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黎巴嫩》掀起的“中东电影风”
本帖最后由 瘦水流年 于 2010-10-28 11:18 编辑2009/09/17 23:59 来源:YNET.com 北青网青年周末 王晓晶
被李安誉为“伟大的战争影片”———
直击残酷战争的《黎巴嫩》斩获金狮大奖,折射伊朗女性命运的《没有男人的女人》勇夺最佳导演奖……在刚刚落幕的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上,中东电影成了绝对的领跑者。本期影音版,记者就趁着这股子热潮,推荐几部值得典藏的中东风情电影,带你去感受一下那片几乎被认为只有战争和石油的土地。
■沉重的《黎巴嫩》
一位前往威尼斯报道的记者这样描述:“影片开端,一片绿色田地里,黄灿灿的向日葵成熟后一片生机。一辆军用坦克停在田地中央。”
接下来,镜头变黑了,进入坦克内部,那空间狭小而黑暗。
“四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军人,年轻的炮手、驾驶员、武器配置员和他们的指挥官,待在各自的岗位上,彼此争吵又相依为命共同面对生死之危和战争的残酷。”
从此,镜头几乎再也没有走出这个令人窒息的、难以自由伸展的坦克……
1982年,以色列突然发兵袭击黎巴嫩,影片讲的正是这一背景下发生的故事。
评审团主席李安评价它是“伟大的战争影片”。他说:“来自不同地方的我们都庆幸我们当时不需身处那部坦克里。但在世界其他角落,还会有另一部装载着恐慌和罪责的坦克。”
■《与巴什共舞》异曲同工
作为战争亲历者,《黎巴嫩》的导演塞缪尔·毛茨用以色列士兵的眼光来审视黎巴嫩战争。与他异曲同工、同样是反思战争的,还有这部《与巴什共舞》。在今年年初揭晓的金球奖上,它获得最佳外语片奖。
《与巴什共舞》的呈现形式是动画,导演阿里·福尔曼试图给观众还原他对1982年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的记忆。
当时,19岁的阿里正在以色列国防军中服役。但之后他的记忆好像遗失了。于是,阿里决定去拜访当年的老战友,他需要了解那个时期自己的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当他越来越接近那段历史的时候,惨痛记忆开始复苏……
■那些动人的伊朗片
如果看到这里,你觉得太沉重,调整一下吧。说起中东电影,伊朗电影绝对应该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位网友说:“发觉伊朗电影好像是从大导演阿巴斯的《橄榄树下的情人》、《樱桃的滋味》开始的,简单的故事有着深沉的内涵,后来才知道,伊朗电影绝不只是一个阿巴斯,有一群人在努力。”
在《天堂的颜色》中,刻在脑子里的是那些唯美的绿色,让人能忘掉电影中每个人的焦虑;在《小鞋子》里,兄妹换穿鞋子的纯真和美好;在《生命的圆圈》中,伊朗女性悲惨的处境……
就像一则评论所说:“伊朗电影就是能用最简约的手法,得到最强而有力的回响。” 战火纷飞里,更知晓感恩.
小鞋子很动人,深深被打动.
有时候看电影,只求一点点, 能让心稍微沉淀.
最近看了几部印度片子.
热烈歌舞的场景总是能令人愉快些. 热烈歌舞的场景总是能令人愉快 找机会看看。 看了。。很写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