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搜索
查看: 5669|回复: 0

[关注仙桃] 这项崇高荣誉,授给了这位“追故事”的仙桃籍华师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3-27 17: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北京

他是“追故事的人”

用“三位一体”来形容自己的人生路径
将自身扎根民间文化的土壤之中
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守华教授
是我们的仙桃老乡


日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给华中师范大学发来贺电: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十届主席团一致推荐,中国文联党组批准,特授予刘守华教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该荣誉称号旨在表彰为推动中国民间文艺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德高望重的著名文艺家。


刘守华教授1935年出生于湖北沔阳(今仙桃),1953年进入华中师范学院学习,后留校任教,从事民间文学教学工作,创建了文学院民间文学专业,建立了本科、硕士、博士系统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民间文学专业人才。

173730d36dnqbwr5rnw3fp.jpeg


近日,《刘守华故事学文集》十卷本出版。该文集获得2019年国家出版基金和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共460万字,收录了刘守华教授1956年至2020年故事学研究的重要著述,包括《民间童话概说》《中国民间故事史》《比较故事学》《民间故事类型研究》《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五部重要学术著作,以及《民间文学概论十讲》《中国民间童话概说》《佛经故事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非物质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学》《民间文学:魅力与价值》《中国民间文艺学百年耕耘路》等专著。
173730weq5duw2uur0nwvw.jpeg
《刘守华故事学文集》十卷本

数十年来,刘守华坚持民间文学特别是故事学研究。他以中国民间故事为核心,将研究视野扩展到古代文学、宗教文学、现当代文学、民族文学、比较文学等多个领域,为中国民间故事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作出了奠基性的历史贡献,先后出版了《故事学纲要》《比较故事学》《中国民间故事史》等专著,撰写了40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中国民间故事史》多次再版,三次列入“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他还将个人职业与国家社会责任有机融合,发掘湖北的地方文化,推动地方文化保护、建设和研究,积极参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编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国家文化工程。
听摆古的孩子,唱起洪湖歌谣
刘守华说,他像一个浇花的人,大半生给故事浇水。

173731flnaduuufm4salcb.jpeg


在刘守华的回忆里,开端是一个从板凳上跌下来的小孩。刘守华生在江汉平原一个村子里,从小就喜欢听村人“摆古”,听得入迷了,就忘了脚下。这个摔跤的孩子的童年,浸润在各色人等讲述的故事中。
“其实我不会唱歌”,如今刘守华翻着那本60多年前的歌谣采录本回忆道,“可我也喜欢歌谣”。他嘴里不自觉地哼唱起当年采录的句子,“洪湖的水红又红,洪湖的渔船大不同。船头站着赤卫队,梢后坐的是贺龙”。
散发泥土芳香的故事,开启几十年的追寻

1953年,刘守华进入华中师范学院的中文系读书。在当时的大学校园和知识界,“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愈喊愈烈,青年学子被鼓励崭露头角。
173732aaxubb565bp5unzc.jpeg

1956年,还在读大学三年级的刘守华在《民间文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倡议以科学方法整理民间故事的文章——《慎重地对待民间故事的整理编写工作》的文章,受到学界的关注。这是一本由当时以《小二黑结婚》红遍大江南北的赵树理任主编的杂志。


1957年,他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民间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坚定地选择了民间文学方向,正式开启了他民间故事研究之路,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行。


他喜爱散发泥土芳香的民间故事,经常深入民间进行田野调研。从1981年起,他担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副主席长达20年之久,他的足迹遍布全省乡村,与乡村泥土艺术广结情缘。他参与开发湖北民间文学的“三家三村”,以及被称作“汉民族神话史诗”的《黑暗传》等,密切关注民间故事及传承人的形成与其社会生活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深入开展田野调查,并同这些口头文学家和搜集家建立了友好联系。


1985年,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学刊授大学之约,他撰写了《故事学纲要》,其后经过修改充实,于1988年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他在对国内外故事学研究作全面考察的基础上,第一次对中国民间故事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比较研究是刘守华教授在改革开放初期萌生、20世纪80年代倾力建构的一个学术支点——比较故事学。1986年,他的第一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间故事的著作《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出版。


1995年,刘守华教授的《比较故事学》一书出版。他曾谈到撰述此书的意旨,在于借鉴西方比较故事学的理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故事学理论体系,促进中西方故事研究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发展,通过民间故事这个窗口,探寻世界文化变迁的潜在律则与人类心灵深处的奥秘。


中国民间故事史研究,是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基础性工作,是构建中国民间故事学的关键。为了完善中国故事学体系,刘守华教授主动承担了国家重点课题——“中国民间故事史研究”。经过8年的苦心研究,67万字学术巨著《中国民间故事史》于1999年出版。一出版就立即在学术界产生强烈反响。


20世纪末,刘守华教授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与传承研究”,最终以《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为结项成果出版。他努力开掘民间故事与社会文化之间的深层关系,开创了民间故事研究的文化学范式。他在坚持中国学术文化传统基础上,充分吸取现代国际民间文艺学和比较文学成果及方法,这不仅使他跨入了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乃至比较文学研究的殿堂,更使他的故事研究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民间故事的文化学研究。

2002年岁末,刘守华在湘西山区参加民间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后,再去做民间文学田野调研,在返程途中遭遇车祸。该校原副校长黄永林教授回忆道,当大家赶到医院看望刘守华时,只见他脑袋和胸部缠满绷带,处于休克中。医生事后告知如果不是抢救及时,恐怕性命难保。当刘守华恢复意识后,问的第一件事是他的调研记录稿是否还在。听到这话,在场的人都流泪了。当时已67岁高龄的他,已经可以安度晚年,但他康复后仍一如既往奔走于乡间田野、采集民间故事,忙碌在民间文学教学和科研领域
刘守华曾用长达30年时间对“求好运”民间故事经典个案跟踪研究,在搜集210余篇异文的基础上,于2016年编著出版了《一个蕴含史诗魅力的中国民间故事》。这部书共收录以他的“求好运”故事研究论文为主的中外学者研究论文14篇,选辑中国18个民族及亚欧7国的80余篇异文,是世界首部AT461型故事的研究成果与故事文本合集。

173732uw2bb294dzbksop7.jpeg

刘守华就故事研究问题拜访钟敬文先生

刘守华认为自己在学术上能取得一些成绩,除了自己的执着与勤奋之外,还得益于学界众多的专家学者的扶持与指导。谈到自己的学术成长经历时,他不止一次谦虚地谈到:“我没有什么天才,只能靠长时期孜孜不倦的努力来积累创造学术成果。一个人抓住一种有益的学问,只要几十年不间断地做下来,即使不是天才,也会有显著成就。”
他在《五湖四海结学缘》一文中详细记叙了他与钟敬文、季羡林、丁乃通、李福清等学人的宝贵学术情缘,深切表达了对他们的感激之情。他还将钟先生为他的题字“吾侪肩负千秋业,不愧前人庇后人”作为他的座右铭,不断鞭策自己。

173733qccbnb473btk3ob3.jpeg
刘守华等人与丁乃通教授合影
点石成金,一生做“追故事的人”


中国民间故事是一座富矿,刘守华就是那个点石成金之人。在谈到自己的学术经历时,他说:“‘术业有专攻’,我喜爱民间故事,在中国各族民间故事的百花园中,作为一名辛勤耕耘的园丁,常常乐而忘倦。所以我的学术活动,一直以故事学为中心,不断扩展它的广度与深度,以期取得超越自我,超越前贤的原创性成果。”
《环球人物》专访时这样评价他:

作为中国民间故事的扛旗人物,从1953年进入华中师范大学至今,刘守华潜心研究民间故事63年。……虽然大半辈子做同一件工作,但刘守华从没有感到过厌倦和乏味。

中国民间故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所承载的不仅是民间的知识、经验、智慧、情感,更凝结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基因,积淀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在长达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刘守华教授对民间文学情有独钟,以执着勤奋、严谨务实、求真开拓、追求卓越的精神受到学术界的赞誉。


173735anj6f2vn67hjj1g6.jpeg

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刘守华教授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

如今已87岁高龄的刘守华教授,于2015年正式停止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他习惯送每个毕业的研究生一份论文手稿做纪念。问他舍不舍得,刘守华教授笑笑说:“发表了400多篇民间文学的研究论文,足够慢慢送人。

育英才,做学问,毕终身

民间故事在他的手上“点石成金”

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

荣誉称号的刘守华教授

追寻民间故事

扎根民间文化

成就一生热爱

仙桃人的骄傲

为老乡点赞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仙桃发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说明: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自主发表并上传,所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及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客服电话:0728-3319567

小黑屋|Archiver|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