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摄影家协会 发表于 2015-12-22 19:10:54

民俗摄影“扎得深”才能“拍得真”

“世界民俗,天下凤凰”2015中国凤凰摄影双年展让摄影界目光再次聚焦民俗摄影话题,业界普遍认为——民俗摄影“扎得深”才能“拍得真”  5000余幅摄影作品,陈列于多个展厅,呈示着种种风土异趣、民俗光影。这是日前在湖南湘西凤凰举办的“世界民俗,天下凤凰”2015中国凤凰摄影双年展上的情景。虽然已是冬天,凤凰古城依然遍处苍翠,当地举办的苗家服饰巡游、银饰展示与摄影展同步进行,鼓声咚咚,人头攒动,让冬雨飘淋的古城显出别样的热闹。一时间,摄影界聚焦于此地,也聚焦于民俗摄影话题。  自相机诞生之日起,民俗就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相机的记录功能,在文化研究、史料留存、田野调查中得到普遍的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连赏从事的是物质文化史研究工作,长期使用相机、借助摄影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记录、调研、比较。在此次双年展期间举办的“民俗事象的影像化保护与保存”学术研讨会上,他说:“照片直观、生动、真实,弥补了文字叙述的缺憾,民俗摄影其实就是在留住历史,收藏文化。”  随着相机的普及、手机拍摄功能的提高,摄影已然成为“全民摄影”,拍摄民俗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兴趣所在。但同时必须看到的是,民俗摄影不是猎奇,不是展示奇观,不是浮光掠影,而应该有更多的知识储备特别是对民俗的了解。正如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主任刘宇所言:“民俗摄影作为一种摄影类型,不应该只注重浮光掠影的采撷,而应该深入生活、挖掘素材,对某一民俗题材进行成系列的深入记录和完整剖析,通过影像和文字双重记录的方式,让民俗历史的信息更加清晰完整。”  作为一位资深民俗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陶立璠也表示,如今很多摄影人开始对民俗题材感兴趣,这是件好事。但由于他们中很多人缺少相应的民俗学经验和知识积累,拍摄起来难免盲目。“民俗摄影不能只做纯记录上的准备,而要把民俗摄影和田野调查相结合,了解民俗文化生产的历史以及在今天生活中的表现。”对此深有同感的还有亮室数码摄影学社社长高东阳。他也认为,一些仅在有民俗元素的地方拍摄便冠以民俗摄影之名的现象,是浮在表面的“沙龙式”摄影,不是严肃的民俗摄影。民俗摄影首先要跳出影像的范畴去做功课,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创作对象进行研究。  实际上,摄影界人士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是,对于民俗摄影,“扎得深”才能“拍得真”,“扎得深”不仅是对事象,还得对地理人文、对历史风貌、对时代变迁有深刻的认识,有知识储备和知识梳理。  记者在此次双年展上看到,参展作品的题材多数都是寻常百姓的衣、食、住、行,从山村田野到城镇集市,从民俗节庆中的祭祀、婚丧、表演,到日常生活中的印染、纺织、播种,既有仪式感也有普遍性,其中还不乏摄影发烧友、民俗局外人的镜头光影。像杨抒怀的《凤凰婚礼》、宋刚明的《凤凰之恋》、张谨的《湘西古村落》和周伟的《逝水》等获得2012金凤凰湘西民俗摄影促进基金资助的作品,受到普遍关注。  摄影师杨抒怀是《潇湘晨报》的记者,为了创作此次参展作品《凤凰婚礼》,他花了近两年时间,五度来到凤凰,拍摄了当地苗家婚俗的每一个环节。他说:“拍摄民俗摄影作品,从选题策划到拍摄、编辑、传播都有一个流程,好在我拍摄的是婚礼,喜事嘛,大家高兴,因此也很欢迎。不过,因为涉及到少数民族,往往有些地方得去问清楚,他们的习俗、禁忌是什么。渐渐熟悉了倒好办,难的是找人,找到合适的时间节点,你才能拍得到。”  但是,拍摄到真民俗并不容易。杨抒怀告诉记者,第一次到凤凰古城,感受到的不再是多年以前沈从文笔下民风淳朴的边陲小镇,已经有了很浓的现代商业气息。摄影家胡武功表述得更为直接:“经过几十年,中国传统民俗的外在事象被扫得差不多了,伪民俗的东西太多了,我们现在拍的东西往往充满了表演性、商业性。”  与胡武功“民俗就是人俗,摄影家要通过拍摄外在事象去揭示人性”观点一致的,还有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蒋俊。他表示,民俗是具有模式的文化生活方式,它是正确的生活策略,能够给人提供一系列习惯性的共识,保障群体的利益。“我们拍民俗,往往是因为看了感动,想到自己的生活。因此,民俗摄影光拍事象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整体性的研究,不一定是情节,可以是碎片,但它们应该有共性的质,那就是人们赖以依存的文化、人性。”(转自中国摄协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俗摄影“扎得深”才能“拍得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