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
暑气蒸腾,蝉声连绵
在西流河镇苟美湖村
胡家台战斗纪念馆内
市民陆续前来参观
走进主展厅
一面红色背景墙前围满了人
墙面醒目位置
是一张泛黄的白蓝照片:
一位目光坚毅、身着戎装的将军
——
张秀龙
讲解员声音清晰有力:“他是西流河镇塘湾村人,15岁参加红军,先后参加过长征、百团大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并参与指挥解放舟山群岛。后参加抗美援朝,任军长。”贺龙元帅夸他能干,“像个铁匠,有‘铁匠将军’的美誉。
张秀龙生于1914年,少年在铁匠铺当学徒,为红军游击队造刀枪兵器、散发传单、张贴标语。1930年1月参加红军,5月入党,初任红三军川汉独立团警卫班长,此后南征北战几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长、浙江省军区司令员、湖北省军区司令员等职务,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32年,张秀龙在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川汉独立团任警卫班长。在一次护送首长过蔡甸时,歼灭了蔡甸保安队,缴枪30多支、大米300担。部队为此召开大会,夸赞说:“张铁匠,真铁!会打仗,会弄粮,真正的铁匠!”从此“张铁匠”在红军中出名。
长征时期,张秀龙任二军团9师17团参谋长,曾3次负伤。一次,部队行至贵州毕节境内,与敌人交火。情况危急,师长郭鹏、政委廖汉生命令张秀龙带伤出征。他带领部队,硬是将气势汹汹的敌人打得鬼哭狼嚎。战斗中,张秀龙的腿部负重伤。部队撤离时,大家发现他不见了。师长郭鹏下令去找,才将受伤的张秀龙找回。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秀龙随部队转战山西。在静乐县康家会镇战斗中,张秀龙率部攻打日军据点,经过浴血奋战,康家会一仗整整消灭日军一个中队。战斗结束后,一名被俘的日军军官向张秀龙敬礼,感谢他活捉自己得以保命。
“那一仗打得真痛快!”2005年,92岁高龄的张秀龙在接受《寻访抗战老战士》专栏采访时,神采飞扬,起身从书桌抽屉取出地图,准确地指出娄烦县在哪里、康家会镇在哪里,对战斗场景仍历历在目。“成千上万的战友牺牲,他们是共和国的功臣,应该为他们树碑立传!”张秀龙说。
1940年8月,八路军发动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我军以破袭正太铁路为重点,战士们向铁路、公路沿线的敌军发起攻击,一个一个地拔除、摧毁敌伪据点。战斗持续到第二年5月。经过浴血奋战,成功地粉碎了敌军的“囚笼政策”。战斗中,张秀龙亲眼看到惨烈一幕——并肩作战的连长被敌军子弹击伤,两名排长和几名战士牺牲,沉重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战争年代,张秀龙6次负伤,均死里逃生。2015年,张秀龙在武汉因病离世,是红二方面军最后一位离世的长征中任过团职以上职务的老红军。得知张秀龙离世,鹤峰老区发给张秀龙亲属一份慰问电,深切悼念这位伟大的开国将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张秀龙随贺龙元帅在鹤峰创建了湘鄂西边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足迹遍及鹤峰的山山水水。
1980年,鹤峰土家族自治县成立,张秀龙特地到红三军驻扎时间最长的地方——中营麻水看望他的老房东和乡亲,并通过积极协调解决资金上百万元,建起了白水沟电站、乡村公路、人畜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此后,张秀龙多次回到鹤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与鹤峰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