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 发表于 2017-6-27 11:50:08

汉江流域志愿者交流合作回顾(2006-2017)

本帖最后由 风雨兼程 于 2017-6-27 19:00 编辑

汉江流域志愿者交流合作回顾(2006-2017)
——纪念“三千里汉江行”暨仙桃义工成立十周年

原创 2017-06-27 公益发展策略研究 公益发展策略研究
2006年以来,汉江流域的汉中、安康、十堰、南阳、襄阳、荆门、仙桃、武汉等地的志愿者形成了深入的交流合作关系,慈善、文保、环保、教育等领域的志愿者跨界合作,成效斐然。汉江流域志愿者的交流不是以省级区划为单位,而是以一条大河的流域为单位,地跨陕西、湖北、河南三省,这在全国公益界可能并不多见。汉江流域志愿者的交流合作有两条线,一条以文化遗产类志愿者(以下简称“文保志愿者”)为主,核心团队是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旬阳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南阳文保志愿者和汉网“人文武汉”团队;另一条以慈善、乡建义工团体为主,包括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丹江口龙山镇民间文化艺术团及各地义工联等(这部分团体以下一般简称“慈善义工”,个体义工仍称“志愿者”)。2008年以后两条线走向融合。汉江流域慈善义工于2007年组织了“三千里汉江行”志愿者联谊和社会调查活动,这是整个汉江流域公益交流的标志性事件,全流域慈善义工交流合作关系的形成,文保志愿者和慈善义工的融合,都可以追溯到这次活动。今年是“三千里汉江行”十周年,有必要对汉江流域志愿者群体产生、融合、发展的历程作回顾和总结。以下拟分四个部分回顾2006年以来流域内文保志愿者的交流合作,“三千里汉江行”活动和后续影响,慈善义工形成交流合作关系的原因,以及两类志愿者融合的过程。
               文保志愿者的交流合作第一条线,将各地志愿者联络在一起的是汉江文化。旬阳、襄阳、武汉都有志愿者长期对汉江航运、会馆、商业史等进行研究。这条线的形成始于襄阳拾穗者走汉江。








11年春,拾穗者和旬阳志愿者在钟祥考察
2005年秋,拾穗者到汉中宁强县考察汉江源,此后十余年他们把汉江文化研究作为重要工作课题。2006年初,拾穗者在安康旬阳县过大年,与旬阳志愿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以后十多年时间双方交流不断,一起联络、走访了汉中、安康、紫阳、旬阳、十堰、沙洋、仙桃、武汉等很多地方的文保志愿者和地方文史工作者。拾穗者还多年与陕西理工大学、安康学院就汉江文化研究互换资料。人文武汉志愿者和拾穗者互访频繁。2013年人文武汉38人到访老河口和襄阳,2016年33人到访南漳东巩镇麻城河古村落观摩拾穗者组织的乡村艺展。2013年人文武汉志愿者到汉中考察汉江源和汉江文化,行程十天,其间学者张笃勤先生在陕西理工大学作讲座。南阳志愿者和旬阳、襄阳、武汉、荆州等地志愿者在文保行动中互相支持,在南漳、旬阳、开封、北京等地一起参加考察、交流活动。拾穗者和旬阳、武汉志愿者多次到南阳市及社旗、淅川、唐河、南召、内乡等县考察。襄阳、旬阳、武汉都有志愿者走过了汉江流经的所有县市。拾穗者的年会和文化遗产日活动,旬阳、南阳、武汉等地志愿者常有参加,可以说是汉江流域文保志愿者共同的盛会。

2016年12月,拾穗者、汉江航运博物馆、人文武汉志愿者在武汉召开座谈会
近年汉江上下文保志愿者的合作日益深化。汉江航运博物馆的建设,汉江会馆研究,南水北调移民考察,都凝聚了旬阳志愿者和拾穗者的共同努力。2017年两方合作编纂的有关汉江航运史的专书《远去的帆影》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2015年汉江航运博物馆与老河口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辛亥革命网及拾穂者合作举办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展览,为此人文武汉志愿者万学工专程到旬阳捐赠了自己收藏的部分抗战文物。配合“中俄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拾穗者和人文武汉志愿者也曾开展联合考察。2015年拾穗者向武汉荆楚金石博物馆捐赠了文物。拾穗者的项目“漳纸工坊”有武汉志愿者的深度参与,十堰研究传统手工的学者曾到南漳为村民讲学。武汉另一家文保志愿者团体“中国濒危文化遗产保护者”(CECP)曾介绍“漳纸工坊”项目参加2013年中国-尼泊尔友谊展。

2017年6月23-25日,全国“爱故乡·乡土博物馆工作坊”在旬阳举行,十多位汉江流域文保志愿者与会
         “三千里汉江行”活动和后续影响第二条线义工团体的交流,同样可以追溯到2006年初,到2007年“三千里汉江行”活动达到高潮,以后各地交流合作日益深化。武汉的助学人士江诗信老人(1935-2006),1992年即开始关注丹江口失学学生,此后14年,他常年奔走在武汉和十堰地区之间,为汉十两地民间公益合作初步建立了联系纽带。不过直到2006年, 除武汉外,湖北汉江流域市县义工组织基本都还没有建立,义工活动多属个体行为。2006 年初,武汉一位志愿者到丹江口龙山镇考察,结识了农民学者王朝印老人,回到武汉后与汉网教育版发起为王朝印办农家书屋募集图书的活动,两地互动日渐活跃。不久汉中教育学者、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发起人张俊杰老先生通过网络与王朝印及武汉志愿者建立联系。是年夏到次年年初武汉多位志愿者到房县、十堰、郧西助学,十堰成立了东风红领巾志愿者协会。十堰秦楚网组织到丹江口龙山镇助学,直接影响了丹江口市中国水都爱心团的建立。十堰志愿者还曾和西安志愿者合作,为救助商洛商南县白血病患儿“小义宝”募捐。麦田计划武汉分社委托十堰助学志愿者陈志忠发放捐赠衣物,此后在竹山设立了麦田在湖北的第二个县级助学点。钟祥义工联、仙桃义工于2007年2月、7月分别成立。此时汉江上下公益组织交流的基本架构已经具备。2007年7月,由东湖社区湖北爱心社和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发起,十堰、竹山、丹江口、钟祥、荆门、随州、仙桃、武汉等17个县市的公益团体和个体志愿者联合组织了“三千里汉江行”志愿者联谊和社会调查活动,活动主题是“关注南水北调水源地,宣传秦巴山区科教扶贫”。仙桃义工发起人风雨兼程骑摩托车从仙桃到汉中,在南郑县种植了“鄂陕友谊树”,然后到宁强县汉江源取水,再从汉江源与汉中志愿者周一波等回到武汉,沿路考察、交流,活动参加者约400人,在汉江源、钟祥大柴湖等地资助学生,在十堰、钟祥、武汉召开多地义工交流会。骑行结束时,志愿者将在汉江源和丹江口水库取的水注入汉阳南岸嘴江汉合流处,寓意“饮水思源”,关注汉江上游和南水北调。这次活动前后历时20天,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中央和地方媒体近20次报道。这是湖北志愿者的第一次跨省大规模交流,当时在全国也不多见。


2007年7月,“三千里汉江行”丹江口站,风雨兼程在丹江口大坝下取水
“三千里汉江行”是湖北公益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当年各地义工跨地区交流还很少,这次活动后交流开会成为常态。活动预设了关注南水北调移民文化的主题,提示了汉中、安康和明清湖广移民的渊源,对地方政府不无启发,也为未来慈善义工转向关注历史文化、促成省内公益界的跨界结合打下了伏笔。活动传递的户外结合公益的理念,也对湖北公益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三千里汉江行”结束以后,各团队都是独立发展,再也没有组织大型的专题交流活动,但各地义工的零散交流和项目合作非常之多,和河南南阳义工也建立了联系。有的志愿者行走汉江各地60余次。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先后接待前来考察、交流的湖北志愿者(含文保志愿者)十余人。南郑协税镇、丹江口龙山镇、钟祥大柴湖、仙桃杨林尾镇成为各地志愿者频繁造访的著名乡镇公益基地。东风红领巾志愿者和仙桃义工带头的摩托车友先后成为龙山镇助学的主力。武汉高校、潜江江汉油田“心连心”社团等向仙桃、钟祥、丹江口、汉中等地捐赠衣物数万件。2013年经汉中籍志愿者联系“爱加倍”基金会,仙桃一位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学生到西安西京医院检查,其间受到西安义工热情帮助,至今多次复查,情况良好。2010年底武汉美容化妆品网创始人余涛(钟祥人)通过武汉志愿者与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联系,实施“快乐帮”助学计划,至今资助汉中各县及甘肃陇南康县学生500余人,金额30余万元。2016年底,汉中志愿者到新疆伊宁探亲,促成了当地乡镇爱心超市的成立,也将“快乐帮”助学扩展到了伊犁地区。钟祥大柴湖义工非常重视和原籍南阳的交流,2014年南阳义工联两次访问大柴湖,建立了“乡音书屋”,种下了“鄂豫友谊树”,为移民老乡送去连场豫剧演出。2014年以后湖北经济学院“梦之航”等支教队连年在大柴湖支教。2016年7月江汉平原水灾,襄阳草草义工协会筹集物资支援大柴湖和沙洋。

2007年6月,十堰志愿者在龙山镇。前排中为王朝印
各地的交流加深了民间的感情。以前十堰与丹江口民间、钟祥原住民与大柴湖移民之间因为各种原因存在一定隔阂,在公益活动中这种隔阂基本是不存在的。2008年东风红领巾志愿者带头为丹江口、郧县农民义卖柑橘,带动了十堰、丹江口市民、企业及政府部门的广泛参与,有论者据此评价,“公益活动是民间的乒乓外交”。十年来,汉江上下许多做法向其他地方传递。2007年12月,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和仙桃义工几乎同时设立乡镇爱心超市发放捐赠衣物,不久汉中其他义工团体及丹江口龙山镇也建立了爱心超市或爱心服务站。继汉中、丹江口创办农家书屋后,钟祥义工联也于2007年底、2008年初在本市两个镇创建了农家书屋。农家书屋的建设在陕、鄂两省都获得政府大力推广。汉中、大柴湖义工分别在本地小学建立了以乡土文化名人命名的安汉图书室、李济书屋。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探索的结对助学模式,受到全国很多地方的义工组织的重视,自从服务社与“快乐帮”合作,不仅推广到汉中各县,也推广到了甘肃康县和新疆。大柴湖义工建立了湖北最早的乡镇义工队伍,探索出了“连接城乡,互助共进”的乡镇义工发展理念,为其他县市的乡镇开展公益活动作了良好示范。

2010年4月,汉中志愿者在武汉参加第一届中国乡村图书馆建设与阅读推广研讨会
慈善义工形成交流合作关系的原因汉江流域慈善义工的跨省结合是偶然的,但也有多方面的基础。首先,多地义工所从事的公益项目类多元而类似,有共同话题。汉中和丹江口龙山镇志愿者同时重视物质救助和智力扶持,积极筹办农家书屋,开展农业科技学习、培训活动。在汉中、丹江口、钟祥、武汉等地,义工带头人都同时关注慈善与文化遗产。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自2007年以来推动汉调桄桄戏、汉山樵歌进课堂,倡始中国石油师研究,纪念西部开发先驱安汉,成果丰硕,安康紫阳县助学志愿者也在本市岚皋县采访石油师退休老同志。钟祥义工联发起人多次参与古建、文物保护活动,提案呼吁弘扬本地名人文化。移民作家、大柴湖义工名誉会长全淅林老先生多年来为研究移民史和保护传承民俗非遗文化不遗余力,创作了《移民大柴湖》《钟祥有个乡土作家群》等著作,提炼出了“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团结包容,求实创新”的大柴湖移民精神,2016年被荆门市授予“民间文化守望者”称号。丹江口王朝印老人主持建立了龙山镇民间文化艺术团,恢复了部分濒临失传的传统民俗文艺活动。第二个让大家走到一起的因素是有“秦巴山区”这个共同家园。张俊杰老先生一直倡导“秦巴山区科教扶贫”的概念,积极推动秦巴六省市的公益交流合作,湖北、陕西、河南秦巴山区各地风土相近,地域相连,面临的发展课题类似,交流合作顺理成章。张老先生身体力行,曾亲自到湖北丹江口、四川巴中等地考察交流。武汉志愿者走访了秦巴六省市,2009年骑自行车从武汉经西安到成都,穿越秦岭、大巴山。宁强志愿者王德道是宁强义工发起人,到甘肃康县工作以后又积极参与康县义工联的筹建。秦巴山区以外,另一个推动交流的纽带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南是汉江的水源地,南阳、十堰是库区、移民区,钟祥大柴湖是全国最大的水利移民安置区,居民来自南阳淅川。湖北的外迁新移民基本上被安置到了汉江中下游沿线市县。关于南水北调和移民问题,十年前社会上鲜有提及,丹江口、襄阳、钟祥、荆门、武汉等地义工持续关心移民民生,宣传丹江口库区,宣传移民的奉献,如今关注库区和水源地、关注移民渐渐成为社会共识,这些义工功不可没。



2014年12月,南阳义工慰问大柴湖移民
还有一点特别值得一提,多地都有志愿者重视对政府献计献策,他们关于地域文化、发展尤其是南水北调库区及移民安置地的经济、文化、民生、旅游发展提出的建议,许多都已经被政府采纳或成为共识。2013年大柴湖被纳入省级发展战略,建立省级开发区,面貌日新月异,社会公认全淅林对移民史的记录、宣传有重要贡献。全淅林倡议的移民文化博物馆,建设也已被提上历史日程。经过11年的交流融合,汉江各地的慈善、乡建义工初步形成了有区域特色的公益发展理念。各地义工普遍重视公益思想的研究和传播,倡导大公益思维,重视和学界交流,积极推进跨界协作、社会协作,提倡“物质救助和智力扶持相结合”,将乡土文化的发掘推广和慈善公益结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文保志愿者和慈善义工的融合以往在许多人的认识里,公益和慈善捐赠基本是一个概念,文化公益并不被认为是公益。在整个湖北省,文保志愿者团体为数极少,与慈善义工群体也缺乏相互了解和认同,很长时间里完全没有往来。在极端的例子里,两类志愿者同在一个村开展活动多年,从未打过交道。汉江流域文保志愿者和慈善义工的交流始于2008年。从2008年到2010年,拾穗者到汉江下游、上游考察,先后结识了仙桃、钟祥、丹江口、汉中等地义工,武汉的志愿者拍摄南水北调新移民纪录片也曾造访丹江口、钟祥等地。因为几地慈善义工带头人也同时关注文化遗产,他们和文保志愿者自然也有共同语言。大家对汉江母亲河的感情,从事公益理性、务实、合作的态度,也为日后交流走向深入奠定了基础。在这个交流过程当中,武汉、南阳的跨界志愿者起到了桥梁作用。这一阶段以志愿者个人交流为主,还没有形成团体合作。2012年夏,因为拾穗者在南漳的项目“漳纸工坊”的建设,拾穗者和襄阳草草义工协会建立联系,从此互相影响,在许多项目中开展合作。文化遗产类公益团队和慈善义工团队的结合,在湖北这是第一例,为其他市县作了良性示范,在湖北公益发展史上有着标志性的意义。这样的跨界交流合作让大家打开了思路,拓展了人脉,促进了慈善义工从物质救助向文化、教育层面的深层转型,也推动了文保公益的多元立体发展。如今一些转型的义工联、义工协会,已经很难界定为单纯的慈善团体。

2014年6月,武汉小志愿者在南漳“漳纸工坊”学习古法造纸
两类志愿者的融合,意义最深远的影响体现在公益观念的转变上,慈善公益和文化公益的关系,已在学理层面得以解决。大家都明确了公益是社会教育和社会建设事业,文化教育、文化建设是社会教育、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文保志愿者和慈善义工促进人的提升和社会进步的方向是一致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也是一致的。各个公益领域的发展要素互相关联,许多公益项目的建设需要从民生、教育、文化等角度同时切入,文保志愿者和慈善义工专业能力、人脉、社会资源、思维方式各有优势,双方结合互补能产生一加一远大于二的效益。文保事业的开展,有赖于文保意识的普及和大众的普遍参与,慈善义工人数众多,深入社区,熟悉边远乡村,参与文化遗产收集整理、文保意识普及优势明显。为慈善项目设定文化主题,能成倍扩大影响,有利于“以文会友”,争取到更多的社会支持,还能带动大众观念的转变。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进步和民生、教育扶持力度的加大,助学等慈善项目的必要性、紧迫性大为降低,慈善义工将普遍面临转型,借鉴文化公益团体的理念、做法也是必由之路。志愿者的跨界合作产生多元效益,以上所述“漳纸工坊”项目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个项目的发起缘于文保、环保(襄阳环保组织“绿色汉江”)志愿者和跨界志愿者的考察协商,襄阳、武汉、南阳、荆门、十堰等地的志愿者都为这个项目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经过实践探索,项目的内涵也从保护手工非遗、改善纸民民生向环境保育、自然教育、乡村旅游建设、户外文化建设、秦巴山区移民研究作多元延伸。南漳东巩镇的公益建设,城乡志愿者跨界携手,官民合作,古建保护、乡村艺展、助学、教育夏令营、关爱抗战老兵、电子商务培训等活动都开展起来,文化爱好者组建了东巩民间文艺协会,出现了浓厚的乡建氛围。近年来,汉江流域志愿者跨界融合的势头非常明显,也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如口述史记录,旬阳、襄阳、钟祥、武汉等地都有志愿者就传统手工、汉江码头航运、三线建设等专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记录,拾穗者编纂的《口述老樊城》一书于2017年5月出版。在抗战老兵口述记录方面,汉中、襄阳、南阳等地的文保志愿者和慈善义工也形成了分工、协作关系。拾穗者成员李秀桦2009年至2010年到丹江口库区记录新移民的搬迁,整理的文章在《读库》杂志2017年第2期发表。2015年,襄阳草草义工协会的“品味襄阳”古城文化传播推广项目在第二届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获金奖。荆门、襄阳的义工将乡土文化教育、国学教育纳入助学项目,在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历史名镇文化遗产整理等方面也开始了积极探索。


2015年12月,南阳、旬阳志愿者在北京爱故乡大会
汉江流域志愿者的跨地、跨界携手,有力地推动了流域内公益事业的发展,对陕、鄂、豫三省其他地区也在不断产生影响。2008年至2010年,拾穗者团队、人文武汉志愿者刘谦定、南阳志愿者涂月超相继被授予“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称号。2015年第三届“爱故乡”人物评选,涂月超、旬阳志愿者刘贵棠和拾穗者团队当选,2016年第四届评选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和襄阳绿色汉江发起人当选。两次颁奖大会上三省老朋友在京相聚,倍感亲切,也为流域内公益发展的蒸蒸日上感到自豪。2017年“三千里汉江行”十周年之际,有志愿者提议组织一次新的文化考察“汉江行”,如能成行,必然是流域内公益界的又一盛事,将有力地推动下一个十年的合作发展。情系汉江,建设家乡,让我们翘首以盼。 (照片由各地志愿者提供)






文竹 发表于 2017-6-27 13:28:02

拜倒在楼主的小石榴裙下

我要飞 发表于 2017-6-27 23:09:50

各地的义工是个大家庭,情如兄弟,

嚼腮吧 发表于 2017-6-28 23:22:18


2007汉中南郑科技扶贫服务社





2007汉江源头

为风雨兼程点赞!为仙桃义工点赞!

风雨兼程 发表于 2017-7-14 07:36:35

谢谢楼上提供三千里汉江行活动图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汉江流域志愿者交流合作回顾(2006-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