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搜索
查看: 512|回复: 2

[街头巷尾] 美文:瓷韵与女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湖北
田德邦

    大英博物馆的灯光下,一对宣德年间的缠枝莲纹梅瓶静静伫立。釉面泛着凝脂般的光泽,青花沉淀出墨玉的深邃。这对瓷瓶在海上漂泊百年,始终未被拆散。听说曾有异国工匠试图修补,它们却以裂痕为纽带,坚守着相濡以沫的完整。

    瓷器用破碎诠释着东方独有的倔强:宁为玉碎,不逐瓦全。

    这种固执的完整,我在杭州清河坊的茶室里再次遇见。身着月白旗袍的女主人正在点茶,竹杓轻拂茶沫的瞬间,梧桐叶影恰好跌入青瓷茶盏。她将天目盏推至我面前,黑釉深处浮动着星子般的光斑。

    "炭火慢煨的茶汤,总比急火烧的更有滋味。"她说话时,茶案上的青瓷风炉正吞吐着松炭的清香。鎏银茶匙刮过盏沿的声响,让人想起古窑开匣时瓷胎剥离的轻吟。

    这只宋代天目盏,碗心密布着细如发丝的冰裂纹,却在注满茶汤时焕发新生——温润的茶色浸润裂痕,竟在盏底洇出半轮朦胧的月影。

    现代社交场域里,这般温润的光泽正日渐稀缺。写字楼里的咖啡杯总带着速食的仓促,口红印在杯沿洇成破碎的玫瑰。见过太多精致的釉上彩,把应酬场的觥筹交错烧制成浮艳的珐琅彩,却在某个深夜的盥洗台前,被卸妆棉擦出底胎的裂纹。

    虚拟窑炉里,数字釉彩正在批量生产着完美。手机屏幕后,美颜滤镜把粗陶修饰成官窑瓷,聊天框里的玫瑰符号像极了钧窑的窑变釉。有位相识的主播曾整夜直播插花,青花瓷瓶里的牡丹永远鲜艳,直到某天快递送来素胎粗坯——原来那些花瓣都是用硅胶粘合的永生花。

    但总有人守着老窑口的规矩。公司财务部的林总监,每日经过男同事的工位都像经过窑炉般目不斜视。她桌上的霁红釉笔筒从不插花,倒让我想起明人笔记里的故事:嘉靖年间某位御史夫人,宁肯让霁红觚中的清水干涸,也不愿插上来路不明的芍药。

    某些完整注定与孤独为伴,就像博物馆的梅瓶隔着玻璃相望,裂痕里沉淀着比完整更温润的包浆。

    暮色初临时,我走进凤起路的旗袍作坊。满墙的《百子图》绣片间,女主人正在修补明代补子上的金线。她将丝线在鬓角轻轻一抿,针尖便挑起敦煌藻井般的光泽。"前日收了件民国的朱砂旗袍,"她忽然停针,说:"襟口染着点状红晕,客人非要说是污渍——那分明是苏绣里的点朱砂。"

    这话让我想起敦煌壁画上的供养人。画中贵妇眉心的朱砂记,历经千年依然明艳如初。老绣娘说那红色不同寻常,后来才知是用茜草根与朱砂调和,再以蛋清固色——就像古窑烧制釉里红,非得在还原焰中以命相搏,才能淬炼出那抹惊心动魄的红。

    去年在景德镇见过釉里红烧制。老师傅将铜红料填入瓷胎刻纹时,神情宛如在给待嫁女儿描眉。窑门闭合的瞬间,他往火膛里撒了把谷壳:"看造化啦。"开窑那日,三十件素坯里唯有一尊梅瓶颈间凝着红豆大小的红痣,倒像美人锁骨间的一点朱砂记。

    此刻作坊里的绣架前,年轻学徒正在白坯旗袍上打点。朱砂色的丝线游走衣襟,恍若窑火中流动的釉彩。女主人说现在年轻人嫌老技法费时,却不知真正的朱砂色须得九染九晒:先用茜草汁打底,再以朱砂层层罩染,最后用明矾定色。如此染就的红色,才能在岁月里愈沉愈艳。

    窗外飘起细雨时,绣娘们收起了绷架。天青色烟雨漫过玻璃窗,给未完成的百子图蒙上层青白釉色。女主人沏来陈皮普洱,茶汤注进裂纹密布的天目盏,那些冰裂纹竟在暖茶中渐次舒展,如同梅瓶的裂痕在时光里生长成经络。

    瓷如此,人亦如是。真正的完整从不在无瑕的釉面,而在裂痕处沉淀的温润包浆。就像此刻茶盏中的暖光,正从每一道裂纹里渗出,将破碎烧制成另一种圆满。

    (选自《搅动生活之水》网络版)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所以,女人不要害怕瑕疵,千篇一律地掩盖瑕疵,反而丢掉了自己最迷人的本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 天前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美文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说明: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自主发表并上传,所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及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客服电话:0728-3319567

小黑屋|Archiver|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