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搜索
查看: 5568|回复: 8

[转帖]毕生心血浇开故事花——记民间文学家肖作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4 1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云南
<font color=\"#ff00ff\" size=\"4\">那时候,肖作玉人虽小,但记忆力强,亦可能是故事太好了的缘故吧,五、六十年过去了,很多东西他现在都还记得。他外祖父讲的《二十四孝》唱本,“孟宗哭竹冬生笋,王祥为母卧寒冰,又有闵子骞,芦花过冬天,不杀后母跪父前,人人称大贤”,肖作玉脱口就背诵出来。</font><p><font color=\"#ff00ff\" size=\"4\">    小时候听的这些故事,为肖作玉后来从事故事的搜集整理及创作打下了基础。如他写作的《陈友谅的传说》、《沔城藕》、《巧媳妇》等等,皆得益于外祖父和母亲的讲述,分别被长江文艺出版社和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收入《千古风流》、《巧媳妇》、《湖北民间故事传说集》出版发行。《巧媳妇》的书名就借用的肖作玉的故事名。</font></p><p><font color=\"#ff00ff\" size=\"4\">    肖作玉所听到的故事,无不反映千百年来仙桃地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美好理想和高尚情操,它使肖作玉听后,了解了历史,认识了社会,明辨了善恶,陶冶了性情,净化了心灵,增长了知识(读者应当多讲仙桃的民间故事给子女听,他们一样可以获得这些享受终身的益处),不仅有利于他的写作,更教会了他做人的道理,使他在少年时期就立志做一个文学家,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对祖国、家乡有贡献的人。他的一生该经历了多少的“运动”与变革,但他都一帆风顺地过来了,没有“犯错误”,此和他幼时听故事受教育,塑造稳重、沉着、忍耐、不急躁,并善待人事的性格大有关系。</font></p><p><font color=\"#ff00ff\" size=\"4\">                             长大后成为文学家<br/>    肖作玉认为,他喜欢听故事,别人也一样喜欢听故事,不论是小孩、青年还是中老年人,听讲起来总是津津有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的文学领域里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那就是“故事”非常吃香。书店里、书摊上,摆在醒目之处的都是故事期刊,且畅销。肖作玉获悉,全国正式故事期刊多达5000多种。故事为什么这么受欢迎?他分析,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故事,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生命之笔,描写着自己那与众不同的故事。故事是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一朵永不消逝的浪花。故事是文学之母,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用故事的乳汁哺育成长的。</font></p><p><font color=\"#ff00ff\" size=\"4\">    为了写出好故事,肖作玉下大气力挖掘我市有价值的口头非物资文化遗产。他在县委宣传部工作期间,经常下乡采风,抢救了不少有价值的民间故事,笔记多达40余本(可惜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当“四旧”烧掉了)。有一次去张沟,他听说排湖一带流传着一个“并蒂莲”的故事,讲的是过去排湖岸边有一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遭到湖霸残暴干涉,将他们两人用竹帘子卷裹着沉水溺死。两人死后化成一朵并蒂莲花,映红了湖水,映红了天空。肖作玉觉得这个反映男女追求婚姻自主的爱情故事在现代亦具较大价值,有心深入了解。当得知张场一位老人手里有《并蒂莲》的木刻唱本时,就去找老人借阅,哪知老人怕被说成是宣扬封建迷信,怎么也不肯提供。肖作玉就在那里住下来,每天都去找老人谈心 ,还主动帮他油船、种地、浇水、搬篙子,三天后终于感动老人拿出唱本给他抄录相关内容。根据唱本描绘的故事情节,肖作玉马上整理成篇,在《荆州文艺》发表。2001年吉林《民间故事》开展“对我生活最有影响的故事”征文活动,肖作玉将怎样挖掘整理《并蒂莲》的经历写出来寄去,获得征文二等奖。</font></p><p><font color=\"#ff00ff\" size=\"4\">    写民间故事必须做有心人。为此,肖作玉采取了建立资料卡片的办法。他把从书报、电视、广播以及人们口头传讲的一些故事素材全部填写成资料卡片,分为“风物、名人、名产、民俗、诗词、对联、谜语、传说、故事、笑话”十个门类存放。发现一点,存放一点,“勤笔免思”。他还慷慨地把卡片提供给文友们使用,大家高兴地称它为“百宝箱”。</font></p>
发表于 2006-8-14 1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云南
<p><font color="#ff00ff" size="4">(仙桃广播电视报) 在仙桃文坛提起肖作玉大名,可谓无人不知!想当年,符号、汪烈九、肖作玉,宛若三剑客,令无数文学新兵敬仰。虽说他至今尚无鸿篇巨著问世,亦未获神圣的惹眼桂冠,然其文风文德文绩,知者莫不肃然起敬。50余年来,他术业有专攻,致力于民间文学,为此倾注毕生心血。他用心挖掘抢救本乡本土珍贵无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用热血浇开本乡本土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文学这棵千年铁树花,他不图名不求利的所作所为,成为我市乡土文学者的楷模,写作时的师友,奋斗中的目标。</font></p><p><font color="#ff00ff" size="4">人物简介<br/>    肖作玉,1935年3月出生于沔城镇上红花堤,1949年14岁时即投身社会主义建设,1951年以试用干部身份在通海口镇总工会任宣教干部,1953年转为国家正式干部,1954年在彭场水产养殖所任会计、人事干部,1956年在县水产局任技术干部,1958年在县九合垸农场任秘书,1960年在县委宣传部任干部,继而任县干部学校副校长,1961年在县公安局任侦察员,1972年在县农机局任办公室主任、工会主席,1995年6月60岁时以副主任科员级别退休。他的工龄46年,他的文龄至今56年。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省通俗文学家学会会员,市文联名誉委员,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1998年以来,年年被市文联评选为“先进工作者”。2002年被授予“仙桃市首届优秀文艺家”称号。</font></p><p><font color="#ff00ff" size="4">    1950年,15岁的肖作玉发表处女作。漫长的56年过去了 ,肖作玉经历了青年、中年、老年,现在已是71岁高龄的古稀之人。回首往事,最令他自豪的是文学成就,最愿意谈论的是他听故事、找故事、写故事的故事。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他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各种故事500多篇,逾100万字,其中不少作品分别被长江文艺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汉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收录有关书目出版,有10多篇故事在省级以上刊物获奖。与文友合作出版专著《胡幼松传奇》,主编《沔阳风情》、《仙桃地名传说》二书,在《桃林笑萃》一书中担任副主编。故事写作之外,他还在全国发表科普作品100余篇,其中5篇在省级以上刊物获奖。1975年,肖作玉编写科教片《机耕船》电影剧本,被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摄制后发行到48个国家和地区。1977年8月,应人民出版社邀请,肖作玉前往黑龙江,参加了《加速农业机械化讲话》一书的编写工作。1982年10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年会在杭州召开,邀请湖北代表2人参加,肖作玉有幸与湖北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叶生刚一起出席,且在会上获奖励。。1987年,湖北《农村信息报》聘请他为特约记者和编辑。《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辞典》、《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家辞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等10余部典籍收录了他的生平。</font></p><p><font color="#ff00ff" size="4">                             小时候他是故事迷<br/>    肖作玉的外祖父是一个穷知识分子,读过很多书,满腹经纶。受其影响,肖作玉的母亲也颇有学问。两人都有一个爱好,“喜欢讲故事”。小时候的肖作玉特别喜欢听故事,“两好合一好”,经常缠着外祖父和母亲讲故事。有着“故事篓子”之称的他们一旦讲起故事来,总是滔滔不绝。从内容上看,有风物故事、名人故事、民俗故事、名产故事;从体裁上分,有传说、寓言、笑话、唱本;从思想上讲,都是宣扬的真善美,鞭挞的假丑恶。一方面故事内容非常生动有趣,一方面讲故事的人又非常擅长,所以总是让肖作玉听了还想听,当然聪慧的他并没有单纯地追求热闹情节,他从中领悟道理,无形之中培育了美好的品德。</font></p><p><font color="#ff00ff" size="4">    有时白天大人忙没有时间讲故事时怎么办呢,他找到了一个好地方。某天中午,他溜到茶馆听书,直到吃晚饭的时候都忘了回家。他的母亲吓坏了,满城寻找,最后发现他在兴发楼茶馆听讲《水浒传》。从那以后,家里若再不见他,二话不说直奔兴发楼。因此,家里家外的大人们都喊他是“小故事迷”,另外一层意思是说他的外祖父和母亲是“老故事迷”。</font></p>
 楼主| 发表于 2006-8-14 11: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云南
<font color=\"#ff00ff\" size=\"4\">自从建有资料卡片后,肖作玉写作起来果真得心应手多了,遇到难题,卡片一翻,称心如意。曾有人不解地问:“你这大年记了,记忆力还这么好,有么事诀窍?”他笑答:“因为我有‘百宝箱’。”  </font><p><font color=\"#ff00ff\" size=\"4\">                             搞写作必须多读书<br/>    肖作玉喜欢写作,亦喜欢读书。多年来,他一直订阅《故事林》、《故事家》、《民间文学》、《民间故事》、《民间传奇故事》等故事期刊,也不时地买些文学及专业书籍,家里的五个大书柜都塞满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font></p><p><font color=\"#ff00ff\" size=\"4\">    1982年,肖作玉和汪烈九一起到荆州参加湖北省文学讲习班,当时的省群艺馆馆长江云对他讲,“我们不仅要多写,而且还要多读,这样才能对自己的写作有帮助。如果只读不写,容易眼高手低;如果只写不读,容易变成井底之蛙。必须又读又写!”他体会很有道理,因为只有多读书,在写起东西来时,才能不感到知识贫乏,写得才生动,更有说服力,才能打动人心。</font></p><p><font color=\"#ff00ff\" size=\"4\">    在写《古代名医传奇》和《中草药故事》系列故事时,肖作玉买了20多本医学书籍阅读参考,有《本草纲目》、《本草备要》、《中医学概论》、《中药手册》、《古代名医辞典》等。这个系列故事,他写了100多篇,在全国各大文学期刊和医药卫生杂志上发表后评价很高,不少人还误以为肖作玉是个搞医学的专家。仙桃就有一个患者在读了他写的《头痛医脚》故事后,寻上门来向他求医……沙嘴卫校的一个老师说自己当了一生的医生,却不知药名后面还有这么多的故事,对肖作玉深表钦佩。<br/><br/>    肖作玉常常这样想,“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文化水平都是有限的,要想写出像样的文章,还要多与别人切磋,多向别人请教!”他举例说,越有名气的人,表现得越谦恭,誉满海内外的大作家汪烈九就经常把文章拿出来征求意见。市民协自成立起就有这样的一个好风气,众文友定期或临时聚会,叫做“故事沙龙”,互相通报写作内容和写作提纲,互相修改作品,精益求精。</font></p><p><font color=\"#ff00ff\" size=\"4\">    肖作玉旧作《大友庵》,故事结尾时,主人公李姑在烈焰中烧死了,经与几位文友商议后改为李姑从烈焰中飞中,跃马向京都而去。这样一改,传奇性立见增强,更吸引读者。汪烈九、李洪源都拍手称好。肖作玉马上将标题改为《烈焰飞侠》,今年初寄给吉林《民间故事》,很快得到发表,而且刊物封面上还用大字体对该文做了醒目的导读标题。</font></p><p><font color=\"#ff00ff\" size=\"4\">                             尽全力浇灌故事花<br/>    为了繁荣我市故事创作事业,1996年10月,汪烈九、肖作玉等人积极筹建“仙桃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推举萧国春、武身龙为正副主席,汪烈九、肖作玉则主动退居二线任顾问。作为顾问,肖作玉经常向一些文学爱好者宣传搜集整理故事的重大意义,讲述故事创作体会,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故事队列中来。他认为,沔阳是一个有1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有许多文化矿藏需要开采,这不是靠少数人能够完成的,应该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参与,这样才能把宝贝挖出来,让人们认识仙桃、热爱仙桃、建设仙桃。他把繁荣故事创作视作己任,全力而为。</font></p><p><font color=\"#ff00ff\" size=\"4\">    乡镇有个作者写《诸葛亮传奇》时手头缺乏资料,肖作玉得知后,就把他掌握的有关资料全部提供给他参考,使他顺利完成了这篇作品,后来还出版了故事专集。</font></p><p><font color=\"#ff00ff\" size=\"4\">    肖作玉在《仙桃文艺》当特约编辑时,原沔师的一个毕业生写了一篇故事投稿,素材很好,但由于缺乏写故事的技巧,情节展开不好,感动不了人。肖作玉就把他找来面授机宜,引导他修改。定稿后,肖作玉又找人为他的故事配图,请人题写手书标题,在版面的首要位置发表。由于这样的支持与鼓励,使这名青年成长为我市故事队伍中的新生力量,现在不断有作品见诸报端。</font></p>
 楼主| 发表于 2006-8-14 11: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云南
<font color=\"#ff00ff\" size=\"4\">长埫口有位退休老师,有一肚子的好故事。一个偶然的机会,肖作玉与他相识,忙向他宣传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同时向他传授整理故事的方式方法,使这位老师打消顾虑,提高了认识,现在已有多篇故事稿件在报刊发表。</font><p><font color=\"#ff00ff\" size=\"4\">    现已年过70的肖作玉感觉时不待我,他对记者说,“在生命有限的日子里,应该抓紧时间写作,把自己所知的东西写出来奉献给社会,为建设和谐仙桃服务。”今年1至7月,他在各级报纸书刊发表作品62篇,近10万字。这是需要才华的,但更需要毅力。</font></p><p><font color=\"#ff00ff\" size=\"4\">    对于《仙桃广播电视报》“乡土人情”这个栏目,肖作玉连声称好,因为上面刊登的全部都是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此与他平时想的、说的、做的皆不谋而合。他称赞“乡土人情”是仙桃地区挑起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担的唯一一个报纸版面。他不仅自己投稿,还号召广大文友也积极投稿。他曾对报社编辑说,“只要我还健在,我保证每期都给你们稿件。明年换一个口味,重点放在仙桃民俗和仙桃奇人趣事方面,争取不带或少带一点东西到火葬场去。”他除给本报写稿外,也不放松给全国性其它故事报刊写稿。“因为生命有限,再不写就来不及了!”</font></p><p><font color=\"#ff00ff\" size=\"4\">    肖作玉老先生整天笑哈哈地豁达开朗,为人处事总是乐观向上。此是否说明他日常生活中就没有烦恼呢,非也,关键是心态。这一点,他亦是我等学习的榜样。</font></p>
发表于 2006-8-14 12: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p><font color=\"#ff00ff\" size=\"4\">《沔阳风情》、《仙桃地名传说》</font></p><p><font color=\"#ff00ff\" size=\"4\">哪里有啊 有用处</font></p>
 楼主| 发表于 2006-8-15 14: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云南
<p><font face=\"黑体\" size=\"4\">不告兴你.</font></p><p>[em04][em05][em17][em19][em23]</p>
发表于 2006-8-15 17: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p>问得不得问你</p><p>你又不晓得</p>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7: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云南
<p><font face=\"黑体\" size=\"4\">哪个说我不晓得!?</font></p><p><font face=\"黑体\" size=\"4\">我晓得啊。就是不告兴你么。</font></p><p><font face=\"黑体\" size=\"4\">哇哈哈。。。。</font></p>[em05][em08][em17]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14: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云南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火火中</i>在2006-9-6 18:09:00的发言:</b><br/>不说算打!蛮大的事吧!!</div><p></p>[em06][em05][em0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说明: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自主发表并上传,所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及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客服电话:0728-3319567

小黑屋|Archiver|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