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22-8-1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沙湖沔阳州》
沙湖沔阳州,
十年九不收,
要是一年得了收,
狗子不吃锅巴粥!
这是旧时流传荆楚的一首地方民谣,反映了旧社会沙湖沔阳州水灾频繁、百姓深受水患之苦的实情。
“要是一年得了收,狗子不吃锅巴粥”,民谣也点出了这里是一片富饶的土地,如果是风调雨顺的好年成,沔阳州鱼多米多,吃也吃不完。
一、沔水与汉水
中国很大,历史又悠久,人名与地名,同名同姓多。沙湖、沔阳也是如此。
湖北武昌也有一个大湖叫沙湖,但此沙湖与沔阳州的沙湖没一点关系。
湖北有沔阳县,相邻的陕西省汉中地区古代也有沔阳县。陕西沔阳县汉代就有了,比湖北沔阳历史长。湖北沔阳县(同时置沔阳郡)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始设的。当时陕西汉中有沔阳县,但属北魏,与南朝暂不是一个国家。
沔miǎn字,字典词典这样解释:沔水,水名,汉水的上游,在陕西,古代也指整个汉水。沔县:地名,在陕西省,今作勉县。
这就比较清楚了,湖北的沔阳与陕西的沔阳,虽然相隔千里,得名均与汉江有关,只不过一个在上游,一个在下游。沔水不仅指汉江的上游河段,古代也指整个汉江,甚至长江中下游。
汉江为何在古代有两个名?这是因为汉江上游承接沔水与汉水两条河流,汉江后面主河流既可以称沔水,也可以称汉水。古人也没条件弄清楚,哪条河是主流(正源),哪条河是支流。不仅汉江中下游河段称沔水,沔水从武汉入长江后,后面的长江,古代亦通称沔水。古书《水经》叙沔水下游直至入海。
近现代,汉江下游两岸的老百姓,习惯称汉江为“襄河”。
古代取地名,山南水北为阳,今天的沔阳在汉水之南,为何称“阳”?这是因为,当初置沔阳郡时,郡治在沔水之北(今天门境内)。另外,一千多年前的河道面貌,与现在完全不一样。
进入现代,“沔阳”这个地名,在鄂、陕两省均被抛弃了。
可能考虑到同名问题,隋朝统一全国后,陕西的沔阳县名称撤销,宋朝时在原沔阳县基础上设立沔州,明洪武时期,降沔州为沔县,属汉中府。1964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陕西“沔县”改为“勉县”。改名原因,据说是“沔”字生僻难认。
湖北的沔阳县1986年撤县设市,改称仙桃市。弃沔阳,是不是也是因为“沔”字太生僻?
但至今,湖北仙桃有沔城回族镇,陕西勉县有勉阳镇(街道)。
湖北沔阳,作为地名没有了,但沙湖沔阳州、沔阳三蒸、沔阳渔鼓这些文化符号,无法消失。
二、沙湖与沔阳
民谣说的“沙湖沔阳州”,我们不能简单地跟现在的沙湖、现在的沔阳(仙桃)对应,古时“沙湖沔阳州”范围要大得多。
仙桃有个沙湖镇,沙湖镇境内有沙湖国家湿地公园,但现在的沙湖水面并不大,可以说只是历史上大沙湖的一个影子。沙湖本为大湖名称,宋代始称玉沙湖,其得名据说与宋仁宗有关。相传,沙湖一带是八百里洞庭湖边的一片无名沙滩。宋仁宗乘船浏览洞庭湖,曾停泊此地,其时阳光照耀大地,玉色耀眼,仁宗皇帝惊叹一声:“好一片玉沙呀!”于是人们把这个地方叫玉沙。后仁宗设玉沙县,废沔阳为镇。实际就是沔阳改为了玉沙。但到元世祖时,“沔阳”又作为府一级的地名,当时沔阳府辖景陵(今天门)、玉沙二县,府治在今沔城。明朝时废玉沙县,并入沔阳州。
明洪武时,降沔阳府为州(直隶州),废玉沙县,并入沔阳州。玉沙曾经既是行政名称,也是当地大湖的名称。后来玉沙湖简称为沙湖。沙湖也作为镇一级行政名称,保留至今。明清时代,沙湖镇均设置巡检司衙门。因为沙湖名气大,所以明代以后,沔阳州也称为沙湖沔阳州。沙湖成了沔阳州的代表。
三、天门与仙桃
自古以来,中国行政区划变化频繁。沔阳时而为郡,时而为府,时而为州,时而为县,北宋时曾降为镇的地名,但沔阳作为地一级行政机构时间相对长些。
元代,沔阳为府;明代,沔阳为州,明末降为散州(不领县);清乾隆年,沔阳州属汉阳府。民国元年,改沔阳州为沔阳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曾设立沔阳专署(专区),1951年6月又撤销。当时沔阳专署驻沔阳县,辖沔阳、汉川、汉阳(蔡甸)、嘉鱼、蒲圻(赤壁)、监利、石首等7县。
1951年初,沔阳县大瘦身,分出沔南一大部分新置洪湖县,还将脉旺镇划入汉川。
简言之,历史上的沔阳州比现在的仙桃市地盘要大得多,应包括整个天门与洪湖大部、汉川小部。
近些年,网络民间舆论,不时有天门与仙桃两地的传统文化归属争论。如江汉平原蒸菜饮食文化,谁是代表?仙桃有“沔阳三蒸”品牌,天门却扛回了“中国蒸菜之乡”大招牌。江汉平原传统的“三棒鼓”“渔鼓”“花鼓戏”等民间艺术,谁是代表?你说沔阳渔鼓有名,天门可能“不服”。2021年5月24日,“天门渔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其实,天仙本是一家,地相邻,人相亲,文化同根同源。天门与仙桃,均承接了沔阳州文化。
天门历史上也称为竟陵、景陵,从秦汉至明末(天启年间)一千多年间,天门与仙桃同属一个州(府、郡),并且先有竟陵郡,后有沔阳郡,其间沔阳也曾易名为复州,州府治所时而在今仙桃,时而在今天门。明末之后,景陵县与沔阳州行政区划分开,但两地长期形成的共同文化不可能分开。
仙桃,天门,都是蒸菜之乡。“三棒鼓”“渔鼓”“花鼓戏”传统艺术,仙桃行,天门也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花鼓戏”,以天门、仙桃为代表,曾称天沔花鼓戏。
“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说的是仙桃实情,也是天门实情。明末以前的沔阳州,本来包含天门。
“打起三棒鼓,流浪走四方。”“穿街过市流浪苦,沿门乞生唱花鼓。”天门、仙桃一带每遭洪灾,民不聊生,老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卖艺乞讨求生。旧时,天门、仙桃说唱艺人多,也是逃荒要饭“逼”出来的。
四、水害与水利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自古逐水而居,大江大河孕育了人类文明。由长江与汉江冲积而得名的江汉平原,也是如此。在很久远的古代,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并创造了发达的文化和文明,是长江流域乃至中国南方古老文化的发祥地。
沙湖沔阳州位于江汉平原腹地,既得水利又受水害的矛盾,在这里表现得特别充分。这里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气候温暖,适宜作物生长,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插根筷子都能长出藕来”。
洪水冲毁农田、庄稼、房屋、财产,还威胁人的生命安全。古人把洪水与猛兽相比。人类生活与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但水多了又会造成洪灾。
水利与水害,要辩证来看。洪水危害人类,但是不是有百害无一利?民间有“一年洪水三年肥”说法,是说洪水能增强地力。去年河南等地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但有一种说法,今年河南夏粮单产特别高,与去年过洪后地力增强有关。据说讨厌的沙尘暴也有一个好处,能给降落地的土壤增添养分。
沔阳州自古是“水袋子”,治理江汉水患是多少代人的梦想。远有大禹治水,使江、汉合流,共奔大海。
1949年以前,沔阳州及江汉平原水系十分紊乱,洪涝灾害严重。新中国成立以后,水利建设力度空前,修建了众多堤防、闸站、水库工程及分洪工程,逐步驯服长江、汉江洪水,化水害为水利。如,汉江在中游丹江口修建大坝,在发电的同时,也有效地控制了上游洪水。丹江口水库与下游堤防工程、杜家台分洪工程相配合,基本消除了汉江洪水对下游的威胁。
水患消除后,沙湖沔阳州成了富庶宝地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