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使用工具:尼康D80配合三脚架及无线遥控,capture NX2,vista自带snipping tool<br/>测试方法和步骤:使用nef(你看那个的raw格式,印象中佳能的是cr2)+jpg(不同压缩比)拍摄三次,jpg质量分别为精细,普通和基本(分别对应于图中的9421,9422,9423);<br/>为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所有拍摄都在同一设置下拍摄(M档,先af再关闭af拍摄,日光白平衡,锐化、色调补偿等等全部选择标准,关闭所有和降噪有关的选项,全部iso100拍摄);<br/>使用capture nx2浏览和对比图片,使用snipping tool截图,有点小可惜,截图生成的图片和使用nx2浏览的还有点点差异,毕竟又经历一次jpg压缩,不过毕竟是在同一条件下截图,不同压缩的jpg图片之间的差异还是忠实反映出来了。<br/><br/>以下这张是原图等比例缩小,对焦点在画面正中央的窗户和白墙的分界线上<br/>
</p>
<p>为了证明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拍摄,理论上三个nef文件应该展现出相同的细节<br/><br/>
</p>
<p>仔细对比,没觉得有任何差异</p>
<p><br/>接下来是三个jpg的对比,从左到右精细,普通,基本<br/>
</p>
<p>仔细瞄了瞄,精细和普通之间的差别非常小,不过在这张截图上比较难看出,不过“基本”那张在暗部就可以看出色块了<br/><br/>来一张200%的<br/>
</p>
<p>各张之间的差异更明显了,不过“精细 ”和“普通”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小,“基本”就表现差很多了<br/><br/>鉴于“基本”表现糟糕,以下图片只比较了nef和jpg的精细和普通,中间nef,左边精细右边普通<br/>
</p>
<p>nef开始显示出威力了,保留了更多的细节(虽然觉得噪点也多了,汗一个)注意中间竖着的窗户边框<br/><br/>再来一张200%的,差距更容易看出来了</p>
<p>
</p>
<p> </p>
<p>放大到600%,nef遥遥领先,“普通”比“精细”还是差那么一点点<br/>
</p>
<p> </p>
<p>以上是暗部细节的对比,再看看中间调的对比,大致上这些树叶和窗户在一个平面内,还是同样顺序的三张jpg<br/>
</p>
<p>基本”和另外两张差距还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精细”和“普通”如果比较一下叶子和白墙之间过渡区的细节还是可以看到“普通”的颗粒更多<br/><br/>放大到200%</p>
<p>
</p>
<p>这下应该比较明显了,“精细”的过渡比较正常,“普通”的可以看出一些颗粒了,“基本”糟糕的表现就很明显了<br/><br/>同样,直接干掉“基本”,之比较nef和另外两个,同样nef在中间<br/>
</p>
<p>直接比较树叶的锐度,差距还是挺明显的<br/><br/>放大到200%<br/>
</p>
<p>OK,pk完毕,按照nef,精细,普通和基本的顺序,各文件大小分别为9.13MB,4.37MB,2.27MB和1.17MB。不管是哪项比较,nef遥遥领先,“基本”也被远远甩开,“精细”比起“普通”还是有点小小的优势,不过文件体积大了快一倍,感觉还不如索性上nef,有这更好的细节和后期调整空间。除开常用的白平衡,锐化,12bit每通道的细节拉曲线的时候色阶不会断层等等外,色彩空间方面各家的raw文件不仅仅比adobe RGB大不少,比pro photo RGB也要大。<br/>我是懒人一个,现在拍摄都是nef+jpg,nef做素材,jpg用来直接浏览,反正现在硬盘价格便宜,也不用太担心存储的问题。<br/><br/>图贴出来了之后才发现直接浏览限制了图片尺寸了,看不出差距的筒子们点一下图片看大图就明白了,偶的显示器稍大,截图的时候没注意到截图尺寸<br/></p>
<p>除了以上非常直观的细节方面的差异,raw还有很多胜过jpg的地方,可惜大多数人都没认识到。</p>
<p>下图是sRGB和adobe RGB在色度图上的区域,有颜色的区域代表整个可见光区</p>
<p>
</p>
<p>很明显的可以看出,sRGB的面积还不到色度图的一半,adobe RGB也还有约1/3的区域没覆盖到 </p>
<p>再下图的最外层三角形覆盖的区域为pro RGB(柯达搞出来的)</p>
<p>
<br/>可以看到囊括了绝大部分色度图。别说使用pro RGB,使用数码单反的人用adobe RGB的都只是很少一部分,多数人都是使用jpg拍摄,并且是定义工作空间为sRGB的jpg格式。 </p>
<p>制造数码单反的工程师,尤其是负责感光芯片和影像处理器的,无不穷其智慧让相机的色彩空间尽量大的覆盖整个色度图以实现所见即所得的终极目标。而我们简单的设置成用jpg拍摄就浪费了这些工程师多数的心血。诚然,现在的显示器多半连sRGB都达不到,达到adobe RGB的价格几乎都是五位数,pro RGB的还没听说问世。但技术永远在进步,也许再过几年,支持adobe RGB的显示器会慢慢普及,用着pro RGB色域的显示器问世。到时候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之前拍的照片,完美的构图完美的曝光完美的意境,可惜阿,sRGB的局限是改变不了的,实际场景中一半多的颜色没有拍下来。不管是那个厂家,不管是高端的还是低端的机型,其raw文件的色域比起pro RGB还要大上一小圈,各位使用jpg的朋友们,相机的颜色潜力你挖掘了几成?</p>
<p>胶片时代,白平衡不是那么好控制滴,现在raw可以精确的实现1K级的白平衡调整在以前那是天方夜谭。</p>
<p>很多人说数码色彩不如胶片色彩。各位都应该学过函数,用数码模拟胶片的话,简单点说,就是从一个定义域映射到另一个定义域。数码色彩方面我们已经几乎覆盖了整个可见光区域,胶片色彩很显然会小一些。从一个大的定义域通过软件计算映射到一个小的定义域,换句话说,写出这样的一个方程,难度很高么,特别是有计算的帮助?答案应该很明确了吧,想想我们拉曲线调节曝光,道理几乎一样。所以只要用raw拍摄,导入相应的曲线,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模拟不同厂家的色彩特性,而且如假包换。换句话说,尼康的raw可以完全实现佳能的效果(仅指色彩)。</p>
<p>当然,数码的永远不可能等同于模拟的,再怎么精细,数码信号也是分离的,而不是像模拟信号是连续的。人眼能够识别约1000万种颜色,我们使用的jpg是8bit每通道,红绿蓝每色256个梯度,总共约1670万种组合。平时jpg文件调节曝光,相信有些朋友也注意到了会出现色阶断层,就是因为这个8bit的限制,raw印象中最少的也是12bit每色,比是8bit的16倍,这样,拉曲线调节曝光的时候,就几乎不会碰到色阶断层的现象了。</p>
<p>也许一张图片接近10MB有点大吧。别忘了现在硬盘和存储卡的价格,sd卡100块起码可以买到4GB的,现在台式机硬盘,1TB的也才600多。卡没必要特别大,最后都得用硬盘存,拍100张也才1个G,储存成本不到1块钱。但是给你留下的后期处理空间却几乎无限大。</p>
<p>再说说浏览的问题吧,不安装专门的软件,raw文件是不能直接浏览的。adobe bridge似乎支持所有的raw文件,打开图片速度也挺快的。ps cs3上的raw调整功能非常强大,很值得研究一下,佳能专用的raw处理软件不太清楚怎么样,尼康的capture nx非常不错,如果嫌打开raw太慢,可以批量转换raw为jpg,转出的jpg文件细节也要比直出的好不少。有兴趣的可以自己试验一下,肯定会让你感到惊喜。在此,希望大家伙们能够亲自比较一下,体验一下raw相对于jpg的优势,尤其是现在存储成本很便宜的情况下</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25 21:06:2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