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读书吧五十五:格律诗入门
主讲人:涂明星前言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为今用陶冶情操,得到极好的艺术享受。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文化素养。
一、怎样入门唐代有两大类诗体,古体诗和今体诗,今体诗是唐代以后的新型诗体字数、韵脚、声调(平仄)、对仗各方面有许多讲究!我们讲格律主要是新体诗格律。今体诗分两大类:律诗和绝句,律诗分五律、七律;绝句分五绝、七绝。绝句是律诗的一半。律诗讲律句和音节的。国家提倡[中华新韵] 对我们初学者来说无疑开了一盏绿灯!我是用[中华新韵] 开始写逐步写[平水韵] 的。[平水韵] 宋淳祐年间,江北平水人刘渊创作地。合并206韵为107韵。清代改称【平水韵】为【佩文诗韵】,又和并为106韵。【中华新韵是按现代汉语语的读音,一、二声是平声;三、四声是仄声。抑扬顿挫就成了音律,只有严格的按格律写,才朗朗上口,才能表达一个完整完美的意境从而达到抒情的目的!我开始写从依人家的韵学写,至少在韵脚上不出错,练笔时先写绝句开始,绝句比律诗相对来说好写一些。有什么水平写什么水平的诗!写诗如同做房子:如棚子、泥坯、转瓦结构、钢筋水泥、电梯房等等。初写不要怕,先吟后逐步完善,慢慢提升。二、怎样写
立意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或先平朴直叙或逆转荡开拔高。就绝句而言:第一句是启,第二句是承,承接首句的意思,第三句是转,转折抒情将意境拔高,第四句是合是总结。这就是启承转合!律诗依然,只是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后要讲的)
诗由心生!综观历代诗人、词人无不是这样的!从景入手用情贯穿作品的始终!我的老师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几个诗友在一起吟诗作对,正在寻思之中,一人路过,这有何难即兴一联:我本苏吴北,多兄纳个官。众愕然,他随解释;我住在苏州吴县的北面,多亏我的兄长买了一个官。写诗不能生造词语,要行如流水一泻千里。诗是让人看的!不是孤芳自赏地,是让读者产生共鸣地!用老百姓的语言融入诗中我觉得更生动更完美。大诗人白居易每写一首都让邻居一老太看,老太看不懂地就修改,所以说诗是咱百姓的。在座的都是老师,而且是文科老师!写诗与写文章一样斟字酌句,慢慢推敲地。比如我写油菜花:百鸟惊春醒,芸苔一片黄。晨晖烘宿露,游客赏流芳。彩蝶丛中戏,金蜂蕊里忙。故里如画卷,处处舞霓裳。通过几次修改才定稿地。我出身农民,对农村有感情的。我写【金秋故里】也是如此:金秋故里回,沃野尽弘恢。稻穗珍珠甸,棉花璧玉皑。农机耕垄亩,秋韵赋高台。试问垂髫友,繁荣何处来?三、写作方法根据写作题材找好韵部,用宽韵少用窄韵。2、融入诗中。3、多积累多读书读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精典作品。4、多交流取长补短,不怕拍砖。5、大胆发给各杂志或大型网站建立自己的文集。第一讲 格律诗的结构特点和五绝的基本类型一、什么是格律诗格律诗是古老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在我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五绝、五律、七绝、七律、排律等)。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格律诗又叫做近体诗或者今体诗。这是唐朝人的说法,我们至今沿用。唐朝人把在格律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都称为古体诗。古体诗的每篇句数不拘。可以整齐划一,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押韵宽。二、格律诗的结构特点1: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也就是说,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2: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每句五个字,共四句的,叫五绝;八句的叫五律。每句都是七个字,四句的叫七绝,八句的叫七律。 3:一韵到底,必须押平声韵。(a,押平声韵,近体诗不能押仄声韵。b,偶句必韵,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奇句不韵。)(至于一些作者故意写仄韵律绝的,那是例外。)也就是说。一首诗中只能押一个韵,不能换韵;并且押韵的字必须是平声。偶数句(2、4、6、8句)必须押韵;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奇数句不押韵,并且句子尾部的那个字必须是仄声。4:律诗,中间两联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一般情况下,颈联要求工对,颔联可以为宽对。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一般不要四联全对仗。还有一种变体是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这叫偷春格)律诗的第一联(1、2两句)叫首联,第二联(3、4两句)叫颔联;第三联(5、6两句)叫颈联;第四联(7、8两句)叫尾联。5:合乎平仄(即必须按律诗平仄格律)
三、格律诗的平仄和标准句式平仄,说简单点,就是声调。汉字的四声:汉语乃一字一音,汉字的声调有不同,古汉字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唐代诗人对汉字四声作了巧妙的二元化处理,即平声归于一调,仍叫平声;上、去、入声归于一调,谓之仄声。这就是格律诗中所说的平仄二调。诗词格律中所讲的平,乃指平声字仄乃指仄声字(上、去、入)。换句话说,在律格中,平声字位只能用平声字,仄声字位可用上声字、去声字或入声字。现代汉语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中,阴平、阳平属平声;上声、去声属仄声。古代的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分散到现代的四声中去了,但在一些地方方言中还存在入声,所以写格律诗用旧韵时一定要考虑入声字。(我们是初学者,可以用新韵的,新韵韵宽,可以选择的字很多。)五绝与五律的写作规则:[一] 五绝的四种形式: 1、首句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
2、首句仄起平收式(仄)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
3、首句平起仄收式(平)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
(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首句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
(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 五律的四种形式1、首句仄起仄收式(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
(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
2、首向仄起平收式(仄)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
(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
3、(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首句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产,(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讲:七绝与七律
前面说的都是五言诗,现在开始讲七言诗,包括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简称七绝和七律。七言诗的平仄格式,就是在五言句子的前面加上两个字,这两个字的平仄,要与该五言句子前两个字的平仄相反。
以五言诗的基本平仄格式来讲,变成七言诗就成了这样: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也就是七言绝句的第一种格式。在实际运用上,七言诗的第一个字,平仄要求不严格,平仄两可。举例:以五言诗的基本平仄格式来讲,变成七言诗就成了这样: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也就是七言绝句的第一种格式。在实际运用上,七言诗的第一个字,平仄要求不严格,平仄两可。举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
七言绝句的第二种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格式首句入韵。举例: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鲁迅《悼杨铨》
七言绝句的第三种格式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举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七言绝句的第四种格式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种格式首句入韵。举例: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客中行》
现在讲讲七言律诗。七言律诗也有四种格式,并且和五言律诗的四种格式是相对应的,只是每句诗的前面多了两个字。
七言律诗的第一种格式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举例: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风月万家河两岸,笙歌一曲郡西楼。
诗听越客吟何苦,酒被吴娃劝不休。
从道人生都是梦,梦中欢笑亦胜愁。
——白居易《城上夜宴》
七言律诗的第二种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格式首句入韵。举例: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晏殊《寓意》
“达”字在诗韵中读仄声。关于韵的问题,后面还要专门讲。
七言律诗的第三种格式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举例: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黄庭坚《清明》
七言律诗的第四种格式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此格式也是首句入韵。举例: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干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mzd《答友人》
这些规则也都是历史形成的、公认的。主要有四条。
第一、“一三五不论”
关于律诗的平仄格式,历来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
意思是讲,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个字、第三个字、第五个字,平仄可以不论,用平声字或仄声字都可以,平仄两可,可平可仄: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的平仄,必须分明,必须按照平仄格式的规定选用平声字或仄声字。第七个字当然都必须分明,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涉及韵脚。如果就五言诗而论,那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第五个字当然也属于不言而喻,是必须分明的。这个口诀,简明易记,很有用处。
但必须注意,它只是大概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掌握的时候,要加上一些修正才行。
抛开变格先不说,最重要的修正有两点(以五言诗而论):一是:“平平仄仄平”这一句式最须注意,其第一个字决不可不论。如果不论,误用了仄声字,使这一句变成了“仄平仄仄平”,那是大错误,诗论的术语叫做犯“狐平”(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科举考试时,犯了“孤平”,诗就不及格了。此是大忌。
二是:“仄仄仄平平”这一句,第三个字也应当论。如果不论,最后三个字都变成了平声,这一句就成了“仄仄平平平”,这叫“三平调”。三平调”是古风的特色,对律诗来说,被认为是比较大的毛病,应当避免。
另外,“平平平仄仄”这一句式中,第三字也可能不用仄声,以免形成“三仄脚”,但这不是格律的硬性规定。
我们还是以五言诗的四句(种)基本格式来看,把可平可仄、可以不论的字加上括孤,即变成如下的样子: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可以看出,七言诗的各种句子,第一个字的平仄一律可以不论;
关于律诗颔联、颈联的结构安排以及注意的问题
关于格律诗的话题,犹如浩瀚夜空的璀璨星辰,数不胜数,咱在这里一笔带过,以后逐步涉猎。
就讲讲咱们怎样构思律诗中的颔联、颈联,怎样处理这两联在诗中的结构,希望能对新手在七律的谋篇布局上有点帮助。
本联需要掌握的以及需要注意的颔联、颈联,都是严格对仗的联句,这些对偶句有工对、宽对、正对、反对、借对、流水对、错综对等等,句子是由词组(短语)组成。词与词可以按多种方式组合,如:联合、偏正、主谓、动宾等等。从本联来说,上句下句的结构必须相同,否则就不是对偶。
忌合掌:合掌的话题,有人说是伪命题, 这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很重要。
同义相对谓之合掌,这是诗家之大忌。
合掌一般指实词。如王藉的一句很有名的句子:“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虽然有名,常被人们引用,但它却犯了合掌之忌,如“噪”对“鸣”之类,还是力避为好。
忌黏滞:此一忌与合掌近似,即上下句意思太近,近乎合掌。合掌是词与词的小同,黏滞是上联与下联的近乎雷同本来就八句,行家里手犹觉太多的东西需要表达,八句不多,但是你如果觉得句子太多不知写什么,硬塞一些空洞的、多余的句子在诗中会让人索然无味的。
有人说散文如散步,诗歌如舞蹈。既然是舞蹈,步与步之间的跨度就要大些,要拉开距离。如果句与句之间的意思太近,语言就缺乏张力和含量,就显得黏滞。
忌死对:对偶须工,这是常识。但是,若一必对二,天必对地,雨必对风,如《笠翁对韵》一般,那是村学究教村童对课的死法子,听不得。
把对子对活,说来简单,其实很难,它很需要功力。
一、得有很好的学养,知识面得宽;二、得有很好的悟性,善于联想和想象,能把天上地下宏观微观仙家冥界古典今事等等信手拈来,并且对的天衣无缝,这的确非一日之功。
再说一下 ,两联之间的关系及需要注意问题整个两联的结构雷同,不用两个整联雷同不行,即便相对应处,如头两字、头四字、末三字结构相同也不行,起码是不好。
律诗一般要求颔联、颈联的句式结构不一样,否则称为“摞眼”,是作诗大忌。姑且莫说今人诗词,即使是唐人,也有犯摞眼之弊的例子。
例如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中的颔联、颈联为: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不难看出,四个句子的前四字结构完全相同,都是偏正名词短语加偏正动词短语。
如果将“芙蓉水”、“薜荔墙”、“千里目”、“九回肠”都看成偏正结构,则四个句子结构完全相同,是名副其实的“摞眼”一犯此忌,诗句就显得呆板了,节奏感尽失。二忌不分层次中二联不能孤立地看,我们得把它放在一首诗的整体中来处理。
七律的结构,大致可以这么说,首、颔、颈、尾的关系,就是起、承、转、合的关系。
首联破题立意,颔联得“承”,不论结构还是立意,都得“承”,颈联就得转了,得为尾联的收足全诗作铺垫。
既然中二联是承和转的关系,必然要有层次感。七律的中二联都写景的例子也很多,但得安排好,一定得分出层次来。
或一联大景一联小景,一联近景一联远景,一联动物一联植物。还得注意结构的变化,给人一种揖让错落之美。
中间两联不分层次,并列排比地写,正象快板书。这个说法是不错的。
我们千万不要把很典雅的七律写成快板书了。
本来是不想细讲颔联与颈联的承转关系的,但是这个承转实在重要,不妨多罗嗦几句:颔联的责任是承接首联,就是承接开头。承接的话不妨和缓,这里与首联形成扬抑之势。
其具体写法多种多样,一般规律可以归纳为与上联形成或一情一景,或一景一情,或以景取景,或以情承情等构架。
总的来讲情景配合,重在起伏波澜,避免光说情景。
但承接联也不能一概而论为平和承接,主要还是看诗作内容的需要。
如果开头为叙述白描式,其承接则以上扬为妙。就其表现手法而论,主要可归纳为加倍法,递进法、反接法。
颈联起着转折的作用:通过第二联承接之后,第三联就要转折,一般来讲,转折要求突起,这样又与承接联形成新一轮的扬抑之势。
这样更显得有波澜,有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其主要写作表现手法也是加倍法、递进法和反接法。
大家注意,所谓的起承转合,不可一味的这样去论,去作平叙,而层次分明 ,就是诗的基本表达方式。
古人所谓的“押韵八戒”,
即:
一戒落韵、
二戒凑韵、
三戒重韵、
四戒倒韵、
五戒哑韵、
六戒僻韵、
七戒挤韵、
八戒复韵
1 落韵 也叫出韵。就是用一个别的韵部的字与一首诗中原来韵部的字放在一起押韵,这是不允许的。
律诗的首句用临韵不算落韵,因为首句本来就是可押可不押的,所以允许从宽。这种情况叫“孤雁出群”。也有人在律诗的最后一句用临韵,名之曰“孤雁入群”。我个人认为,“孤雁出群”是一种从宽处理,有一定的合理性; 而“孤雁入群”从宽是没有根据的。当然,诗的结句或结联最重要,能不能出意境往往就在结尾处。出于意境上的考虑,为了不至于因韵害意,有时候偶尔来一次“孤雁入群”,也不是不能容忍。但最好不要滥用,毕竟它与“孤雁出群”不同。至于中间的一些句子出现落韵则是绝对不允许的。落韵,比如说一首诗用了一东的韵字 ,还用了其它韵部的字, 而首句借临韵不算出韵,一首诗只能用一个韵部,古人也有第一句借临韵部的韵字做韵脚的。
2 凑韵 俗称“挂韵脚”。就是为了押韵,勉强选用韵部中一个与全句的意思不符合、不连贯、不关联的字,凑成韵脚。这是不行的。
3 重韵 就是重复押一个字做韵脚,这也是不可以的。
4 倒韵 就是为了押韵,把正常的词颠倒过来。比如“风雨、先后、新鲜、慷慨、凄惨、玲珑、参商、琴瑟”等等,把它们颠倒过来写,就觉的非常别扭。平时习惯怎么用就怎么用,不能为了押韵而有意颠倒词的习惯顺序。
5 哑韵 就是用一些声调读起来不清晰,意义也不明显的字押韵。并不是所有是平声字都适合做韵脚的。有的字看起来不喜欢,读起来也不响亮,就不要免强使用它了,否则会使整个诗句都感觉萎靡不振。
“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音涉哑滞者,便宜弃舍”。这是袁枚老先生教我们的话,可参考。
6 僻韵 就是用不常见的生僻的字押韵。比如下平六麻里的“犌”字,有几个认识?又如上平一东里的“蝀”字,偏僻不?有的人专门喜欢找一些生僻的字来显摆。其实,他不知道他显摆出来的正是一种诗病。袁枚老先生说:“李杜大家,不用僻韵,非不能用,乃不屑用也”。
7 挤韵 又叫“犯韵”、“冒韵”。就是诗句中使用了与韵脚同韵的字,造成句读拗口。但是,与韵脚连在一起的叠韵是一种修辞手法,不算挤韵。 ◆挤韵
挤韵:就是诗句中过多的使用了同韵母的字,造成句读拗口。
“撞韵”和“挤韵”这一概念的提出,应该属于那些缺少音韵感的“诗论家”想去破解音韵难题,而意造出来一种纯“半瓶醋”观点。
比如“晚烟残”读起来确实拗口,我们可以说是“挤韵”造成的伤害。 但是“晚烟寒” 却很爽口,同样的韵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音韵表现呢? 这是那些缺少音韵感的“诗论家”永远无法破解的。 这里的关键点是:‘残’是个过程,但它自身又是个收口音字,这样句意在脑海中还没充分展开时,音就结束了。这样“挤韵”对句读的伤害就凸现出来了。 而‘寒’只是一种感觉,又是开口音字,脑海中的意和音得以同步发展,那么“挤韵”的伤害也就不存在了。 也正因为这样的关系,‘残’收韵的诗句很容易成为“死韵”,而“寒”收韵的诗句又很容易成为“活韵”。这为全诗的后续发展带来了截然不同的音韵变化。 ◆示例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七绝•泊船瓜洲
在这首诗中“江南岸”是典型的挤韵,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挤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 关键是最后的‘岸’是个浅意开口音字,从而把挤韵的伤害消于无形。 同样,这里‘岸’字还撞韵了。但作者在紧接着的第四句用“照我还”,把诗句做成了“活韵”,同样把“撞韵”的伤害消于无形。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
8 复韵 就是一首诗中,意思一样或意思相近的字,反复地押。比如押了“忧”字,再押“愁”字;押了“花”字,再押“葩”字;押了“香”字,再押“芳”字。这类的押韵是要尽力避免的。它与重韵是一样的道理。此乃韵律八戒
除了这八戒还有两戒也很重要
9 撞韵。就是不用韵的句子最后一个字(为了与“韵脚”相对应,我们叫它“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也用了与韵脚 。同韵母的字,从一般角度上来讲,如果发生了“撞韵”,整首诗中句脚的字韵就缺少了变化,读来粘滞、涩口,所以不宜出现这种情况。
10 连韵:就是相邻的两个押韵句的韵脚用了同音字作韵字。连韵也叫 “合音”。连韵对诗句的韵律是有伤害的。
关于对仗: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
好贴,顶 好贴,涂老师辛苦了! 写古风诗词,还是平水韵、词林正韵为好,千万不要大力提倡新韵。其实传统国学在台湾比在大陆传承的要好,就像汉字,简化了以后,完全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縱馬上高原,
雪遍山巒。
天低雲厚曉風寒。
但見蒼鷹飛欲擊,
水淺荒灘。
獨自卻游園,
不見星繁。
花間酌酒月更殘。
夢里才知身是客,
孤影只單。
——天涯孤旅·文.韜行天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