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2-5-2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本帖最后由 维常之华 于 2013-3-8 10:36 编辑
在中原油田,一年365天,有2.7万名志愿者忙碌在24万社区居民间,无私奉献,撒播爱心,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残疾人的邵妈妈
上午10点,中原油田第一社区福利针织工厂,缝纫机吱吱作响。第一社区副主任、华苑公司党委书记邵均克一身蓝色工作装,奔走在各个车间。
“我得随时盯着,不然容易出问题。”车间里有495名残疾人,在她的帮助下,他们重新工作,走向自立。
与残疾人共事需要耐心更需要爱心。邵均克的福利工厂里90%是残疾人员。“看着他们闲在家里,生活没个着落,我心里难受。”邵均克2002年负责油田第一社区劳动就业工作时,发现有不少残疾人没有工作,生活艰苦,她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
开办工种简单的福利厂,成为邵均克的第一选择。没厂房,就改造废弃冷库;没启动资金,邵均克自己掏钱垫上。
经过3个月的努力,第一个拖把厂在2002年9月正式投产,第一社区的32名残疾人和5名特困家庭待业子女,成为第一批员工。“现在好多健全孩子还在待业,想不到俺闺女却能上班养活自己,俺死也瞑目了!”智障孩子刘侠的母亲流着泪说。
解决了本社区残疾人的工作还不够,邵均克又陆续创办手套厂、羊毛羊绒制品加工厂和地毯编织厂等,先后吸纳油田495名残疾人走上工作岗位。
40岁的卢学兵,20年前因车祸导致一级截瘫,在家闲了10来年,家里5口人,生活十分艰苦。邵均克把卢学兵接到手套厂,他的工作就是给手套开口,只需动手就行。“车祸后我都不敢想我还能工作,现在每个月能挣1000元。”
为照顾好残疾员工,邵均克10年春节没回过家,老公和女儿也索性跟她搬到工厂住。回家不便的员工也住在厂里,为改善他们的伙食,邵均克起早摸黑,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开出菜地,挖出鱼塘,建起猪圈、羊圈、兔舍,保证每餐都有一荤一素两个菜。
通过邵均克牵线搭桥,已经有5对残疾人走进了婚姻殿堂。邵均克用自己的爱心,为油田残疾人打造起一个温馨家园,员工们亲切地称她为“邵妈妈”。
献爱心的宋大姐
“能够帮助别人是幸福的。幸福的事,为什么不做?”宋丽萍长得高高大大,爱说爱笑,快人快语。
长期资助8名特困学生,义务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宋丽萍在志愿服务献爱心的道路上已经走了13年。在她的号召下,社区成立“宋丽萍爱心服务队”,注册爱心帮扶QQ群,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
宋丽萍是中原油田第十社区管理中心干城社区管理站的一名普通职工,她扶弱济困,以助人为己任,把助人当快乐,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十几年将爱心传遍百里油田。
对于求助,宋丽萍从来不说“不”。多年来她养成了24小时不关手机的习惯,“别人有困难向我求助,要是不帮,会睡不着觉。”宋丽萍说。
“没有宋丽萍爱心服务队,俺家的日子就没法过。”张红霞对宋丽萍和她的爱心服务队满是感激。张红霞是多年的尿毒症患者,离异后和父母一起生活,父亲脑梗后卧床不起,母亲糖尿病30年,已导致双目失明、双耳失聪,自己每周还要去医院做三次透析,生活正把她逼上绝路。
2011年4月,宋丽萍接到张红霞的求助电话,她利用自己的爱心帮扶QQ群,把志愿者们集合起来,排好值班表。每次张红霞去做透析都有人接送,在医院治疗期间也安排专人陪护。周末,宋丽萍会带着志愿者一起到张红霞家,洗衣烧饭做家务,帮助张红霞度过了生命中最艰难的岁月。
“丽萍待我们比亲闺女还好。”说起宋丽萍,中原油田敬老院的老人们感激不已。在宋丽萍的行动感染下,社区姐妹纷纷加入爱心服务队,志愿者已有400多名,福利院、敬老院、医院,到处都留下服务队员的身影。
人人争当志愿者
在中原油田这个大家庭里,还有2.7万名跟邵均克、宋丽萍一样的志愿者,用爱用心温暖着油田24万职工家属。他们的志愿行动也正是雷锋精神的时代体现。
中原油田以“人人争当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为志愿服务目标,动员广大职工家属和居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21个“志愿服务工作站”,注册志愿者人数超过2.7万人,这2.7万名“活雷锋”,服务在油田每一个有需要的地方。
“舒妈,你放心,只要我在,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一诺千金的杨明锋,二十四年如一日细心照顾与他非亲非故、孤苦无依的孤寡老人舒老太。他用执著与爱心,换来87岁老妈妈的快乐晚年。
盟城小区退休职工杨志峰在所住楼栋安装“爱心铃”,10多年来悉心照顾同楼的11位空巢老人。老人有急事只需拉一下铃,杨志峰立刻就位,30余次救人于危难。
油田职工还先后自发成立规模达4000余人的“爱心漂流”、“三月爱心社”等志愿服务团体,长期坚持到周边乡村学校、福利院、敬老院开展爱心捐助、义务献血、扶贫济困活动。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热爱生活,乐于奉献,油田大家庭充溢着温暖。
编辑: 商春竹 来源: 人民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