬塞一些空洞的、多余的句子在诗中会让人索然无味的。

有人说散文如散步,诗歌如舞蹈。既然是舞蹈,步与步之间的跨度就要大些,要拉开距离。如果句与句之间的意思太近,语言就缺乏张力和含量,就显得黏滞。



忌死对:对偶须工,这是常识。但是,若一必对二,天必对地,雨必对风,如《笠翁对韵》一般,那是村学究教村童对课的死法子,听不得。

把对子对活,说来简单,其实很难,它很需要功力。

一、得有很好的学养,知识面得宽;二、得有很好的悟性,善于联想和想象,能把天上地下宏观微观仙家冥界古典今事等等信手拈来,并且对的天衣无缝,这的确非一日之功。

再说一下 ,两联之间的关系及需要注意问题整个两联的结构雷同,不用两个整联雷同不行,即便相对应处,如头两字、头四字、末三字结构相同也不行,起码是不好。

律诗一般要求颔联、颈联的句式结构不一样,否则称为“摞眼”,是作诗大忌。姑且莫说今人诗词,即使是唐人,也有犯摞眼之弊的例子。

例如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中的颔联、颈联为: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不难看出,四个句子的前四字结构完全相同,都是偏正名词短语加偏正动词短语。

如果将“芙蓉水”、“薜荔墙”、“千里目”、“九回肠”都看成偏正结构,则四个句子结构完全相同,是名副其实的“摞眼”一犯此忌,诗句就显得呆板了,节奏感尽失。二忌不分层次中二联不能孤立地看,我们得把它放在一首诗的整体中来处理。

七律的结构,大致可以这么说,首、颔、颈、尾的关系,就是起、承、转、合的关系。

首联破题立意,颔联得“承”,不论结构还是立意,都得“承”,颈联就得转了,得为尾联的收足全诗作铺垫。

既然中二联是承和转的关系,必然要有层次感。七律的中二联都写景的例子也很多,但得安排好,一定得分出层次来。

或一联大景一联小景,一联近景一联远景,一联动物一联植物。还得注意结构的变化,给人一种揖让错落之美。

中间两联不分层次,并列排比地写,正象快板书。这个说法是不错的。

我们千万不要把很典雅的七律写成快板书了。

本来是不想细讲颔联与颈联的承转关系的,但是这个承转实在重要,不妨多罗嗦几句:颔联的责任是承接首联,就是承接开头。承接的话不妨和缓,这里与首联形成扬抑之势。

其具体写法多种多样,一般规律可以归纳为与上联形成或一情一景,或一景一情,或以景取景,或以情承情等构架。

总的来讲情景配合,重在起伏波澜,避免光说情景。

但承接联也不能一概而论为平和承接,主要还是看诗作内容的需要。

如果开头为叙述白描式,其承接则以上扬为妙。就其表现手法而论,主要可归纳为加倍法,递进法、反接法。

颈联起着转折的作用:通过第二联承接之后,第三联就要转折,一般来讲,转折要求突起,这样又与承接联形成新一轮的扬抑之势。

这样更显得有波澜,有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其主要写作表现手法也是加倍法、递进法和反接法。

大家注意,所谓的起承转合,不可一味的这样去论,去作平叙,而层次分明 ,就是诗的基本表达方式。



古人所谓的“押韵八戒”,

即:

一戒落韵、
二戒凑韵、
三戒重韵、
四戒倒韵、
五戒哑韵、
六戒僻韵、
七戒挤韵、
八戒复韵
  1 落韵 也叫出韵。就是用一个别的韵部的字与一首诗中原来韵部的字放在一起押韵,这是不允许的。

律诗的首句用临韵不算落韵,因为首句本来就是可押可不押的,所以允许从宽。这种情况叫“孤雁出群”。也有人在律诗的最后一句用临韵,名之曰“孤雁入群”。我个人认为,“孤雁出群”是一种从宽处理,有一定的合理性; 而“孤雁入群”从宽是没有根据的。当然,诗的结句或结联最重要,能不能出意境往往就在结尾处。出于意境上的考虑,为了不至于因韵害意,有时候偶尔来一次“孤雁入群”,也不是不能容忍。但最好不要滥用,毕竟它与“孤雁出群”不同。至于中间的一些句子出现落韵则是绝对不允许的。落韵,比如说一首诗用了一东的韵字 ,还用了其它韵部的字, 而首句借临韵不算出韵,一首诗只能用一个韵部,古人也有第一句借临韵部的韵字做韵脚的。
    2 凑韵 俗称“挂韵脚”。就是为了押韵,勉强选用韵部中一个与全句的意思不符合、不连贯、不关联的字,凑成韵脚。这是不行的。 
    3 重韵 就是重复押一个字做韵脚,这也是不可以的。
    4 倒韵 就是为了押韵,把正常的词颠倒过来。比如“风雨、先后、新鲜、慷慨、凄惨、玲珑、参商、琴瑟”等等,把它们颠倒过来写,就觉的非常别扭。平时习惯怎么用就怎么用,不能为了押韵而有意颠倒词的习惯顺序。

    5 哑韵 就是用一些声调读起来不清晰,意义也不明显的字押韵。并不是所有是平声字都适合做韵脚的。有的字看起来不喜欢,读起来也不响亮,就不要免强使用它了,否则会使整个诗句都感觉萎靡不振。
“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音涉哑滞者,便宜弃舍”。这是袁枚老先生教我们的话,可参考。
     6 僻韵 就是用不常见的生僻的字押韵。比如下平六麻里的“犌”字,有几个认识?又如上平一东里的“蝀”字,偏僻不?有的人专门喜欢找一些生僻的字来显摆。其实,他不知道他显摆出来的正是一种诗病。袁枚老先生说:“李杜大家,不用僻韵,非不能用,乃不屑用也”。 
    7 挤韵 又叫“犯韵”、“冒韵”。就是诗句中使用了与韵脚同韵的字,造成句读拗口。但是,与韵脚连在一起的叠韵是一种修辞手法,不算挤韵。   ◆挤韵
挤韵:就是诗句中过多的使用了同韵母的字,造成句读拗口。
“撞韵”和“挤韵”这一概念的提出,应该属于那些缺少音韵感的“诗论家”想去破解音韵难题,而意造出来一种纯“半瓶醋”观点。

比如“晚烟残”读起来确实拗口,我们可以说是“挤韵”造成的伤害。 但是“晚烟寒” 却很爽口,同样的韵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音韵表现呢? 这是那些缺少音韵感的“诗论家”永远无法破解的。 这里的关键点是:‘残’是个过程,但它自身又是个收口音字,这样句意在脑海中还没充分展开时,音就结束了。这样“挤韵”对句读的伤害就凸现出来了。 而‘寒’只是一种感觉,又是开口音字,脑海中的意和音得以同步发展,那么“挤韵”的伤害也就不存在了。 也正因为这样的关系,‘残’收韵的诗句很容易成为“死韵”,而“寒”收韵的诗句又很容易成为“活韵”。这为全诗的后续发展带来了截然不同的音韵变化。 ◆示例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七绝•泊船瓜洲

在这首诗中“江南岸”是典型的挤韵,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挤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 关键是最后的‘岸’是个浅意开口音字,从而把挤韵的伤害消于无形。 同样,这里‘岸’字还撞韵了。但作者在紧接着的第四句用“照我还”,把诗句做成了“活韵”,同样把“撞韵”的伤害消于无形。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
     8 复韵 就是一首诗中,意思一样或意思相近的字,反复地押。比如押了“忧”字,再押“愁”字;押了“花”字,再押“葩”字;押了“香”字,再押“芳”字。这类的押韵是要尽力避免的。它与重韵是一样的道理。此乃韵律八戒

除了这八戒还有两戒也很重要

    9 撞韵。就是不用韵的句子最后一个字(为了与“韵脚”相对应,我们叫它“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也用了与韵脚 。同韵母的字,从一般角度上来讲,如果发生了“撞韵”,整首诗中句脚的字韵就缺少了变化,读来粘滞、涩口,所以不宜出现这种情况。

     10 连韵:就是相邻的两个押韵句的韵脚用了同音字作韵字。连韵也叫 “合音”。连韵对诗句的韵律是有伤害的。
    关于对仗: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4 08: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好贴,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6 16: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好贴,涂老师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8 19:30:39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写古风诗词,还是平水韵、词林正韵为好,千万不要大力提倡新韵。其实传统国学在台湾比在大陆传承的要好,就像汉字,简化了以后,完全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8 19:32:38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縱馬上高原,
雪遍山巒。
天低雲厚曉風寒。
但見蒼鷹飛欲擊,
水淺荒灘。
獨自卻游園,
不見星繁。
花間酌酒月更殘。
夢里才知身是客,
孤影只單。
                     ——天涯孤旅·文.韜行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说明: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自主发表并上传,所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及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客服电话:0728-3319567

小黑屋|Archiver|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