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子 发表于 2009-11-6 04:18:10

关于西部公益

有人说:“从一个现代文明发达的地区,行走到一个较为边远和现代化程度不高的地区,然后发放一些钱财物资,或者教当地人一些现代文化知识,这种输出并不是简单地建立在对方物质匮乏的基础上,更多是建立在当地人的生活需要改变,同时需要现代人帮助他们去改变的这样一个前提下。在这样的假设背景下,一个地区的人向另一个地区的人主动输入物资、文化、生活方式就成了一种必要和必须。”
“但是当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和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历史传统紧密相连,因此,当外界的物资和生活方式进入时,当地的生态环境必然会遭受结构上的破坏,比如戴墨镜的藏民…..,在提供帮助前,我们需要问的是:“你需要或可以接受我的帮助吗?”

西部是什么样子的,大家在各种媒体肯定都有过了解,不了解的百度狗狗之,此文不尽述。因为我迫不急待地要想说出下面的话。
习惯了现代文明的教育,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凡此种种,已经深入骨髓。面对西部公益,我在支持与思考中不断游来游去。然而今天看了这篇文章,我要告诉自己,也要告诉很多在西部公益路上犹豫的人:那种内心极大的尊重人类,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情怀,看似自然的人文情怀,只是幌子,那恰是伤害的根源。
他们需要帮助,走出当下的状态,这只是一种假设吗?当藏族老人又手合十,贴于胸前,说:祝您吃好!这难道是对当下生活的一种满足吗?多少年前,也许这种事情,在内地,在历史的某个阶段,也是常态的吧?
诚然,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确是人所追求的一种安宁。但是我们不能要完整保留他们固定的一种生活方式而放弃推动那块土地的变化和发展。如此,与把恶人放逐到恶人岛上任其自生自灭又有何异呢?
没有人不期待更好的改变。“更好”又是模糊的词汇了,怕是又掉进假设的桎梏,所以我只能试着举例:在内地人看来,孩子不断追求进步、追求更好的方式,是不是可以透过不断的学习?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最起码的标准也是上大学?我们是不是可以认定孩子不断地持续学习就是一种进步?读书上学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就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按照普适的原理,我想大家都有自己的答案。
可是西部的孩子,摆在他们面前的是生活的困顿。学习,上学与他们而言,是奢侈品。无知的妈妈在孩子进了二天学校后就要带他回家放羊。老师说,孩子要上课。妈妈说:孩子上过学了,已经上过二天了。
这样的问答,确实很好笑,可是我们却笑不出来,生生地能把人的眼泪逼下来。
知识改变命运。不能学习,不能上学,孩子只能放羊,延续祖辈的生活。二个孩子,二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谁能说谁的才能更高一点?谁又能说西部孩子幸福感就更强呢?
我想起了那个台湾校长的话:天下兴亡,谁的责任?答案是:我的。不论是怎样的文化背景,生长在哪块土地上,对衣食住行的体验是一样的。当自己衣食无忧的时候,请想想,还有吃不饱穿不暖的人,生活的窘境又何来安享稳定和谐的生活呢?如果还有人要冥顽不灵地要尊重自然的话,请给自己机会,身临其境地感受西部,享受那一份自然。我想那一份体验,将是一生的财富。
如果说:当外界的物资和生活方式进入时,当地的生态环境必然会遭受结构上的破坏。这我是认同的,但改变终究是要付出代价的,就像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地球所承载的负荷也越来越大一样,难道我们就放弃经济发展了吗?掌握得与失的均衡就无所谓“破坏”了。话说“戴墨镜的藏民,奇特的风景”这更是无厘头,这恰是自我保护的角度出发,戴上墨镜让眼睛免受强烈日照的伤害。
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这是常识,很重要。但是却不能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问人说:你需要或可以接受我的帮助吗?缺少组织的语言,一定程度上这样问也不是尊重的体现,事实上组织和个人在帮助的过程中,如若有这样的对白,很傻。不过,西部公益组织和个人不能放弃问自己的是,“我们给的,是他们想要的吗?”
最终怕的是:给的,不是他想要的。这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针对一对一助学及其它公益项目,展开内部讨论,透过数据对项目进行有效评估,实施的意义在不断评估中凸显,有效地保障了项目的可持续性操作。越多越多的公益组织在实践西部公益的路上,不仅是在做,而且在发展中,更多加进了 “给与要”、“授鱼与授渔”诸如此类的理性思考,这是一种进步,是种文明,应该被倡导的文明。
还记得若干年前,那来自民间恢弘的声音:“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若干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农民兄弟是受益者。关注就是一种帮助,就是一种慈善,终究会形成一种改变的力量。而与其质疑和担心,不如勇敢的迈出一步,真正了解和参与西部公益。也许我们伸出的援手正改变着一个人的命运,就像你我曾经受惠于人一样,授出的玫瑰,芬芳灿烂。

无悔的爱 发表于 2009-11-6 08:32:20

仁者见仁。欢迎这样的深度对话。还有那篇关于助学的帖也希望你能让更多人看到。

明华中心 发表于 2009-11-6 08:58:36

是的仁者见仁。欢迎这样的深度对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西部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