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仲通 发表于 2014-3-17 20:47:07

义工建图书馆不妨以本土文化名人命名

本帖最后由 叔孙仲通 于 2014-4-6 09:15 编辑


闻得仙桃义工有意建一个图书室(图书馆),作为义工内部学习交流的场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设想。这里提一个小小的建议,不知是否可行。图书馆用本土文化名人命名,请文化名人题写馆名。本土名人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义工先从这个图书馆的命名开始,利用文化名人资源,打文化牌,可望接触到多方面的资源,为本地公益事业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建设创造不少机会。                                                      
以仙桃本土文化名人命名图书馆,最合适的人选,窃以为还是卢靖(木斋)、卢弼(慎之)、黄钰生(子坚)三位之一。木斋先生和子坚先生与图书馆事业本来就极有渊源。子坚先生当了三十年的天津图书馆馆长。木斋先生一生对公共图书馆事业贡献极大,民国南开大学的木斋图书馆就是他捐建的,临终前他将自己收藏的20万册古籍捐给了清华大学图书馆。慎之先生是近代著名学者,著有《三国志集解》。图书馆建成以后,墙壁上可以挂一些他们的介绍、图片等,也可陈设一些关于他们的书籍。

这个图书馆虽小,象征意义不小。我们义工可以从先贤那里汲取精神力量,也可以学习他们的办事智慧。木斋先生、子坚先生和民间公益和义工本来就是很有渊源的。木斋先生一生办了几十所学校,子坚先生长期负责私立大学小学的管理,可以说他们就是民国时期的教育类公益机构的领袖,其公益理念和丰富经验非常值得今天的义工研究和记取。

以后可以依托这个小小的图书馆,利用名人品牌,逐渐开展各类公益活动。这里且假设图书馆以黄先生命名,看我们往后可以做什么。黄先生是西南联大和南开大学的重要领导人,云南师大的创始人,天津图书馆馆长。他生在仙桃镇(今市区),葬在天津,老家故居不存,现在大概没有一处纪念地,图书馆可以部分承担纪念职能。借黄先生的影响力和西南联大四校、天津图书馆以及黄家后人和先生门生等建立联系,引进各种资源,争取机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都会有好处。依托图书馆,借黄先生故里的名义化缘,设立奖学金,这就是慈善。黄先生等于就是义工的劝募员。让本地人了解黄先生的行状和贡献,这是乡土教育。依托黄先生研究逐步开展仙桃乡贤研究,这是历史文化项目。从黄先生开始传播西南联大和南开的教育理念,促进教改,这是教育项目。这些公益项目开展起来,既可能有慈善捐款的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还可以借此提升义工的文化品位和影响力,尤其是在知识界的影响力。   

黄先生和两位卢先生是甥舅关系,可以说他们三位是近代仙桃文化名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长期以来他们在家乡比较落寞,谈的人不多。义工带头纪念先贤,街道、广场、学校命名我们把握不了,先从自己可以把握的地方做起,命名自己的图书馆就是一个选择。图书馆很小,这没有关系,先做出影响,启发公众意识的转变,总有一天人们会普遍意识到三位先贤的价值。

乡贤对本地学子、市民的示范作用是难以替代的。希望卢先生舅甥的精神风范在老家落地生根,期待未来仙桃出现更多的卢木斋、卢慎之、黄子坚。   

风雨兼程 发表于 2014-3-18 07:30:53

目前还不行啊。没有实力。建图书馆首先需要有房子场地。然后是购书,还要安排工作人员。图书馆是肯定不能赢利的,只会亏损,因此,持续的投入来源,也是必须事前周到考虑的。

叔孙仲通 发表于 2014-3-18 09:37:56

本帖最后由 叔孙仲通 于 2014-3-18 09:47 编辑

的确,义工都有自己的工作,找到场地不易,有专职管理的人更难。此非自己当事不能充分体会。如有场地,有否可能尝试着组织些读书讨论的活动,以后逐渐发展。麦田计划和立人乡村图书馆都有读书会活动,并有可操作的模式。                                              图书室本身很有意义,宣传文化名人有利于公益发展,后者是不是也可以独立地先开展起来。卢先生孙女乐山女士及黄先生侄子明信先生已近百岁,都在北京,回来一趟不易。义工不知有没有在北京的可以去探望。去年天津卢氏兄弟研讨会,仙桃洪湖去了五人,也见过卢家一些后人。黄先生子女在天津的,如果能回乡祭祖那是最好。将来真能回来的话,仙桃老家最好能有接洽的人。卢黄两家在老家可还有人?有什么遗迹?有没有祖墓和祠堂?有没有其他故旧?将来要是能将几位先生的墓地迁回来那是最好。个人在这里只是设想,仙桃义工要做,肯定要付出很多。                                       

杜开开123 发表于 2014-3-20 18:54:00

愚见一下,根据楼主所说的,应该是借鉴大图书馆发展模式,不知这个图书馆的规模,如果作为义工内部学习与交流,让名人题写馆名,个人觉得名利化,为什么不让优秀的仙桃义工团体提名呢?名人的相片为什么不以代表义工的工作学习的照片呢?既然作为内部交流,定是想加强义工的精神组织建设,个人觉得大体氛围还是以义工为主,也很赞同楼主所说有义工渊源的文化熏陶,但是内部交流图书馆放仙桃义工的更接地气,符合现在义工的实力,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精神,但是楼主所说也是一个最终目标,义工所要努力的,而我所提是最基本起步的建馆建议!

叔孙仲通 发表于 2014-3-20 19:24:08

在下之意,从这个最小的图书室开始,推动义工团队学习风气之形成,提升义工文化氛围和文化形象,推动地方对乡贤及优良传统的重视,利用好乡土文化资源,为公益为家乡建设创造机会。请文化名人题写,重在文化二字,也是为提升文化氛围,扩大影响创造机会。为公益注入更多文化内涵,潜力无限,也是必由之路。将来义工肯定会大力发展文化公益项目。这和悬挂义工活动照片也全不矛盾。在下在钟祥有完全相同的提议,也提到应在图书室挂义工活动照片。毕竟这也是外来朋友了解义工的窗口。另外义工中如有书法家,那是大好事。将来能做的事情很多。

杜开开123 发表于 2014-3-21 23:02:28

叔孙仲通 发表于 2014-3-20 19: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在下之意,从这个最小的图书室开始,推动义工团队学习风气之形成,提升义工文化氛围和文化形象,推动地方对 ...

赞同大部分意见,求同存异,对必由之路没有异议,机会是要我们义工创造,路漫漫,求索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义工建图书馆不妨以本土文化名人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