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善的温暖 ——童年如果受到一次爱的浸润
徐迅雷 刊发时间:2010-01-04 13:50:58 光明网-光明观察大山可以挪开,小山可以迁移,但爱是不可挪开不能迁移的。
这是南京30年来十大重案之一:2000年4月1日晚11时许,4名来自苏北的失业青年,潜入南京金陵御花园一栋别墅行窃,被发现后,他们持刀杀害了屋主一家4口,而主人是德国人、时任扬州亚星奔驰公司外方副总
经理的普方,被害的还有他的妻子、儿子和女儿。4名18至21岁的凶手很快被捕,后被判处死刑。
这是一起当年引起巨大震动的特大涉外灭门刑事案。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事情的后续发展,完全出乎国人的惯常思维之外。普方先生的母亲从德国赶到南京,在了解了案情之后,老人作出一个让中国人觉得很陌生的决定——她写信给地方法院,表示不希望判4个年轻人死刑。案情要点之一是,这4个男青年并非有预谋要杀人,他们先选的是一间不亮灯的空宅,结果那套正在装修的别墅没有东西可偷,于是才到了隔壁的普方家……哦,是的,这是一个没有想到的意外。而来自没有死刑的德国的普方老母亲,对4个杀死她儿子一家的年轻人,选择了爱与怜悯,这真太出人意外了,换作国人,或许是在法庭上怒斥那凶犯。
“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这是如何的宽容与爱的力量呢。人生的爱的抉择,往往就在几个关键时刻显露出重要性和惟一性。
2009年12月30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以7000多字的篇幅,做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报道,标题是《献给生命的礼物》。这个“生命”是多义的,既是普方一家死去的生命,也指许许多多活着的生命。普方被害那一年的11月,在南京的一些德国人及其他外国侨民,设立了纪念普方一家的协会,自此致力于改变江苏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状况。协会用募集到的捐款,为苏北贫困家庭的孩子支付学费,为他们走上“自主而充实”的人生道路创造机会。
这就是普方协会,一个NGO,一个民间慈善组织;这就是活着的人——准确地说是在中国的老外们,在那一刻作出的选择。因为庭审中的一个细节给他们很深的触动:那4个来自苏北农村的年轻人,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没有正式的工作……
因为爱,所以“疲乏的,他赐能力;软弱的,他加力量”。苏北穷,苏南富,这是历史地理形成的现实。要在苏北杜绝再出现杀害普方那样的年轻人,靠仇恨是没有用的,最大的力量来自爱,来自四面八方的关爱。“如果普方还在世,那么普方家肯定是第一个参与的家庭。”而这种爱要从童年开始涵育熏陶。童年影响一生。童年如果受到一次爱的浸润,那么可能一生都有爱的繁茂生长;童年如果受到一次恨的伤害,那么可能一生都有恨的种子在萌芽。
当然,所有这些被帮助被关爱的孩子,都与那4个杀人犯无关。这是一个冬天里的温暖细节:在南京东郊的国际学校里,有棵特殊的“圣诞树”,每当临近圣诞节,树上就会挂出上百个小卡片,上面写着苏北农村孩子的名字等信息;每位经过这里的外籍学生,都会摘下卡片,然后回家与父母一道,筹备礼物,给苏北的孩子们寄去新年的祝福……是的,这是“立人立爱”;付出一次爱,收获的是爱的平方。
一个在童年、在孩提时代受到爱的浸润的人,哪怕仅仅一次,哪怕那爱来自陌生的远方,都能在童心里埋下善良的种子。可现实世界中,我们见识了太多“恨的播种”:在云南昆明盘龙区某小学,3名学生因忘了按要求自带洁具清扫教室,被班主任老师无情地裸体罚站。这是“爱集体”的教育吗?非也,这是剥夺人自尊的恨的教育。在红旗渠的故乡、河南省林州市,一个8岁小学女生,因答不上数学老师的问题,竟被揪裂了一只耳朵。这是“提醒你”的教育吗?非也,这是把身与心一起摧残的恨的教育。我们多少教师,没有“赏识教育”的概念,而只晓得“惩罚教育”的陋习?而人的一生,往往就在那一次脱成裸体、揪裂耳朵中,轰然倒塌了。
教育改变人生。好的教育让人向善,坏的教育使人向恶。你愿意别人怎么待你,那么你也要怎样待人。爱需要一举一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从小播种爱,让孩子们从小受到爱的浸润,爱的收获才会最大化。
在人类的世界,只有付出的爱,才是真正的潜力股。
做有爱的、善良的人,是一个人的情怀;同样,也是一个团体的情怀,一个民族的情怀。当爱的情感升华为关爱的情怀,那么,她就会潜移默化为一种文化,一种渗透到骨髓里的文化。而文化,则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标志、一个民族内涵的表达、一个民族可爱到令人尊敬的璀璨之花。 对人生的感悟,也需要文化的基础 这说明了母爱是多么的伟大 要在苏北杜绝再出现杀害普方那样的年轻人,靠仇恨是没有用的,最大的力量来自爱,来自四面八方的关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