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给慈善项目开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有了精神人文内涵的注入,平常的山水也可以灵异非常,声名远播。慈善重在物质捐赠,如果慈善项目能注入精神人文内涵,则可点石成金,项目价值和关注度会成倍提升,义工也有机会接触到空前广泛的公益资源和人脉,引发很多方面的综合效益。这等于是用文化给慈善项目“开光”。所谓精神人文内涵,可以是道义、文化、历史、创意。都是助学,格桑花西部助学网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选择的关注地是青海三江源。在这里助学利于环保,也利于藏汉关系,高原的雪域风光和民族风情对人们也有特别的吸引力。早期的格桑花志愿者多数生活在长江下游,下游关心江源,饮水思源,符合传统道义观,上下同饮一江水的意境也特别富于诗意。
同是宣传助学,美术专业出身的莫凡将山区画面拍摄得唯美,艺术设计水平很高,提升了麦田计划的文化内蕴,让人刮目相看。于是有了某香港老板看了他一份设计捐资百万的佳话。
同样是在农村建图书室,立人乡村图书馆用当地文化名人的名字命名,大大增加了文化气息,也获得了当地人更多的认同。本土文化名人是一座文化富矿,利用他们的品牌效应,可能为义工争取到多方面的资源支持,对本地树立文化品牌甚至经济社会发展也都可能产生利好。
同样是敬老,分对象群体敬老,关注抗战老兵、乡村老教师、民国工商业者、佛道老人等,活动就有了文化历史内涵。以文化历史的视角去看普通的老辈人,会发现他们都是社会的财富,在精神上能给今天的后辈很多的启发和鞭策。延伸开来做口述史,拍纪录片,配合学界做研究,建纪念碑纪念馆,带动民间写史风气的形成,意义更是不可限量。这样把慈善项目变成了文化教育项目,融入了观念启蒙,可以说就是点石成金了,各类精英都有可能参与进来。
再如同样是扶贫,扶助民间非遗传承人,意义会大有不同。湖北襄阳漳河源手工纸的传承,本来首先是个民生问题。因为传统手工纸无法和机制纸作市场竞争,纸民生活难以为继。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关注纸民多年,后于2011年启动漳纸工坊项目,试图改善纸民生计,延续漳纸的生命。义工们没有把纸民看作是普通的乡村贫民,更多地把他们看作传统工艺和价值观的传承者,从“活化传承,生活美学,环境保育”三方面着眼,吸引各方面人士参与到项目中来。项目实施后获得社会各界的资助和支持,修建了漳河索桥,修缮了房屋和山路,纸民的生计有所改善,纸质有所改良,政府更加重视,漳纸的传承已经初步显现生机。
更重要的是,因为社会上许多人都关注传统文化,喜爱漳河源原生态的自然人文之美,由漳纸工坊项目引申出很多的人脉。大家在思想上互相碰撞,在公益实践中互惠合作,产生的效益远已经超出手工纸传承之外。一定意义上不妨可以说漳河源已经成了公益思想之源,公益创意之源,也为地方公益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部分动力之源。开始是义工们帮助纸民,现在义工们反而要感谢纸民。如果当初仅仅把漳河源公益项目当作纯粹的助贫慈善项目,很难说会有今天的这些成果。
文化人就是不一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