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与摄影的区别
看到本文的标题,有的朋友会觉得奇怪:拍照和摄影不就是一回事嘛,何来区别? 不错,从形式上看,拍照和摄影就是一回事。但就其内容而言,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只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才能在按动快门时目的明确,不走弯路,更好地达到既定目标。那么拍照和摄影有什么区别呢?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目的要求不同。
拍照是记录。用照相机把客观事物完整清晰地记录下来,这就是拍照的目的。这里强调的是客观真实性,正因为如此,照片就具有了史料价值、纪念价值和一定的科学鉴别价值。拍照要求拍摄者具备基本的拍摄技术。
摄影是创作。摄影者用照相机作为工具,表达自己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并以此来感染观众,这就是摄影的目的。这里强调的是主观元素,没有主观元素就谈不上创作。正因为如此,摄影作品的史料价值和纪念价值退居次要地位,科学鉴别价值基本丧失,而艺术欣赏价值处于主要地位。摄影不但要求拍摄者熟练掌握运用各种摄影技术和技巧,更要求拍摄者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二.方法不同。
拍照有一般的程式:主体居于画面正中,而且要完整,正面拍摄;尽量使用平光显示细节,避免反差过大的侧光和逆光;使用广角镜头或标准镜头,小光圈拍摄,以求得最大的景深范围,把画面中所有细节都拍得一清二楚。证件照、集体照、旅游留念照、植物标本照、产品目录照等等,大都属于这个范畴。
傻瓜相机和卡片式数码相机很适合一般拍照者使用,因为这一类相机的镜头其实都是广角或超广角镜头,其特点就是景深范围大,可以把画面中从近到远大片范围内的因景物都拍摄清楚。
拍照不做或很少做后期,为后期制作会直接影响到照片的客观真实性。
摄影没有固定的程式。主体可以出现在画面中的任何地方,只要拍摄者认为合适就行,甚至主体可以不出现在画面里,只要让观众通过画面感觉到主体的存在,这就是所谓的“空镜头”。主体也不必完整,拍摄者经常只选取主体中最具表现力的某一个局部。
摄影用光也多种多样,只要达到拍摄者的创作要求,什么样的光线都可以采用。拍摄时还经常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曝光量,以追求高调或低调的画面效果。
摄影者对于景深的要求与拍照者正好相反。他们认为艺术需要含蓄,那种事无巨细一览无余的拍摄方式缺乏艺术感染力。为此他们不惜花费巨资购置专业相机和大光圈镜头,其目的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为了让片子拍得“不那么清楚”,这是让拍照者觉得不可思议的。因为专业相机和大光圈镜头结合的效果就使景深范围大大变浅,画面中除了焦平面以外,其他部分都处于模糊虚化的状态之中,而这种效果往往正是摄影者不懈追求的。
摄影创作大都需要进行后期制作。摄影师大多有一个共识:前期拍摄的是素材,只有经过后期制作才是作品。摄影的后期制作往往是大刀阔斧的:多图合成、无中生有、藏匿隐形、影调挪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只要达到摄影师的创作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三.结果不同。
拍照的结果是照片,摄影的结果是作品。
综上所述,拍照和摄影的根本区别在于是以记录客观事物为目的还是以表现主观感受为目的,而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必须努力掌握运用各种摄影技术和技巧,积累和充实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同时拥有较强的后期制作能力,这样才能表达自己的创作思想。
摄影与照相的区别
其实有很多网友不太清楚这两个概念,认为摄影就是照相,为了澄清这个问题,特转此帖希望能更正部分网友的观念。
摄影和照相的区别在于,摄影要追求照得不像。也有人说要在似与不似之间。相机的复制功能,使相机作为利器无其他东西可取代;但又需要和它这种功能做斗争。记录下你看见的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拍出看不见的东西。
具体说有四种情况:
1、“难得一见的”,就是所说的“伟大的风景”之类。你赶上这种机会,你就拍到了。
2、“视而不见的”,就是看似平常,观察力强的人就能拍出东西。即使是不伟大的对象,也能拍出伟大的片子。
3、不是拍你看到的东西,而是要拍出你想看的东西。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歪曲对象。
4、通过看到的东西,表现看不到的东西,比如作者自己的心绪。
摄影与美术
一般人认为摄影比绘画更真实,是说它的记录功能。罗丹说摄影是说谎的,绘画才更真实。罗丹的意思是说,要的不是表面的东西,而是心里的东西。
人们说绘画要的是加法,摄影要的是减法。其实不确切。绘画同样要减法,也要舍弃多余的东西。而且,摄影的难点恰恰也在于加法,就是如何加进去你要表现的东西。
那么摄影胜过美术的是什么呢?并不是它的记录功能,而是现场性,不可预见性。很多一瞬即逝的东西,绘画难以表现,而摄影则可以抓住。这要求你领悟快,并且迅速捕捉。
按快门前要有四步:
1、 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拍这个?是什么吸引了我?
2、 想办法强化这个吸引我的东西。
3、 考虑其他东西如何搭配。
4、 更重要的,如何把自己的想法加进去。
美国摄影家哈斯说摄影要“三少三多”——报道性少,幻想性多;解释性少,暗示性多;散文性少,诗意性多。
其意也是要照片能表现你对世界的看法,对美的看法。
什么是诗意性呢?人们对外在世界是通过感官认识的。对内在世界如何认识?艺术就是手段之一。诗意不是告诉你这是个什么东西,而是触发你的感受。
摄影有固有的规律在里面,所以不会一蹴而就。
摄影就是要讲究构图、用光、焦点选择。否则就不是摄影,而是照相。但不是说摄影就门槛很高,高不可攀。
我不是说傻瓜机不能拍出好照片,但我认为对初学者说用傻瓜机来创作是不恰当的。任何一个地方上一堂摄影入门课,都不会说让学员们用傻瓜机学摄影,因为傻瓜机根本就不是适合用来学习摄影。
如你所说,观察非常重要,为什么拍?拍什么?怎么拍?一点都没错。但是这不是初学者最先需要知道的。为什么?这就像游泳,已经在岸上想好各种各样的姿式,但是没下水实际试一下以前,你还是不会游泳。游泳初学者最初关心的是怎么不沉下去,怎么换气,而不是下水就超过某某人。用什么样的姿式,采取怎样的换气方法这些技术性的问题应该先于考虑怎样游出成绩。同样摄影初学者最先想知道是摄影的一些基础技术,不掌握这些基本技术,就谈不到更进一步的东西。
摄影影像的控制包含了几个最基本的东西,光圈、快门、景深。这在摄影诞生之初就确定了。这些也是我们进行摄影的时候必须理解和掌握的东西,不管你嫌不嫌它们烦,你不能回避。
摄影必须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并不是仅靠观察就什么都万事大皆了,卡尔·布列松是决定性瞬间理论的缔造者,他拍的照片可谓是抓拍的极致,有些照片看上去很随意,但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发现我们根本拍不了。为什么?已经他把什么都安排的太理想了,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更改的了。但这些都不是仅仅靠观察就能成就的。举个例子,如果你在街角遇到一个很让你有感觉的小孩走过来,你打算怎么拍?用多大光圈,多少快门?把小孩放在画面中的什么位置?等小孩走到离镜头多远的时候按快门?要不要等光线?是逆光还是顺光还是侧逆光?用广角镜头还是长焦镜头?以什么为背景?背景是虚化还是同样清晰?虚化到什么样的程度?等等等等。这些东西不建立大量的拍摄实践的基础上和对摄影基本技术的理解上,就不可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做出决定。否则就是你看到了,也拍不下来,或者拍下来的也是废片。
学摄影就要踏实的先掌握一些基本的东西,然后才是观念、看法这些高一层次的东西,你的说法没有什么错,但不适合初学者。现在有些傻瓜机也被用来创作,但这同样也是建立在对技术的理解之上的。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菜鸟级的色友购买相机就是为了把生活中一些事件记录下来。比如旅游,比如婚庆,比如孩子老人过生日……这个不能称之为摄影,充其量就是照相而已。也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能享受照相所带来的乐趣就已经足够了。但是你如果多了一点情调,那么当你照了足够多的照片之后你是不是开始不满足于自己的水平?你是不是开始惊叹于大师级们弄出来的东西?你是不是开始问自己:我怎么就弄不出这样的照片来呢?如果你有这种感觉,那么恭喜你,你开始觉悟了。觉悟!这是提高自己的第一步。我们不能总满足于目前的状况。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高。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照相水平,使自己开始把照相变成为摄影呢?我想最主要的是要做到——心中有景!那是一种境界。修炼这种境界需要一定的积累。比如旅游吧,大多数时候我们大多数人所谓的旅游的过程无非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所谓拍照,那绝不是摄影。我们照出的所谓留影照片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有一个或N个人影把真正的景致破坏的一塌糊涂毫无意境。这简直就与有些人喜欢到处乱刻“到此一游”同出一辙。如果你心中无景的话,那就继续拍照片吧。
但是如果你已经达到了心中有景的境界,那剩下的就是提高自己照相的技术含量问题了。因为同一处景致你拍出来就平平淡淡,大师们拍出来就或气势磅礴或意境悠悠。这个就是技术含量高低的问题了。也是你拍叫照相,大师拍叫摄影的原因。这个虽然与设备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绝对因素。
那么一旦你已经修炼到心中有景的境界,怎么才能弄出摄影的级别的东西来呢?我认为除了琢磨光圈镜头焦距景深等等之外,还要去看人家拍的东西。和炼书法一样,看人家是如何用的光、如何构思、如何造型……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
不是一样的,一般写着照相馆的只拍寸照,一般写着摄影馆的,就拍婚纱,写真,照片{:6_292:} 如果你能用相机去寻找那个普遍性的意义,那你就是一个摄影师。无论你是用着是什么型号的相机,无论你是拍得有没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只要你的心去寻找了,你就是一个摄影师。
顶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