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郭河镇中岭村,一周前头茬再生稻收割后留下的稻桩上,又冒出绿油油的秧苗。“当别人家的水稻还未收割时,小院的稻谷已经进入了国家粮仓。”望着一排排新生的秧苗,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负责人王卫斌笑了。
10天前,在一片“轰隆隆”机声中,两台收割机同时下田,再生稻现场测产验收开始。拉线、插竿,田地里,王卫斌拿着标尺,一寸一寸进行测量。
“总试验面积300多亩,共13个品种。一个田块一个品种,一个田块一种模式,每个田块的成熟时间也不尽相同。”王卫斌介绍。
院坝里,工作人员先是推出台秤迅速称重,然后又舀出部分稻谷测算水分。经过三次测产,数据显示,96.8平方米的稻田共产出135.3公斤毛谷。除去水分28%,杂质2%,实测每亩产量达到了760.5公斤。
每亩超750公斤,这是一个什么水准?王卫斌介绍,相比去年,今年的产量增长了6.5%。“头季稻谷品质明显优于一般杂交稻,第二季稻谷已经达到了国标二级米标准。”他说。
听到专业的测产数据,郭河镇窑场村八组村民李俊很是兴奋,“‘科技小院’提供的品种确实不错,高产、抗逆、口感好,亲朋好友尝了都表示满意,明年我打算继续种植推广!”
一次栽种,两次收获。在省级科技特派员、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黄见良看来,仙桃再生稻的发展,离不开示范引导和项目推动。
全程指导测产后,黄见良说,作为“稻+再+鸭”绿色高效种养模式核心示范样板区,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确实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他点评,“试验田头季稻长势旺盛、整齐均衡、结实率高,无明显病虫危害,无倒伏,技术措施到位。”
小院种植再生稻,底气何在?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博士硕士深入田间农家,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中助民生、治学问。☞☞看!一群博士硕士在仙桃下田
从实验室到农田,从不会种田的农学生到熟练使用新型农机设备的新农人,科技小院的农学生们把“新质生产力”种在田间地头,累计为农民开展专题培训160余场,推广各项农业新技术27项,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增收20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