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天堂
花一个上午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迟子建的长篇小说《白雪乌鸦》。放下书本后,足足睡了两个小时,之后象牛吃草一样反刍了一下午。一整天都下着雨,潮湿闷热,天灰蒙蒙的,倒是与小说里的沉闷的气息相近。又花两天的时间细细读过。
《白雪乌鸦》是根据1910年冬至1911年春,哈尔滨爆发鼠疫,死亡数万人,这段史实创作的。讲述了两万多人的哈尔滨傅家旬人在这场灾难中丧生五千人之多。形形色色的社会最底层的一群人,在混沌的环境下所表现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百态。
这是我读到迟子建的第二篇长篇,她是我非常喜爱的女作家。还读过她的不少中短篇和散文,非常喜欢她的文笔和叙事的风格。
文中以一个善良而懦弱的男人王春申为主线,有条不紊地呈现出一幅市井图。
并不富裕的王春申有一妻一妾,只因他重病的老妈急着抱孙子,而妻子吴芬却两次流产难以再怀,在他老妈的要求和安排下,娶了傅家甸有名的丑女金兰。随后金兰生下了一儿一女,而女儿却是别人的种。水火不容的两个女人利用开客栈的便利,分别找了一个男人。活得窝囊的王春申,买下了一匹出青的黑马,然后早出晚归赶马车,与黑马感情深厚,相依为命。
王春申妻子找的男人叫做巴音,做皮货生意,第一个感染了鼠疫,之后暴尸街头,结果警察给收的尸。四天后吴芬也跟着去了。邻村也有人相继死亡,而症状一样,一场鼠疫就这样拉天序幕了。帮王春申办理丧事的张小前几天后,也面呈紫黑,口吐鲜血而死。整个小城就笼罩着灾难、死亡、丧葬、坟墓中,日日都有接二连三的人奔赴天堂。
看这本书心情是很压抑的,在作者营造的气氛和哀乐中,谁也无法轻松。无疑,作者写这本书的情绪是何等的沉重,一个女人,该有怎样丰富强大的内心,才能承受这种非一般的巨大伤痛。何况,她一个不幸的中年丧夫的女人!她说:愿每个灵魂,都找到自己的天堂。
迟子建的笔调,是忧伤而温情的,令人悲痛而又不绝望的。她在后记中写道:我要拨开那累累的白骨,探寻深处哪怕磷火般的微光,将那缕死亡阴影笼罩下的生机,勾勒出来。这也是我喜欢她的一个原因。女人看世界,就该多点温情,少点刻薄。
文中有一个女人,于晴秀,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做得一手好点心,诗文做得好,小楷也写得好,是一个真性情的女子,喝了酒就到处疯跑。而在这场鼠疫中,她那人见人爱的儿子喜岁,连同她丈夫和公公,三代人,一时之间全都染病离她而去。鼠疫过后祭奠的坟场上惟有她不哭,沧桑的脸上没有一丝泪痕;惟有她站立,犹如一颗坚挺的树木,顽强,坚忍!而在一个春雨霏霏的午后,一个人喝醉酒后,走到一棵枝繁叶茂的榆树下,放声大哭:“万木皆春色,惟我枝头泪!”
于晴秀敬佩的男人同样也爱慕她,那个为商而好文的山东汉子傅百川,面对自己钟爱的女人,也只能深爱藏于心,默默关怀,留下一个背影。有情有义的男人,对自己的疯婆娘不离不弃。
有一个场景形容得我很喜欢的。于晴秀和胖嫂一帮女人在赶着口罩,傅百川来送点心,胖嫂发表高谈阔论,于晴秀和傅百川心领神会,相视一笑,两人象说着悄悄话。
翟桂芳,是文中具有特色的一个女人,是乌鸦中的公主。十六岁那年,一场大火烧了全家,她侥幸逃脱,却被邻居张二郎的性欲侵占,她准备随遇而安时,张二郎却因送还教堂的一口铁钟而送命。投奔姑姑家后,又被人卖到了妓院。她想要破罐子破摔,一黑到底算了。妓女生涯让温顺的香芝兰的名字传遍街巷,但这个女人的传奇并没有就此打住,一个听信蛊言的纪永和成了他的下家,也是这个男人,让一黑到底的黑乌鸦,变成了白斩鸡,任由摆布,再无刚直不阿的性格。她最开心的是,每天洒一瓢粮食喂门前榆树上的乌鸦。戏剧化的是,文中的结尾,那个神经质的、变态的、嗜钱如命的、为了钱财让自己老婆接客、又典妻给别的男人的无赖,那个粮仓的老板,纪永和,染命身亡后,留下万贯家财给了这个身世坎坷的女人。最后苦尽甘来,又嫁给了一个洋人。
文中最恶心的一个人物,是王春申那满脸麻子的丑陋的妾金兰,找的男人翟役生,一个被逐出宫门的太监。也就是翟桂芳的哥。一个悲剧的又可怜又可恨的不是男人的男人。他痛恨丛生,在这场鼠疫中发着狞笑,最后却守着那口他那泥捏的根掉到的井,和金兰留下的一只黄猫,苟且而活。
很多善良淳朴的人死去,那个饱经沧桑的王春申,在妻妾和亲生儿子相继死后,却要养着三个不是自己的种的孩子,坚忍的活着。
命运,谁又说得清。 法国作家加缪写过一部《鼠疫》。
相比灾难中的人,国内作者容易写成两极大善和大恶,我猜想与我国阶级对立时间太久有关。
在《鼠疫》中,能看到善,却不太容易划分恶,其实恶也只是在灾难中一种生存手段而已。
鼠疫是一种瘟疫,必然要受到隔离。在隔离圈里的人们,从忧伤到绝望再到希望,其中最让人有感触的人性不是温情,而是孤独感,因为不信任,每个人都在猜测别人是否患有鼠疫。
说到孤独感,我想起看过的电影《出租车司机》。
如今的我们生活丰富多彩,其实也在被隔离着,我们都生活在一个荒诞不安的社会中。 那可是甲类传染病,2小时要上报的。 把你写的看完了,文笔不错,顶一个!
回 1楼(天源) 的帖子
天源:法国作家加缪写过一部《鼠疫》。相比灾难中的人,国内作者容易写成两极大善和大恶,我猜想与我国阶级对立时间太久有关。
在《鼠疫》中,能看到善,却不太容易划分恶,其实恶也只是在灾难中一种生存手段而已。
鼠疫是一种瘟疫,必然要受到隔离。在隔离圈里的人们,从忧伤到绝望再 .. (2012-06-13 12:11)
很多人在看了迟子的这篇文章后,提到《鼠疫》。同样是灾难,因作者的视角和关注的对象,还有语言表达的特点,读起来都不一样。 好文采
赞一个 本帖最后由 一抹微蓝 于 2015-4-5 13:30 编辑
楼主叙述的很好,动情,精彩。第五段中:邻村也有人相继死亡,而症状一样,一场鼠疫就这样拉天序幕了。是不是有个错别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