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搜索
查看: 4710|回复: 0

廖进中:“三农”概念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4 18: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陕西
<p><font face="Verdana">――湖南省县域经济研究会06年年会上即席发言整理稿<br/>湖南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廖进中http://www.zgxcfx.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1805</font></p>
<p><font face="Verdana">各位专家,各位朋友:<br/>我们今年在雷锋的故乡――望城县召开“湖南省壮大县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场研讨会”,这个选址好,它可以让我们引发出很多学术上的思考。昨天,有朋友借“字”发挥作文字学地解释,说“望城”是“希望之城”;我今天则想借“地”发挥作经济学地解释,即“新农村建设”是“希望在城”。<br/>我在去年的耒阳会议上说过,“新农村”,到底是“新”在哪里?我认为,新农村,应该“新”在“通过‘城市化’带动以‘减少农民’”。难道不应该是这个道理吗?本次会议昨天发布的湖南县域经济20强的前4位是长沙县、浏阳市、望城县、宁乡县,我们想过没有,为什么前4强都在长沙地区,而不是其它地区比如我的家乡邵阳?还不是因为长沙市比邵阳市的带动能力大?为什么望城县的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搞得比其它县好?还不是因为有长沙市的强力带动?                  <br/>有朋友不同意我的观点,说是:减少农民,那中国今后的农业怎么发展?农业不发展,国家的粮食安全怎么办?怎样才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减少了的农民又到哪里去就业?都挤到城市里去干什么?我们今天就来扯扯这些问题。<br/>我一直在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在“新农村建设”前面加一个“社会主义”的前置词?因为大家都知道,诸如“乡村建设”、“农村建设”这样的语汇,在20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话语中并不鲜见。我认为,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强大积累、国家粮食安全和人们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的大背景下开展的,我理解,除开政治上的考虑,这是增加“社会主义”前缀的最基本理由。一句话,改革开放后的现在,已不是“雷锋”的那个年代了,我们是有条件谈“减少农民”以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了。 <br/>是的,人类从狩猎转变到农业生产,几千年来的文明是农业文明,农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当今的时代是工业文明时代,农业已是落后的代名词,看看世界上先进国家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知道了。1820年时,农业占美国GDP的70%,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到1890年该比率降到38%,到现在农业仅占美国GDP的不到2%,农民也跟着下降到美国总人口的2%左右,我们现在学习的韩国“新农村”,其农民也只占7.7%。<br/>“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这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手段。那如何才能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呢?有的人认为必须发展农业才能增加农民收入,而我则认为靠农业增收的空间很小。为什么?道理其实十分简单,农业是解决人们的肚子问题的,而肚子的容量是有限的,需求弹性是很小的。收入增加了,也许会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但不会增加太多,人们不会因为收入多了而一天吃4、5顿,那样你会长得很胖,反而有损健康,还得减肥节食。相比之下,工业则不同,新技术能创造出新的需求,比如,人类用脚走路,有了汽车、火车和飞机之后,全新的产业、全新的市场就诞生了。而且,你有了一部家用轿车,还可再买一部越野车;你买了一套房子,还可再买第2套、3套;你有了一套衣服,还可以再买5套、10套、20套;你旅游了这里,还可以旅游到那里……,这些都是没有上限的需求,这就是农业与工业的差别,这就是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差别。近年来中国农民为什么丰收了会出现“卖难”的问题?我们大家应该由此可以想通一些基本的经济学道理,不要总被某些传统理念所束缚。<br/>中国时下流行一种论点,说是“中国有5亿农村劳动力,如果靠工业、制造业来帮助他们就业增收,即使把世界所有的制造活都揽到中国,那也解决不了他们的就业的,而世界劳动力市场又不允许跨国自由流动,中国的这些劳动力无法输出。因此,靠发展工业等非农产业来解决农民问题是行不通的。”我说,从来就没人说工业就是制造业,从来就没人说过5亿农民都去进入制造业。我认为,“工业化”是包括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最大,也是最符合中国农民当下的素质特点的。中国目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只有30%左右,几乎是世界各国中最低的,它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所以,农民的就业重点应该在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娱乐、文化等休闲产业,关键在于如何通过体制创新为农民进入这些行业创造制度环境。<br/>我们这几天开会的会场是在“千龙湖度假村”,我们也参观过了“真人桥村”、“百果园”、“旺旺食品”和“亚华乳业”,在这样的气氛、环境中谈谈休闲产业问题可能会有现实启发性。我认为,如果把我们的会议改说成是“城市化建设”现场会,也许会更确切些,因为这些村的农民搞的是“旅游、休闲产业”,是广义的工业,是第三产业。有人把这里的农业冠之以“观光农业”,但我认为,观光农业不是农业,台湾称之为“观光业”,我们不能因为某种目的而故意去混扰概念。虽然,这里有湖,湖里有鱼,这里的“鱼”与一般的“鱼”不是一个概念,这里的“农村”与一般的“农村”也不是一个概念,它已不是传统的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业的农村。至于“旺旺食品”和“亚华乳业”,那就更是纯粹的“工业”――食品加工业了!<br/>当然,从长远来讲,我觉得,最终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办法之一是要减少我们的劳动时间,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来休闲。资料显示,欧美国家现在正在讨论是不是减少周工作时间到35小时的问题,我说我们中国干脆减少到20-24小时,它肯定比我们现在40、50岁就退休离岗的政策要科学得多!技术的进步、制度的创新,已经使我们不需要现在这么多的时间去生产我们需要的东西了。不然,生产的东西太多,就会浪费资源,造成环境污染,就会与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相悖。人类的进步的一个基本表现就是工作时间的减少,休闲时间的增加。我们的祖先最初一周工作60-70小时,以后逐步降到40小时。我们现在衡量社会进步的指标主要是GDP,GDP讲的是物质的交换,没有休闲的指标。所以,我们应当设计一些新的衡量社会进步的指标,我们要大力发展休闲业。<br/>回过头来回答朋友们的提问:“新农村”里,农民主要干什么?“城市化”后,农民进城干什么?我认为,就是城乡互动,农民与市民一道发展非农产业,他们将主要在第三产业里、在休闲产业里就业,或者干脆说,让农民与城里人一起“玩”,共同享受现代工业文明的伟大成果。我们搞社会主义,难道只是让人们“吃饱”,而不是也让人们“玩好”吗?<br/>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现在可以看出,“三农”的提法,“心”是好的,“重视农村、农业”嘛!但不科学,它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农业”,不是“重”,而是“轻”,要减少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要推进“工业化”;“农村”,也不是“重”,而是“新”,要建设“农村都市”,要推进“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在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下进行。我们“减少农民”的指导思想一定要明确。“三农”实质上是“一农”,即“农民”问题。“三农”概念,似是而非,没有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混合了问题的实质。“农民”本是个职业概念,指的是经营企业化农场、农业的人,但对中国的农民而言,特别是经过集体化改造和户籍化管理后的农民,不仅是个职业概念,还是一种依赖土地的生存状态,更是一种被歧视的社会身份或者社会等级的象征。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状况,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尽快地变成市民。<br/>俗话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我们是站在庐山里面看庐山,总是不全面的。我今天的发言,是希望和朋友们一起站到庐山的外面看问题,看庐山外面的问题,我们庐山外的城里人与庐山内的农村人结合起来,就会看到一个完整的庐山,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才会在“城乡统筹”下有一个明确、健康的发展。<br/>谢谢!<br/>(2006年11月24日)<br/></font></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说明: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自主发表并上传,所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及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客服电话:0728-3319567

小黑屋|Archiver|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