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不同的靴,走不同的人生路。———草靴和皮靴的故事。
现在打开户口本,本子上登记的都是湖北省居民户口,但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可不是这样,那时候有农村和城镇户口之分,农村户口种田,城镇户口是吃商品粮的,农村人能吃上商品粮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考学,初中考沔阳师范,高中考大学或者中专,都能转为商品粮户口,毕业后国家包分配,安排上班,否则,农村户口只能脸朝黄土背朝天,当一辈子农民了,农村有句俗话,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的儿子打地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转了商品粮户口,叫吃上皇粮了,每月发各种票,比如粮票、布票、肉票、油票等等,有了票才能买的上东西,也便宜,否则你就买不到,或者要找关系才能搞到票,吃上商品粮是农村人梦寐以求的奢望,以至于省内边远县市户口松动时,有许多农村户口每人花几千块钱,把一家人的户口转为商品粮户口,再花点钱转回来,后来国家把两者统一为居民户口,算是变相取消了商品粮户口,这些人后来非常后悔,但是世上没有后悔药吃。那时有了商品粮户口,就可以在镇上或县城市区住了,喝的是自来水,走的是水泥路,端的是铁饭碗,可以说你是商品粮户口,你就有地方上班,以后你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国家全包了。闲话少叙,言归正传,正是因为城乡差别巨大,所以农村孩子要跳农门,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读书,正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然而那时的大学中专录取率非常低,大概只有百分之八左右,用万人抢过独木桥形容一点不为过,所以过去的家长为了激励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跳出农门,想出了很多办法。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们村有家武姓人家,他家有三个儿子,儿子之间只相差两岁,武家父亲很有眼光,也很有头脑,他认为自己务农一辈子很辛苦,也没的么出息,儿子们还是应该好好读书,只有跳出农门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每到一个儿子开始上学,或者每到一个新学期开始,他都把儿子们召集起来,问儿子们以后你是要穿皮靴还是要穿草靴,为啥这么问呢,那时候镇里有个干部,经常穿着一双皮靴,背着手到我们村检查工作,与穿草靴在田间地头走路干活的农民形成鲜明对比,铮亮的皮靴给村里的大人小孩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人们都很羡慕他,认为他不用披星戴月下田做事,而且每月有固定工资,因此村里大人都向自家孩子灌输这个思想,以后你如果好好读书,跳出农门,就可以和这个干部一样,吃国家饭,穿皮靴了,就会有好日子过。其实村里的家长自觉不自觉都用这个在鼓励自家孩子努力学习,跳出农门,偏偏是武姓家长做的更形象具体,他特地花了五元钱买了双皮靴,自己编了双草靴,那时候挣工分,每个村民小组都不一样,效益不好的小组一个工分只几分钱,效益好的小组一个工分有壹角几分,一年到头,有的人家分个几块钱,全家欢喜的不得了,有的家庭人口多,劳力少,也就是干农活的人少,吃饭的多,到年尾就是超支户,就是负数,算账后差组里的钱,所以五元钱在那时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武姓父亲把皮靴和草靴整整齐齐的摆放在堂屋中堂的香案上,他这样做的更直观,因为儿子们每天上下学进出家门,总能看见香案上两双不同的靴,他家就是用这种独特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激励和鼓励儿子们奋发向上。日月如梭,时光荏苒,他家的三个儿子果真就有两个儿子很争气,大儿子和二儿子相继考上了重点大学,那时,一个村子里有人考上大学,那就是个轰动的大事,何况他家连续两年都有孩子考上,我还记得,村里连续放了三天的电影,附近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来看电影了,那时我还在读初一,记得很清楚,学校晚自习也放假了,放学生们去看电影,其实学校的用心良苦我们都知道,就是让我们去现场体会一下考取功名利禄后的荣耀,现在武家这两儿子都留在了大城市,并且都干的不错,只有幺儿子留在了农村,他初中没读完就辍学,后来学了个木匠手艺,现在碰见他,乡亲们有时还开玩笑,问他还穿草靴吗,他总是嘿嘿一笑,说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好歹父亲让他学了门手艺,后来也没务农。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激励和鼓励方式也与时俱进了,为了孩子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家长们也是够拼的了,比如租个房搞陪读,一对一辅导,录取后旅游,买部好手机、好电脑,总之,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们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写这么多?费心了。 小马的马 发表于 2022-8-11 10:44
与时俱进,读书是改变自己的最好途径。
时过境迁,现在大部分大学生已经沦落为普通。
...
旧时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HI.阿翔 发表于 2022-8-11 09:09
写这么多?费心了。
让你费心了{:216:} 这个故事,就是当时场景,父母站的高,孩子起点就高。
可怜天下父母心! 旅在惠家 发表于 2022-8-11 11:17
这个故事,就是当时场景,父母站的高,孩子起点就高。
可怜天下父母心!
确实这样,当时经济困难,好多成绩很好的学生因贫辍学耽误了前程。 后悔没在几年前把户口转回老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