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搜索
查看: 3405|回复: 4

[推荐]从精英到草根:把脉中国当代文坛之怪现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12 01: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云南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   “人民为天”,这是人民作家赵树理的人生格言,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我们在“山药蛋派”鼻祖赵树理百年诞辰之际,在怀念人民作家赵树理的同时,也反观当今中国文坛:当文学创作已从精英创作走入草根创作,当文学越来越与市场接轨,当现实的浮躁已进入文学创作,各种文坛怪现状也随之出现。</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7-2-12 01: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云南
<font size=\"4\"> </font><font size=\"4\"><strong>喧嚣繁荣VS精品缺失<br/><br/></strong>    病征:<br/><br/>    今年,一个来自吉林的9岁女孩范姜国一,用3年半时间念完小学,半年时间写下12万字的自传体纪实作品《玩过小学》,创下了国内写自传作品年龄最小的纪录,还成了央视《中国周刊》的上榜人物。<br/><br/>    与这个9岁的女孩一样,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写作。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博客的流行,写作似乎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出书已不再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font><p><font size=\"4\">    中国文学似乎也已进入一个空前繁华期:在书店里,每天都有新书上架,无数包装精美的书期待着读者的阅读;在网路上,文学创作更是空前热闹,各种文学网站各具特色,每天都有无数人在上传自己的作品;博客、连载,文学创作已从精英创作走入草根创作,一个空前繁荣的局面在我们面前展现。<br/><br/>    搞文学创作的人都知道,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也是矛盾凸显期,今天是一个必将产生大作家的“伟大时代”。但是,每一年年末,梳理完自己一年中所读的书,许多文学爱好者都会从心底里发出一生感叹:似乎没有什么作品让我们真正记住。<br/><br/>    诊断:<br/><br/>    张平(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曾创作《天狗》《十面埋伏》《抉择》《天网》《国家干部》等诸多名篇)对文坛现状,他深有感触: “现在很多人窝在家里进行贵族化写作或以暴露自己私生活为卖点的私人化写作。” “对许多作家来说,白猫黑猫,只要能创出效益就是好猫。”<br/><br/>    朱明德(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致力于为真正的有学识的优秀人才创造良好条件,曾将历史学家阎崇年推向百家讲坛,让其讲述《正说清朝十二帝》):“现在一些人被虚荣浮华所诱惑,采取一种投机取巧的心理,一种暴发户的心理来写作,这样的作品当然经不起检验,它当然只能是一种泡沫,一击就破。” </font></p>
 楼主| 发表于 2007-2-12 01: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云南
<font size=\"4\"><strong>商业写作VS精神缺钙<br/><br/></strong>    病征:<br/><br/>    韩寒的《三重门》出版后,一系列的校园小说也随之出笼;郭敬明的玄幻小说《诛仙》出版后,各种玄幻小说一夜之间摆满了大小书店……<br/><br/>    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这些年我们目睹了一个又一个“复制浪头”,一个时段什么故事吃香,什么题材耸人,这类作品像事前商量的一样,联袂而出,而且发行业绩出奇地好;而命意独特的深思之作,往往受到冷落。流行总是压倒独创。千篇一律的偷情故事,千篇一律的受难故事,捂住作者名字,你是绝对看不出有啥区别的。不少名家,渐渐形成万变不离其宗的结构“秘方”,把几种他最熟络的审美元素拿来调制一番,就能调出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而其实他永远在写着同一部作品。<br/><br/>    而与表面繁荣的文学相对应的是,中国小说精神缺钙的现象却也在日益普遍化和严重化:作者以一种冷淡漠然的态度叙述着平淡乏味、甚至是胡乱拼凑的故事,从中看不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对生活的真正感受,更无法感受到我们时代的脉搏,一个时代的精神。<br/><br/>    诊断:<br/><br/>    缺少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缺少对时代生活的整体性把握能力,面对欲望之海和现象之林不能自拔,如个人化写作或者私人写作,“70”后的欲望叙事以及为赚取市场卖点的商业化写作等。这就大幅度降低了当前文学的品质和格调。<br/><br/>    朱明德:“一个文艺学者成功的要素是:首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明白自己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什么而写作;其次,要有正确的判断力,知道该写谁,不该写谁;最后要充满热情地去写。”<br/><br/>    张平:“一些八十年代的少年作家的作品里,有强烈的反叛情绪,也有强烈的孤独感,这从一方面说明他们也是入世的。但从另一方面,他们与赵树理等老一辈的文学艺术家相比,区别在于:一个是写‘小我’,一个是写‘大我’。要从小我中跳出来到一个大我的圈子里,这才是真正的作家。否则,最多只能成为‘优秀的作家’而不能成为‘伟大的作家’。” </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7-2-12 01: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云南
<p><font size=\"4\"><strong>库存透支VS脱离生活<br/><br/></strong>    病征:<br/><br/>    对当前的许多作家而言,最痛苦的莫过于才思枯竭。“没有时间充电,没有时间读书,也没有时间沉到生活深处,甚至都没有时间好好地‘生活’,于是只能变着法儿闭门造车,抓住一点东西就尽力注水、膨化、稀释,书一出来又希望叫好,以支撑门面。这不能全怪作家,是文学的生产机制、规律与市场的需求之间,与作家的自我形象塑造之间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业内人士如是说。<br/><br/>    有专家评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市场要求的出手快与创作本身的要求慢、要求精的规律发生了剧烈的矛盾。许多人都知道,创作有一个不变的规律,就是不下苦工夫,不深刻体验、积累,不言人之未言,就不可能写出精深之作;而市场也有一个不变的规律,就是不花样翻新,不眩人眼目,不让作品的代谢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利润就不可能节节上升。一个作家如果10年、20年才写一部小说,就跟不上这时代的文化商品市场的节奏。现在很多作家身陷于矛盾之中,精神焦虑,甚至虚脱。<br/><br/>    诊断:<br/><br/>    张平:“城乡差距制约了许多作家深入基层的欲望:不能洗澡、不能上网、吃不好、睡不好;另外,对许多作家而言,他们是为城里那很少的一部分有购买能力的人在写作,他们抛弃了最广大的群众,特别是农民,与此同时,群众也抛弃了他们。”<br/><br/>    朱明德:“要想地里种人参,必须好好的养地,如何养地,必须到群众中去养,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去养。其实,经过深思熟虑、下功夫写出的作品自然会有市场效益,他们之间不矛盾,最重要的是不要浮躁,要沉下去,谁肯下功夫,谁就能找到真理。只有到金山去,才能找到金矿。”</font></p><p><font size=\"4\">(完)</font></p>
发表于 2007-2-19 12: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p>今天才认真看了,不错不错,以后我也要四处搜罗一些类似的帖子来[s:4]谢谢楼主!</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说明: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自主发表并上传,所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及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客服电话:0728-3319567

小黑屋|Archiver|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