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搜索
查看: 1003|回复: 1

[风土人情] 沔阳八大历史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11 14: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湖北
145717ypr4etdtrtpnstna.jpeg

沔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南北朝时期,梁天监二年(503年),始置沔阳郡,设沔阳县,因郡治在沔水之北而得名,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隋、唐、宋朝时虽曾短暂易名“复州”,但沔阳或府、或州从未遗弃。

145718go448z6c3o894dg9.png

沔阳州图(清宣统年间绘制)

 一、沔阳历史上两位“皇帝”

  沔阳历史上有名,与这里出了两位“皇帝”有关。

  一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沔阳人陈友谅。1359年,他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借迎红巾军首领徐寿辉之机,软禁了已拥为皇帝的徐寿辉,自立为汉王。第二年,令将士将徐寿辉杀死,自立为皇帝,国号汉。1363年被朱元璋所灭。陈友谅的儿子被朱元璋送到高丽(今朝鲜半岛)安置。

  二是明玉珍,随州人,红巾军领袖之一,他被派到镇守沔阳,在同元军激战中被流矢射中右眼,落下一个“明瞎子”外号。1355年,沔阳大饥荒,军民缺粮,他率50艘船到四川筹粮,满载而归,军民免遭饥饿。这年冬,明玉珍再去四川,攻占重庆,受封为陇蜀行省左丞。陈友谅称帝后,明玉珍被众人拥立称帝,国号大夏,定都重庆。明玉珍在位仅4年而亡,儿子继位后,被朱元璋所灭,并同陈友谅的儿子一起送到高丽。

  朱元璋对政敌的故乡还算客气,把陕西的沔州降为沔县,把湖北的沔阳由府降为州。

145720svr9su9v5rvi8m98.jpeg

1932年,沔阳县政府被焚老图片

  二、千里送鹅毛

  唐贞观年间,大唐帝国的属国回纥国派遣了使者缅伯高带上一只罕见的白天鹅作为礼物来拜谒唐太宗。经过沔阳(今仙桃)河时,缅伯高带天鹅到河边喝水,不料天鹅挣脱遁走,缅伯高只抓得一根鹅毛。缅伯高急得捶胸顿足,无奈之下只得用黄绫将鹅毛包好,内附诗一首:“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去,匐地哭号号。上覆唐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看后,将鹅毛收下,重赏了缅伯高。

  三、诸葛亮读书台

  沔城诸葛武侯祠,又称诸葛读书台,位于沔阳古城西门,建于汉建兴十二年,是后主刘禅为缅怀诸葛亮的功绩,降诏致祭,封诸葛亮为“忠武侯”,并令建祠于沔城,四时享祭。

  诸葛亮躬耕南阳,刘备三顾茅庐,这是妇孺皆知的故事。南阳诸葛亮为何在湖北沔城留下读书台?沔城镇的诸葛武侯祠原为诸葛亮岳父黄承彦的私家官邸,诸葛亮曾在此读书三个月,并娶黄承彦之女黄月英为妻。诸葛亮属沔城女婿,这里有诸葛武侯祠就不足为奇了。

  四、狄仁杰问政遗址

  座落在沔城大、小莲池其间的迎恩楼,是唐朝复州刺吏狄梁公问政处遗址。

145720eoy999569p1lrd56.jpeg

  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汉族,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南郊区)人,杰出政治家,武则天当政时期曾任宰相。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59岁的豫州刺史狄仁杰因痛斥以军工扰民的宰相张光辅,被贬为复州(包括今湖北仙桃、天门、监利等地)刺史,主政沔城(今沔城回族镇),不久任洛州司马、魏州刺史,后升任宰相。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闻讯哭泣:“朝堂空也!”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葬于国都洛阳白马寺。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继位后追封为梁国公,后世因此称其为“狄梁公”。

145721udd4eq9q8tde74e2.jpeg

  在复州期间,他重视水利,动员百姓疏沟渠,通河道,建剅闸,防止渍涝;加固堤防,抵御洪水,确保农业丰收。同时大力振兴商贸,鼓励经商。

  如今,为了传承仙桃文化,仙桃市政府在沔阳公园内建设了狄仁杰广场、狄仁杰问政处和大殿。

 五、沧浪之水

  春秋时期,汉江有一支流流经沔阳境内,就叫“沧浪河”,即今天张沟穿镇而过的“通州河”。屈原就是在此河边遇渔父,留下一段哲意深邃千古流传的对话。

西汉景帝时期,沔阳人即在张沟镇建“沧浪亭”缅怀150年前于此行吟泽畔的大诗人屈原;唐代武则天时期,人们在“沧浪亭”的基础上增其旧制,扩建为“沧浪寺”(据说,遗址就在现张沟影剧院旁);元末明初,打鱼人陈友谅率众于沧浪河畔起兵,将“沧浪寺”改为“沧浪馆”,在此练兵习武;民国时期,参加过武昌首义的张难先曾在此馆教学;大革命时期,邓赤中在此设平民夜校;“洪湖赤卫队”攻打仙桃时曾在此馆中驻扎;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在“沧浪馆”门前杀了成千上万的抗日勇士和平民,尸体往馆后的万人坑中一丢,扬长而去。

解放后,人们将“沧浪馆”的正殿改为“张沟小学”,后学校搬迁毁弃;人们在原地盖起了菜场和俱乐部,原迹荡然无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有人集资在镇北村(原名沧浪村)建起了一座道观,取名为“沧浪观”。

 六、沔阳八景

  沔阳八景是明清时期沔阳先民总结并精选的,具有代表性的八大人文景混。分别为五峰山色、三澨波光、沧浪渔唱、柳口樵歌、丙穴钓秋、荆楼玩月、东滔红莲和西城古柏。它们各擅其美,各有故事。

有人巧妙地用一首七律串起来赞了一番:五峰山色景物幽,三澨波光月影浮。东沼红莲能避署,西城古柏不知秋。荆楼望月乐逍游,丙穴钓秋夺诸侯。沧浪渔唱歌大有,柳口樵歌唱丰收。

  七、沔阳三蒸

  元至正十三年五月,元军攻占沔阳城,以舟师万余人围住排湖,企图把陈友谅起义军活活困死。眼看军粮不多了,张凤道便组织士兵在湖上采集荷梗、菱角藤、鸡头米,在湖里摸螺蛳蚌蛤捕鱼虾,在湖边挖野菜。这些东西鱼腥味重,吃得想吐,张凤道就将它们和米蒸着吃。问题是野菜熟了往往米还是生的,于是她把米磨碎,碎米和野菜一起熟,这样更好吃。

145722lbmzyccjy3coomcj.jpeg

沔阳三蒸

  还有一股香味。后来摸索出经验,张凤道把所有的东西都弄来蒸,大家吃得乐哈哈。元军以为起义军即使不死也饿得有气无力了,大摇大摆开进到湖中,结果发现,起义军早就转移了。

张凤道的蒸菜之法传到民间,成就了一道地方名菜—沔阳三蒸。

  八、沔阳花鼓戏渔鼓

  沔阳花鼓戏,湖北地方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于清嘉庆年间。闹年的花鼓、采莲船、莲花落、敲碟子等民间歌舞与“一人唱,众人和”的薅草歌为主流的田歌和三棒鼓、渔鼓、道情等民间说唱,共同构成了沔阳花鼓戏的源头。沔阳花鼓戏的声腔由高腔、圻水、打锣、四平四大主腔和丰富的小调组歌”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具有江汉平原鲜明的地域特点。传统剧目有《十三款》《站花墙》等。

145722onz1ks5zdxn1wprn.png

沔阳花鼓戏《十三款》


  沔阳渔鼓是曲艺的一种,又称道情、道情渔鼓、筒子腔、南话筒。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粗犷、高亢的唱腔,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国民间艺术史上颇负盛名。1952年以后,沔阳渔鼓演唱活动遍及湖北全省,1958年定名为湖北渔鼓。

传统曲目有《吕蒙正赶斋》《洪秀全》《考棚案》《十三款》等;现代曲目多数是短篇,有《迷路记》《大刀风云》《送胶鞋》等,且除用渔鼓、简板击节伴奏外,新中国成立后,加用二胡、京胡、扬琴等乐器进行伴奏演唱。

145723mo6uiauutuzzuugg.png

沔阳渔鼓



145723b34hhnma53i44hya.png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思乡远梦,作者:张才富

部分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有风又有羽

发表于 2024-11-12 12: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读书台这个有点扯,另外蜀汉.建武候祠应在今天的陕西勉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说明: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自主发表并上传,所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及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客服电话:0728-3319567

小黑屋|Archiver|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