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5-8-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楼主 |
发表于 2007-2-12 01: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云南
<font size=\"4\"><strong>商业写作VS精神缺钙<br/><br/></strong> 病征:<br/><br/> 韩寒的《三重门》出版后,一系列的校园小说也随之出笼;郭敬明的玄幻小说《诛仙》出版后,各种玄幻小说一夜之间摆满了大小书店……<br/><br/> 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这些年我们目睹了一个又一个“复制浪头”,一个时段什么故事吃香,什么题材耸人,这类作品像事前商量的一样,联袂而出,而且发行业绩出奇地好;而命意独特的深思之作,往往受到冷落。流行总是压倒独创。千篇一律的偷情故事,千篇一律的受难故事,捂住作者名字,你是绝对看不出有啥区别的。不少名家,渐渐形成万变不离其宗的结构“秘方”,把几种他最熟络的审美元素拿来调制一番,就能调出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而其实他永远在写着同一部作品。<br/><br/> 而与表面繁荣的文学相对应的是,中国小说精神缺钙的现象却也在日益普遍化和严重化:作者以一种冷淡漠然的态度叙述着平淡乏味、甚至是胡乱拼凑的故事,从中看不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对生活的真正感受,更无法感受到我们时代的脉搏,一个时代的精神。<br/><br/> 诊断:<br/><br/> 缺少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缺少对时代生活的整体性把握能力,面对欲望之海和现象之林不能自拔,如个人化写作或者私人写作,“70”后的欲望叙事以及为赚取市场卖点的商业化写作等。这就大幅度降低了当前文学的品质和格调。<br/><br/> 朱明德:“一个文艺学者成功的要素是:首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明白自己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什么而写作;其次,要有正确的判断力,知道该写谁,不该写谁;最后要充满热情地去写。”<br/><br/> 张平:“一些八十年代的少年作家的作品里,有强烈的反叛情绪,也有强烈的孤独感,这从一方面说明他们也是入世的。但从另一方面,他们与赵树理等老一辈的文学艺术家相比,区别在于:一个是写‘小我’,一个是写‘大我’。要从小我中跳出来到一个大我的圈子里,这才是真正的作家。否则,最多只能成为‘优秀的作家’而不能成为‘伟大的作家’。” </fon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