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7-7-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11月13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学术机构共同制定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正式颁布,《指南》倡导高血压防线前移、强化降压、简化心血管危险分层、重视继发性高血压筛查等新理念和新观点。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新指南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由≥140/90mmHg下调至≥130/80mmHg。
随着高血压诊断标准的下调,患者数量也随之大幅提升。根据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孙英贤团队的预测,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将超过6亿,而按照之前2010年的相关标准,人数约为2.68亿。
《指南》初衷是将高血压防线前移
关于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的原因,新《指南》发起人及首席专家、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蔡军透露,已有大量的医学证据证明,血压升高是导致心血管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将血压控制得再低一些,能够带来明确的心血管获益。
《指南》制订组专家、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郭艺芳也表示,《指南》的初衷是将高血压防线前移。郭艺芳介绍,当收缩压超过115,舒张压超过75时,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人群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迅速增加。而越早关注血压,越早干预血压,就能更为有效地减少高血压相关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适度下调高血压诊断标准,能够让更多人关注自身血压,在更早期阶段干预血压,把血压维持在更低水平,从而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在此次《指南》中,首先对高血压相关标准进行调整。《指南》下调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将收缩压≥130mmHg或/和舒张压≥80mmHg作为高血压的诊断界值。在高血压分级方面,分级标准简化为二分法:收缩压130~139mmHg或/和舒张压80~89mmHg为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或/和舒张压≥90mmHg为2级高血压;
在患者血压控制方面,《指南》下调血压控制目标,建议年龄<65岁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65~79岁的高血压患者,建议血压控制在<130/80mmHg;≥80岁者,建议首先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如能耐受可降至<130mmHg。此外,《指南》明确推荐高血压患者用富钾低钠盐替代普通食盐,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下。
可让更多人关注血压变化
谈及下调高血压诊断标准的疾病防治意义时,郭艺芳表示:“高血压诊断新标准反映出国家实施源头防控的理念,通过上游疾病防控,把对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防线整体前移。常说亡羊补牢,现在是不等着丢羊,提前把羊圈扎牢。”
“适当下调诊断标准能让更多人关注血压变化,改变生活方式,积极采取药物或非药物手段控制血压。除降压外,早期积极干预还有利于降低血糖和调节血脂,全方位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水平。”郭艺芳指出。在郭艺芳看来,要一分为二看待下调带来的影响。“高血压诊断界值从140/90mmHg下调至130/80mmHg使高血压患者增多,但只有22%的人群需要服药治疗。多数人不需要吃药,只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就能使血压恢复到理想范围,如控制饮食、减重增肌、少吃盐、戒烟戒酒等。”郭艺芳进一步指出,在新增患者中多数人不吃药便能控制血压的前提下,新标准的实施会短期增加医疗负担,但增加幅度并不大,医疗经济学代价较轻。
“下调高血压诊断标准总的来说符合医疗经济学原则。因为下调能让更多人在早期关注血压情况,积极干预以降低血压,能显著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在5至10年后,国内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较少,由此节约大量的医疗费用。而节约的这部分费用远远超过因标准下调导致少部分人吃药所花费的经济代价。”
郭艺芳认为,相较于经济压力,诊断标准调整面临的最大压力来源于思想层面。“标准下调后,很多人从一个健康的人变成了高血压病人。在观念上,人们很难接受。” 据《21世纪经济报道》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