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仲通 发表于 2013-11-13 11:37:30

户外和公益为什么不分家

近年在户外爱好者中出现了众多的公益志愿者,有些公益团队也是从户外团队发展来的。如果我们作具体分析,会发现户外爱好者发展成公益志愿者是很自然的事情。户外爱好者在很多方面都具备成为公益志愿者的潜质,户外团队和公益团队也有很多的相似性。
公益志愿者当然是有理想有精神追求的人。户外爱好者一般来说也有一定精神追求,有一定社会理想,在一定意义上能超脱于现实利益之上。曾在旅途中听河南新安县一位姓安的旅店老板说,他对户外爱好者很有好感,他们不把钱花在吃喝、攀比上,到农村来受苦,许多是比较纯粹的人。的确是这样。
做公益不能饿着肚子做,就经济状况来说,志愿者基本上生活都没有问题。户外爱好者一般也算得上有钱有闲,也有做公益的能力。
户外运动要求有团队精神,这和公益团队是一样的。户外爱好者必须互相支持、关照,行动要统一安排,要求组织者、参与者有效协作,决策要求民主、透明。公益团队也是这样的。两类团队在潜移默化中都在做民主素养训练。
在户外攀山溯溪,远离了现代发明和奢侈生活,大家都是大自然的孩子,相处是平等的、友善的,阶层隔阂行业隔阂不复存在。义工无论来自何职业、阶层、地域、民族,也都是人人平等、相互友善的。这种内部氛围非常接近,也为很多人所向往。
户外爱好者爱去的地方和公益志愿者常去的地方也有很大的一致性。户外爱好者一般不会去已经搞旅游开发的商业景区,喜欢到原生态的地方,而这些地方一般交通不便,农民缺乏收入来源,往往也是贫困人口比较多的地区。贫困地区正是公益志愿者活跃的地区。
许多户外爱好者和公益志愿者有相近的文化和心理取向。这些年户外活动之所以兴起,和工业时代环境污染、都市病、自然体验缺失、人际关系淡漠密切相关。户外爱好者是大自然的爱好者,许多也是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中国的传统文明,实质上是乡土文明。公益志愿者中也有不少人崇尚自然、热爱乡土,文化志愿者中喜欢传统文化的就更多了。
多数人参加户外活动的初期并不会想到公益。但是参与活动的次数多了,看到的东西多了,他们的关注点就可能产生变化。兴趣、爱好、关注点不同的人可能成为不同领域的公益志愿者。
有些人会从欣赏风景到关注野生动植物和环境污染,这就出现了一些环保志愿者。
从关注风景到关注生活在风景中的人,关注农民、贫困生等,这就出现了助学、扶贫等志愿者。许多城市人此前鲜有下乡的经历,对农村的民生现状并不了解。之所以没有参与助学、扶贫,并不是他们没有爱心,而是不了解。了解了以后很多人都会参与的。
自然不离人文。在农村可以看到许多传统民俗、古建、非遗。户外爱好者去山区较多,这些地方交通相对闭塞,经济能力所限可能无力全面更新住房,文物古迹保存相对较多,民风民俗受外界影响也不大,而且在公开出版物上介绍得也相对较少,探索是很有乐趣的。对乡土人文感兴趣的人逐渐可能发展为文化遗产志愿者。
接近自然,也即是接近农业文明。许多人会对文明发展的路径深入思考,还有些会投入生活方式建设和乡村文化建设实践,成为良性生活方式的探索者、倡导者或乡村建设志愿者。
此外许多户外爱好者并不做公益,但他们可以说也在为公益事业做贡献,也是志愿者的同路人。他们拍摄、记录、宣传,让城市人、外地人更多了解农村山区,有可能会给当地带来慈善救助和旅游开发的机会。即使没有记录宣传,如果他们举止文明,不破坏环境,尊重农民,展现了良好的城市人形象,传递了“正能量”,和谐了城乡关系,也可以说他们的旅行对社会对公众有益。这样的旅行都可以称为公益旅行。公益旅行者当然是公益志愿者的同路人。
户外爱好者的人数远远超过公益志愿者。公益志愿者千万不要排斥户外爱好者,或者觉得他们偶尔附带做一点公益不够纯粹。他们能做总比不做要好很多。他们人数众多,每人能做一点,影响面就会相当大。何况很多户外爱好者是潜在的志愿者。
户外公益不分家。相信未来公益志愿者和户外群体会更多互相影响,互相融通。志愿者更多地体味接近自然、探索历史文化的乐趣,户外团队也会更多参与公益,甚至发展为公益社团。这对公益团队建设,对公益事业发展,是大大的好事。

瓜瓜115 发表于 2013-11-14 10:11:34

欣赏楼主好文章。户外和公益,一起做。

梦的雅朵 发表于 2013-11-14 23:41:45

不复读了,同上......

神话传说 发表于 2013-11-15 14:36:22

梦的雅朵 发表于 2013-11-14 23: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复读了,同上......

{:6_303:}夜视叶氏也是

974484088 发表于 2013-11-18 15:19:37

户外公益两不误,愉悦身心哦。欢迎更多的志愿者加入户外,也欢迎更多的户外人员参与公益事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户外和公益为什么不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