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5-7-2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h3><font color="#4b6644"> 在庆祝会长生日的饭桌上,大伙商量这个周天骑哪里,Jack提议去他的“老巢”杨林尾,一呼大家应,行程定了下来。<br/> 当时我天真的以为仙桃——杨林尾,然后原路返回,行程不过70公里左右,虽然两个星期没有骑远程,但平日里骑自行车上下班,应该没问题,拿得下来。12.2号晚上才知道,仙桃到杨林尾后返程绕大圈走沙湖、彭场回仙桃,心里有点没底了,也许是无知者无畏(我不知道返程的具体路线),晚上我仍然睡了个好觉。<br/> 12.3号早上醒来,听到窗户外风吹树哗哗作响,顿时感到了深深的凉意。到骑行者时,大伙都已经到了,整装待发。骑到新里仁口路段时,开始感觉到热,骑行时要注重科学穿衣,轻装上阵,做到这些,要结合气温和自己的体质,综合考虑。这次是我第一次在骑行路上感受到风的威风,要做好头部和手部的保暖,不然长时间的迎风,会让皮肤和关节僵硬。赵赵告诉我骑行时最好嚼颗口香糖或其它的能量补充物,不然口腔会呈开启状态,不利于均速呼吸。这些方法都很有效。这次的远行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都科学的方法对待骑行中的小细节处,会让我们的体能和状况保持在良好状态,骑的更快更远。<br/> 过了白庙不远,我的速度慢了下来,前面的队友渐行渐远,后面的队友看不到影子,那种感觉不知道怎么形容,我想追上前面的速度,有心无力;也担心心面的队员骑上来,怕被缩小了后面的这段距离,就再也没有力气往前面骑,不希望自己拖队伍的尾巴,影响大伙的进程,加上风的阻力,腿像灌了铅,每蹬一圈都好费力,这个时候的我失去了自己的节奏,意识有些涣散,我想到了换档,我把档从大盘调到了小盘,感觉轻松了好多。不知道大伙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不希望掉到队伍的后面,一是因为好胜心,还有一点是对自己的不确定,不确信自己在队伍的后面后,是否还有毅力和力气再追上前面队员的速度。由这些我想到,我们在整个骑行过程中是不是根据队员的节奏编个号,列队骑行,让每个队员更好的把准自己的节奏,让整个队伍行进的更流畅?<br/> 到达杨林尾后,美美的吃了一顿,呵呵,谢谢Jack的招待,吃的很开心:)在稍作休整时,我们的男队友还打了场蓝球(强悍!!!),完了我们就告别了杨林尾,踏上了回家的路。<br/> 一路上秋色怡人,别具景致,在杨林尾时我还恐于回程时逆风的威力,在路上时,我已不觉得它有多可怕,再怎么样,我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了,有那么多的队友呢:)阿久背着那么重的背包,里面都塞满了我们的衣物粮储,一路这么负重骑着;寒雨、会长幽默风趣,逗乐着我们,让我们能积极前行,其实这都是很耗费体力的事,但他们仍然这么做着。呵,风虽然大,给我们阻力,但我却喜欢它,它让我们抱团骑,好像卡通片里面那样,风是一堵无形的墙,我们破风前行,风被我们打败,弃之路边。这就是团队的力量吧,我们一路相互帮扶,分享心情。<br/> 到了彭场,我们车友第一次骑行的地方,我并没有感觉到轻松一些,长时候的身体前倾,腰部开始酸麻,腿部乏力变沉,呼吸变得急促,我落到了队伍的后面,好担心自己骑不回去,但又有那么一股不服输的劲,我安慰自己“不是自己不行,自己是好样的,还有很多可以突破的地方,例如车不是太省力、服装不轻便,这些都是自己今天的负赘,能够坚持到现在,那就不怕这十多公里,拼了!”这么一路的给自己打气。会长一直在后面,我体会到做尾骑真的需要很大的毅力和包容力更需要能力,到了队伍的后面,心理上有负累,失去了自己的节奏,每蹬一圈都好艰难,而尾骑更难,他要放弃自己的节奏,跟随掉队队员的节奏,帮助鼓励队员,挑战体能和毅力的极限,一分钟,再一分钟……身体好像不是自己的了,只是不停告诉自己骑回去骑回去,呵呵,反反复复那样的状态,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样骑到了刘口高架桥,那一刻我好像又有力气了一样,这样的信号让我相信,极限在哪里?还仍待继续体验考证!</font></h3><h3><font color="#4b6644"> 现</font><font color="#4b6644">在我又在期待下一次骑行了</font>[em03]</h3>
<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