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2-8-1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三周年;5月21日,四川汶川地震五周年;一切都还历历在目。4月20日,四川庐山,一场7.0级的地震,在13亿中国人的心头再添一道深深的剧痛。
同样是地动山摇、生命危殆,同样是万众一心、千里驰援。从汶川看庐山,救人第一的国家理念没有变,举国动员的灾难应对没有变,同心协力的守望相助没有变,这些天来,更多的变化和行动,却让我们看到一个民族在面对灾难时的成熟。
地震后52秒,第一条震情通过媒体及时发布,一个小时内,应急响应有条不紊展开,3小时里,第一支救援部队到达震中,几乎同一时间,几百名重伤员被迅速转往异地救治......及时、高效、有序,这是大众对庐山地震救援的共同评语。从容、镇定、坚强,这是世界从灾难中看到的中国表情。
这份镇定与从容,不仅仅是因为我们遭受过灾难,有了救灾的经验、应对的能力。更是因为我们在命运的洗礼中,那些至关重要的价值,被熔铸为不言而喻的社会共识。
从汶川看庐山,我们对生命尊严有了更深的领悟。灾情不再封锁在绝密档案里,遇难者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逝去同胞的名字在国家电视台被庄重念出......“生命高于一切”,从共和国总理的指令到普通民众的祈祷,再次传递着一个共同的信念:一个国家的财富不是别的,而是它的全体公民。
从汶川看庐山,我们对公民精神有了更多的期待。汶川大地震的2008年,在感天动地的大救援中,亿万中国人的激情释放大爱无疆的公民精神,5年移易,这种精神已经成为重塑中国社会的磅礴力量,我们的政府、社会和民众之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良性互动。从政府第一时间发布地震灾情,到民众间的“寻亲热线”;从公益慈善机构的高效运行,到志愿者队伍的迅速集结;国家力量、社会力量与个体力量的相互交汇,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灾难面前,中华民族是一个具备美德社会和责任感的民族。
从汶川看庐山,我们对社会理性有了更大的信心。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无疑必须面对各种矛盾,以焦虑对待沉疴只会积攒问题,以怨怼发泄不满只能撕裂社会。在灾难面前,我们的社会开始回归理性,当“正能量”成为流行词时,民众对如何展开有效救援,怎样呵护受灾者尊严,我们有了更高的要求,更深的理解。
从汶川看庐山,短短的85公里,但我们所翻越的距离,岂止万水千山!
我们并不只活在我们所属的时代里,每个人的肩上也扛着历史,于家庭、于社会。在2013年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坚守地震灾区的同胞,众志成城的国人,让我们看到了“扛着历史”的坚韧,这种从很多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历史感”,不正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吗?
灾难——让我们更加成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