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床解聘”背后是大病制度的苍凉
大旗网上一个题为《武汉大学对待功勋教授果真寡情薄义》的帖子称,武汉大学的著名教授、设计学院院长张在元博士两年前患上罕见的神经元传导障碍,已经病危,然而武汉大学今年竟派员到他病床前,当着不能言语、靠呼吸机维生的张在元宣布:终止其与武汉大学的聘用合同,停止提供医疗费和住房。网帖在网上引起很大争论,有网友认为武汉大学此举是狡兔死,走狗烹。(《广州日报》11月17日报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是不少网友针对武大“病房解聘”的一句话评论。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言:“心灵上的疾病比肌体上的疾病更危险更容易传染”——因此,难免每一个看到这则新闻的人,都会对高校人情淡薄而生出一番感慨;也难免,武大此番做法曝光,会打击在校教师的积极性,埋下教职员工内心凄惶的悲凉感。于武大发展,究竟是否有益,不言自明。
张在元教授确实对武汉大学的设计学有过卓著的贡献,是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的开山鼻祖。而当他因为大病失去利用价值时,就遭到了“病床解聘”的对待。从道德伦理上来说,武大过于薄情寡义,受到谴责甚至鄙视,在情理之中。至少说明,我们的社会价值判断仍循于正常的道德轨迹。从法律的角度来看,用人单位武汉大学拿出合同来证明“病床解约” 的合理性,并欢迎张在元家属打官司,但也有法律人士指出武汉大学单方面解除合同的行为是违法行为。法律问题上的孰是孰非,暂且不论,因为最终是由法院判决的。而在法律和道德之外,我在想是否会应有一条人情味更浓的路可走?
其实,从这起引起争议的事件中,我们都忽略了事起的本因——张在元的罕见大病,造成巨大的医疗费用的发生,以致武汉大学觉得难以承受,而终致解约的事情发生。如果武汉大学所持的聘约合同在法律上成立,那么张在元教授必然堕入一个无钱可医的境地。一个教授,如果沦落到和贫困人群常见遭遇的境地,让人唏嘘的同时,也不能不拷问制度建设的疏漏——当医疗改革在不断深入的时候,居然会有教授级的人,被“病床解聘”,而后医费无着。这不能不不让我们反思——医改的荫凉,是否真的覆泽了全社会整个群体?
其实,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提出必须研究大病救助新机制。即便是我们投入关怀最多的低收人群,生命在患大病之后也并不能依仗合作医疗、民政特困户救助、疾病救助等完全得到最尽力的拯救。现下的救助机制,往往规定了报销和救助的比例或最高限额,有时候在大病跟前是那么苍白无力。有的大病患者在告贷无门之际,会选择求助于媒体,以获得社会爱心捐助。但通过这种途径获救者毕竟是少数,而且这种捐助的随机性和偶然性较强,往往不能达到全力救助效果。武汉大学著名教授遭“病床解聘”的出现,更令我们直面到医疗救助机制、特别是大病救助机制之困——如果失去了“单位”的支持和庇佑,即便是一个功勋教授,同样在大病跟前无助而绝望。
正在中国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在竞选演讲中煽情说到:“……如果一个年事已高的市民付不起诊疗费而被迫在医疗费和租房之间做选择,即使她不是我的祖母,也会使我的生活‘拮据’……我是我兄弟的守护人,我是我姐妹的守护人……”那么,我们应该想到,当一个教授因病致贫、大病无助的时候,我们是否该仅仅把责任推给武汉大学,硬逼他们来履行或许真的已经过期可以作废的聘任合约?这样的责任,应该有一个完善的制度来担当——政府构建的救助体系担当——关怀并积极拯救每个公民的生命,是行政人性化的最基本体现。 2009-11-18 16:26:32 来源:腾讯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