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维常之华

与雷锋精神同行 这里爱心故事多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10: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与时俱进,“微志愿”彰显社会“正能量”

  “弘扬雷锋精神,传递爱心火炬,尽己所能、服务社区,以“微行动”传播“微文明”,聚集“正能量”,让学雷锋志愿服务成为青年文明号一个永恒的追求、一种新的精神时尚、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与雷锋同行,做雷锋传人……”3月3日,在双进社区“微志愿·多e点爱”学雷锋志愿服务青年文明号在行动主题活动上,全市青年文明号集体郑重发出承诺。他们并以实际行动,与社区结成帮扶对子,开展送文化、送温暖进社区系列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践行“微志愿”理念。

  张丹说,“微志愿”理念无疑成为团抚顺市委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 “催化剂”——利用微少的时间,关注微小的公益,奉献微小的爱心,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身体力行学雷锋。运用网络、微博等新媒体为传播途径,引导青年晒自己的善行、晒身边的感动,传播“微文明”,让积极参与学雷锋志愿服务成为广大青年的时尚追求。

  “今天你‘微’了吗?”近来已成为不少抚顺青年的“流行语”,也成为他们微博的主题。“半小时幸福阳光”公益服务,组织学雷锋志愿者走进社区帮扶老人下楼晒晒太阳,聊聊天儿;“快门三秒钟”组织学雷锋志愿者深入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工地去捕捉农民工的笑脸,深入农村为青少年家庭拍摄一张幸福的全家福……广大团员青年不以善小而不为,以实际行动争做抚顺最美学雷锋志愿者。“‘微志愿’来敲门,您准备好了吗?”团抚顺市委还在新浪官方微博开辟了“微志愿·传递爱”话题,号召青年加入“微志愿”行动,分享志愿故事,一起开启“传递爱心、绽放微笑、收获幸福”之旅。

  为了给贫困青少年筹集学习用品,心中有爱工作站站长佟春玲日前义卖了组织上奖励给她的电磁炉、蚕丝被、餐具等纪念品,筹得善款3000多元,全部捐助给农民工子女;孙哲等几名心理咨询师在“微志愿”活动的倡议下,多次来到市儿童福利院和农民工子女学校,与孩子们聊天儿、游戏等,开展“童心畅想”心理学艺术化活动;3月8日一大早,10多名市心中有爱志愿者工作站的志愿者就带着米、面、油等慰问品来到顺城区欣慰养老院,看望老人,与老人一起包饺子、联欢。抚顺市中心医院、抚顺市第三医院、抚顺市妇幼保健院等单位的志愿者,到社区为社区居民和青少年义诊,送去常用药和营养品……

  近日,在抚顺南站繁华地带的多个公交站点,随处可见正在倡导文明出行的志愿者,他们自觉加入到团市委“助春运讲文明”活动队伍,维持乘车秩序,提供出行咨询等志愿服务。正在18路公交站点排队候车的市民王先生高兴地说:“志愿者的辛勤付出让我很感动,我也会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文明出行人。我也要参加‘微志愿’活动,去感染和帮助他人。”

  张丹说:“在抚顺,学雷锋活动50年经久不衰,迸发出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在抚顺,志愿者服务19年历久弥新,精炼出求真务实的生动实践。团抚顺市委将始终高举雷锋精神旗帜,把团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的制度化安排转化为志愿服务的整体力量。不断创新奉献形式,全面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记者 刘丽梅)
发表时间:2013-03-1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10: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身边雷锋”接连涌现 雷锋胡同传播“好人效应”
在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靠山街道办事处,有一条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胡同,这是1997年,办事处为弘扬雷锋精神、展示辖区居民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而创建的。十几年来,“雷锋胡同”已经成为靠山办事处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平台,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身边的雷锋。

  2009年5月23日,靠山办事处梅园社区居民张汉志在伊敏河边看到两个小女孩慌慌张张地呼救,说有人落水了,他顺着小女孩手指的方向望去,不远处的河面上漂浮着一个人。张汉志顾不上自己虚弱的身体,立即跳到河水里,将孩子救上岸实施急救,几分钟后孩子开始有了呼吸。这时张汉志得知还有一个孩子也溺水了,他再次跳入水中,30分钟过去了,张汉志终于在水底发现了溺水者。此时,张汉志体力已经严重透支,被送入铁路医院抢救。后来人们才得知:自从2008年7月查出膀胱癌以后,张汉志已经做了两次大手术,现在靠化疗维持生命。

  靠山街道办事处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于溪是一位76岁高龄的老人,1997年,担任副主任职务以来,他常年深入学校、社区、家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服教育下一代,开展了丰富多彩、学生易于接受的活动。虽然他自己并不富裕,却长年资助2名离异家庭的学生。于溪还与靠山街道办事处牡丹社区党支部联合发起了对1名患骨髓炎的女大学生的救助行动,挽救了一个濒临绝境的家庭。为挽救网瘾少年,于溪组建了网吧监督队伍,经常深入网吧进行抽查。在他的努力下,目前辖区内的网吧全部做到了守法经营。十几年来,他带领学生们深入贫困家庭扫厕所、拾垃圾、为孤寡老人做家务……100多名孩子在他创建的雷锋班里度过了童年。

  88岁高龄的郑立忠是一名老党员,1980年退休后,义务当起了小区的清洁工。靠山办事处友谊社区红星路有一个公厕,附近生活的500多名居民都要来这里如厕。每天,老人都会带着工具来这里清理卫生,32年从未间断。

  身边不断涌现的“雷锋”们感染着靠山办事处的每一位居民,各个社区里,助人为乐、先人后己的事迹屡见不鲜。雷锋精神,在这里不断传递着……(江新辉 董春欣)
发表时间:2013-03-12   来源:内蒙古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1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两“雷锋迷”义务解说展览 学雷锋同样也有苦与甜
3月5日,是雷锋因公殉职51周年,也是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0周年。为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江门市文广新局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举办“学雷锋、树新风”雷锋专题展,将持续至4月20日。

  虽说是官方牵头主办,实际上这个展览更像是个人展。据介绍,整个展览展出纪念品1050件,主办方提供了约50件雷锋电影印刷海报,其余1000件藏品来自李健雄和周忠东两位雷锋收藏爱好者。这些天里,两人轮流值班,守在展馆门口,一旦有参观者进来,就为其充当导游。尽管展馆内常常冷冷清清,但两人始终坚持“站岗”。

  上周,雷锋专题展开展当天,展馆内只有几个零星的参观者。62岁的周忠东穿着一身军绿色的“雷锋服”,站在门口,看到陌生的参观者,就主动上前派展览参观券作纪念。

  “给他们讲述故事,让他们了解历史背景。”周忠东说。3月6日,蓬江区崇文学校的师生到华博馆参观。师生们参观完准备离开时,周忠东发现这一帮在门口集中的小学生们。灵机一动,他跑上前去和带队的老师进行沟通,建议其进场看看。最后老师同意了,带着300多名学生进展馆参观学习。

  如今,展览已开展一周。按照安排,平时由退休的周忠东在展馆“站岗”,周末则由李健雄到现场候着。50多岁的李健雄说,展览并没有特别组织或邀请团体来参观。这些天是借着华博馆的人气,才让展览有了一些气氛。

  李健雄和周忠东是江门收藏雷锋纪念品时间最长、资历最深的两位爱好者。周忠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收藏军警用品,如今家里有雷锋相关藏品1000多件。他说,对雷锋着迷主要是受到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学生时期他就积极参加少先队然后还入了党。

  周忠东说,身边人也曾经反对他,但他还是执着,年轻时曾开着摩托车几十公里飞奔到鹤山,就是为了买件雷锋藏品。退休后,他去旅游,只走红色旅游线路。他说,很敬仰和崇拜这些社会上涌现出来的雷锋。

  李健雄也是同样的痴迷者。李健雄从2007年开始收藏雷锋藏品,目前也有藏品上千件。这次已是他第5次举行雷锋展。他在一所中学当后勤,每次展览,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在晚上来筹备。除了办展,近年来,李健雄还通过助学等形式传播雷锋精神,每年都到恩平、阳山等贫困地区,捐助学习文具。

  看到很多地方都有雷锋馆,李健雄也有一个心愿,“希望江门也能搞一个雷锋文化馆”,到时若展馆有需要,他愿意将所有藏品捐出来。(陈春花)
发表时间:2013-03-12   来源:南方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10: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云南] 关爱儿童 大理“爱心妈妈”志愿服务在行动
为切实解决大理市留守儿童和贫困儿童亲情缺失、家教缺乏、监护不力、上学难等实际问题,给予留守儿童、贫困儿童在生活、教育、亲情等方面的帮助和关爱,大理市于2011年1月19日正式启动首批百名“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贫困儿童结对帮扶活动。

  自大理市首批百名“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贫困儿童结对帮扶活动开展以来,市辖区100名“爱心妈妈(爸爸)”与结对孩子之间建立起了良好关系,各位“爱心妈妈(爸爸)”从细微处入手,通过组织入户走访、让孩子们参加集体活动等形式,让双方互相认识、互相了解,为对症帮扶奠定良好基础,除节假日探望和平日交流外,“爱心妈妈(爸爸)”们想方设法地给孩子们带来别样的感受和快乐。各位“爱心妈妈(爸爸)”遵守承诺和职责,无论工作多忙,都合理地安排爱心活动,力所能及的为孩子解决实际问题。截止2013年3月,共有 96 名“爱心妈妈(爸爸)”坚持开展爱心帮扶结对留守儿童、贫困儿童爱心志愿服务工作,其间有 6 名“爱心妈妈”因工作调动或是结对儿童外出等原因退出此项志愿服务活动,有2名主动加入“爱心妈妈”志愿者队伍。 有的志愿者所在单位和结对学生所在的完小组织开展了“优质服务进校园暨文明单位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
及时探访,传递爱心。2011年“六一”儿童节,部分“爱心妈妈”把孩子们接到下关,陪孩子玩耍后分别带孩子们到海湾自助餐厅、火锅店、肯德基快餐等处用餐,晚上参加市文明办,下关镇、大理市泉源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晚上组织的游园活动,并赠送了精美的小礼物,进一步增强了交流,陪伴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别样的“六一”。

  自大理市“爱心妈妈”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以来,每年的春节、“六一节、”中秋节、节假日,“爱心妈妈(爸爸)”们以不同形式探望慰问结对儿童,带孩子们到市区玩耍、逛街、逛书店,购买各自喜欢的新衣服、学习用品和书籍。在关爱孩子的同时,“爱心妈妈”和孩子们以及他们的家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给予他们关爱的同时,“爱心妈妈”们也收获了更多的感动。每到节日,孩子们都会主动给“爱心妈妈”打电话、发短信问候,每次家访他们的家人都要硬塞些家里的蔬菜等给“爱心妈妈”,家里有什么大事小情也会主动与“爱心妈妈”们联系征求意见,让“爱心妈妈”们帮忙出主意、想办法,真正把“爱心妈妈(爸爸)”们当做家里的亲人看待。爱心妈妈李爱群结对帮扶的孩子叫李丹丽,现在在市民族中学上初一,平时通过电话与孩子联系。只要下乡到太邑中心校或市民中都要去看看孩子,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情况。每年春节期间,把孩子接来家中一起过年,给孩子压岁钱,买衣物,还带孩子去座缆车、游玉带路、观光苍山美景、带孩子去漾濞游石门关、一起去走亲戚访朋友、每天抽一定的时间让孩子学习、完成假期作业,让李丹丽度过了愉快而有意义的春节。
奔走努力,解决问题。爱心妈妈(爸爸)在与孩子们结对后,发现结对的孩子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帮助解决,爱心妈妈们就积极努力奔走,主动帮助孩子和孩子的家庭存在的实际困难。爱心妈妈王庚明,与孩子结对后知道孩子抱养尚未落户,很是着急,经多方咨询,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多次到相关部门联系,终于在2012年9月按程序为孩子办理了落户手续,有了户口,孩子及父母不必再为升学读初中一事忧心忡忡了。爱心妈妈王菊,是一名老师,结对的学生赵莲,是一个非常渴望母爱孩子,她对英语特别感兴趣,但由于还在读小学,没有条件,爱心妈妈王菊就给她带来相关英语书籍和磁带,帮助她开启了学英语之路;她在文艺方面她有天赋可是性格内向,在王菊的鼓励之下,多次踊跃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汇演,从中找到自信,树立信心。成为很阳光的孩子,成绩进步很大。爱心妈妈杨锦香是一位个体经营户,结对的孩子杨泽清,是一个贫困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爷爷和他,生活困难,经常给他家送钱送物,现在孩子已17岁不再上学,杨锦香就把他安排在店里打工,一来解决就业问题,二来以便给他更多的爱心呵护。
主动结对,争做爱心妈妈。大理市在开展“爱心妈妈(爸爸)”志愿者与留守儿童、贫困儿童结对帮扶活动以来,“爱心妈妈(爸爸)”志愿服务活动感动了很多人,经常有人来市文明办咨询有关参与爱心妈妈相关事宜。有的单位、爱心志愿者直接主动与学校联系搭桥结对帮扶。大理供电局到大理市双廊镇伙山完小和五星完小组织开展了“优质服务进校园暨文明单位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向学校赠送了礼品伞25份,学生礼品文具套装99份,班级礼品体育用品13份,并向同学们讲解了节能科普和安全用电知识;大理供电局职工王相平,在知道五星完小学品学兼优的四年级学生何国顺因母亲生病去世,家庭极度困难等情况,通过五星完小学校长的搭桥,主动结对帮扶何国顺同学;爱心妈妈张瑜帮扶结对的贫困儿童有一个姐姐,每次去看望孩子时都是准备两份礼物,姐姐正在读高中,她还发动朋友捐款,每月资助姐姐400元,让她安心学习,完成学业;下关镇榆华社区委员武小娟,参加大理市青年志愿者队伍,2011年12月在大理市下兑敬老院活动中,看到两名残疾且智障弃婴(张玉珍女11岁、张玉微女12岁)急需关爱,尽管当时她还未婚,决定结对帮扶两个孩子,结对后每逢节假日,经常买水果,捐衣服去看望她们,陪她们一起玩、做游戏等等。

  总之,因为社会、家庭等种种原因造成有的孩子有不幸,但他们却又是幸运的,因为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妇联、大理市人民广播电台共同倡导的“爱心妈妈”志愿者活动,使他们感受到了父亲、母亲的温暖和爱。通过在全市组织开展“爱心妈妈(爸爸)”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普及了志愿服务理念,带动了更多的社会各届人士积极加入到大理市“爱心妈妈(爸爸)”志愿服务队伍行列中来,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相信此项爱心志愿活动一定会长久延续下去,爱心花开,文明结果,大理市“爱心妈妈(爸爸)”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全市文明创建活动品牌,在传播文明、引领文明风尚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王艳)
发表时间:2013-03-08   来源:云南文明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10:42:4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全国道德模范李学海:道德就是用心帮助别人不求回报
李学海是一位体现着奉献精神、高尚情操和无私大爱的共产党员,面对11级特大海上风暴潮,他迎着四米高的海浪,连续5次下海,将被海水围困、危在旦夕的群众一一救出;面对车祸、生命垂危的陌生人,他用自己的车将伤员送往医院抢救;面对受灾群众、贫困学生,他急公好义,慷慨解囊……



    一己之善带动群体向善



     在访谈中,网友冰蓝提出“您的善行感动了中国,现在潍坊正在全市寻找‘潍坊好人’,您对此的看法”?



    对此,李学海表示,他不是一个人在奋斗,还有更多人和他一样在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他相信一己之善能带动群体向善,以自己的善心善行影响身边的人、周边的人、本地区的人、外地区的人,为他的善心而感化,许许多多、各行各业的人们自发跟随他投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形成一个爱心团队……



    金钱诚可贵 生命价更高



    在谈及“如何权衡金钱和生命的价值”时,李学海坦言:如果说海里飘着200万,我绝对不会下去捞,太危险了!可那是一条条人命啊,是多少钱也买不回来的!”这也是一种计算,一种在急公好义和置身事外之间的权衡与取舍。



    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



    李学海是一位优秀的企业家,他的身上除了全国道德模范这一荣誉外,还贴着山东省道德模范、山东省工商联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山东省捐资助学先进个人、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潍坊市抢险工作先进个人、潍坊市希望工程爱心奖、潍坊市道德模范、潍坊市劳动模范等的标签。





    在访谈中有网友提出“你的善行获得了众多荣誉和奖励,请问获得这些荣誉后你的生活有没有什么影响,你对这些荣誉是怎么看的?”



    李学海说:获得荣誉固然高兴,但不能把它当作骄傲的资本,一定要把它当作前进的动力。面对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责任也是密不可分的,只要每个人都奉献出一份爱心和善心,多一点责任感,一起行动起来,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美好!



    道德就是帮助别人不求回报



    李学海共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296万多元。他资助了4名贫困大学生,为800多名下岗职工、困难户、五保户和残疾人办理了医疗保险。2005年以来,每年为羊口镇困难群体救助基金会捐资6万—10万元。抗震救灾他个人捐款10万元,缴纳特别党费5000元。



    全国道德模范评审委员会给予他的颁奖词是:见义勇为,是他的习惯;致富思源,是他的情操;扶危济困,是他的品格。仁者情怀,大爱无边。李学海深知创业艰辛,他珍惜如今的事业,可是当他看到需要帮助的人时,不仅会舍身相救,需要的时候还会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
发表时间:2013-03-06         来源:潍坊文明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10: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活雷锋"杜荣兴:7年助学助贫 坚守与妻子爱的约定
“国芳,我们资助的6个孩子,3个考上了区里的初中,3个正在北京的高中学习。最近,孩子们都放假了,想我们了,还写了信,我这就念给你听……”蛇年春节前夕,刚刚忙完手头工作,回老家休假的武警警种学院教员杜荣兴,如约来到妻子的墓前兑现自己与妻子的约定。妻子走后的这些年里,杜荣兴捐资助学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不仅又资助了几名失学孩子,而且还为敬老院和云南贫困山区小学捐款两万元……

  提起杜荣兴,许多人并不陌生,这位数年如一日照料身患癌症妻子,多次冒死救助车祸遇险群众,慷慨解囊资助失学儿童的“活雷锋”,曾被评为“感动海淀十大文明人物”,然而,说到他与妻子终身一诺、倾心助学的感人故事,却鲜为人知。在学院部队管理和后勤教研室,笔者见到了今年46岁的杜荣兴,他是这个教研室的教员。在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几封书信,有的已经信封泛黄、字迹褪色。其中失学儿童龙张欢在信中这样写道:“杜伯伯,是您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善良,什么叫伟大,您就是一个伟大、善良的人!”

  尽管妻子去世已经整整5年,谈起与妻子相约爱心助学的事,杜荣兴仍泪眼迷蒙。还是在上大学时,妻子就开始了助学助贫。在妻子患病期间,他们又通过与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联系,和门头沟区河南街小学6名学生结成了帮扶对子。2007年2月中旬,也就是妻子临去世的前几天,她把杜荣兴叫到床前深情地说:“真想去看看这几个孩子,不知道他们现在过得还好吗?”当她得知资助款都到了孩子们手中,他们都已重返校园时,妻子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临终前,她摘下手上的玉镯执意让丈夫卖掉,用来资助失学儿童。并一再叮嘱丈夫,要坚守爱的承诺,尽可能多地资助失学的孩子,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几天后,妻子病情恶化,离开了人世。杜荣兴按照与妻子临终前的约定,来到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以书面形式郑重承诺:“我愿意每年拿出2万元资助贫困学生,用自己的爱心挽救失学儿童。这份爱心一直延续到我生命的最后。”门头沟区河南街小学的刘鑫,成为了这份爱的承诺的第一个受益者。那一年,当刘鑫以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上门头沟区育新中学时,捐助中心工作人员陪同杜荣兴给刘鑫家送来了3000元助学款。

  2010年12月,网上一张名为《背着弟弟听课的最美学生》的图片引起了杜荣兴的关注。通过多方打听,他得知这位被网友称为“最美学生”的小女孩名叫龙张欢,是湖南省凤凰县山江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因父母离家出走,姐弟俩与身患重病的爷爷相依为命,生活困难面临辍学,杜荣兴立刻与当地民政部门取得联系,表示愿意资助姐弟俩完成学业。当他利用假期将学习用具、生活用品和3000元助学金送到龙张欢爷爷的手中时,卧病在床的老人拉着他的手激动地说:“这下可好了,孩子又可以上学了……”

  这些年,杜荣兴用爱心兑现着与妻子的美丽约定,将爱的触角伸向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2010年底,他与朋友相约来到了昆明市临终关怀医院,拿出1万元,为老人添置了棉被、更换了轮椅等;2011年,他又和朋友一道,发起了为云南贫困山区小学捐款活动,这次活动他个人拿出了1万元,为云南寻甸县贫困山区小学购买了餐车和生活用品、学习用具。今年年初,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果珠乡高坡村发生特大山体滑坡,46人遇难,2人重伤,多户村民住房被毁。得知消息,他又拿出6000元与两名云南籍朋友一起为灾区送去了一车棉被……

  自2006年3月至今,杜荣兴共资助贫困学生8人,资助金额10余万元。在这位柔情铁汉心里,一直挂念的是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一直不忘的是他与妻子的爱的约定……(张跃林 张怀敏 锋宇)
发表时间:2013-03-14   来源:法制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10: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雷锋奶奶”谢清洁:好事做了一辈子
在历史长河里,人的生命也许只是短暂一瞬,而精神却能永恒。

  从部队到供电公司,再到居委会,谢清洁只是一名普通的军人、职工、基层干部。然而几十年来,她时刻以雷锋为榜样,默默无闻地为失学儿童、困难户、灾区等累计捐款几百次,共计40余万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雷锋精神”,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为“雷锋奶奶”。

  “自己家还过得去,还有很多人过得很困难,要尽所能帮助他们”

  永恒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虽不惊天动地,却感人至深。

  3月8日,在河北沧州供电公司小区的一间小屋里,74岁的谢清洁老人躺在床上,双手颤巍巍地把2000元钱交到北环桥社区党总支书记邱玉生手里。“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云南地震的消息,我现在不能动,麻烦您帮我把这些钱寄给灾区……”

  谢清洁已记不清这是她第多少次捐钱了。“包里这3万块钱是3月5日她获得全国‘雷锋奖’的奖金,已经捐出七八千了。只要她有钱,转手就捐了。”老伴黄佐炽说。

  1964年邢台地震后,每月只有25元工资的谢清洁,毫不犹豫地把两个月工资和积攒的50斤粮票寄往灾区。这是她第一次捐钱,从此一捐就是将近50年——1976年唐山大地震,她寄去了150元钱和100斤粮票;1979年四川水灾,她把两口子3个月的工资共300元寄给万州长滩镇……1990年以后,谢清洁的工资收入逐渐提高,捐款也更多了。2008年南方雪灾,她捐款2000元;汶川大地震,她缴纳特殊党费、捐款5000余元。只要是有助学、扶贫活动的消息,她几乎一次不落地捐款。

  50岁的郭苍生一家是谢奶奶社区有名的“困难户”。谈起谢清洁,郭苍生动情地说:“我妻子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20多年了,每天只能躺在床上靠药物维持,后来我又因摔断腿留下残疾不能出去打工。那段时间,谢奶奶每天都要过来照顾我们,还帮我找了份送报纸的工作。”

  “后来,我女儿又突患肾衰竭综合征住院急救。当时谢奶奶因脑血栓也在住院,她瞒着家人扶着楼梯走过来给我女儿500元钱,女儿转院到北京,她又给了1000元,还跑前跑后帮我们父女办了低保。谢奶奶是我们家的大恩人!”

  在家人眼中,谢清洁却永远是“抠门儿”的。她有一顶草帽,缝缝补补用了几十年,里面都是大大小小的布条。平时买菜,谢清洁要跑到批发市场买最便宜的,黄佐炽说:“我总开玩笑说,你算是把人家卖不出去的菜都拣回来了!”

  “我总想:自己家还过得去,还有很多人过得很困难,要尽我所能帮助他们。”谢清洁说。不知读了多少遍《雷锋日记》的谢清洁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几十年来,已经写了近百本,约550万字。一天做的事、心得体会她都记在日记里,要做的事都装在心中。

  逢难必捐、有困必帮已成为谢清洁的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10: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自己只是想给有困有难的人,在节骨眼儿上说句暖心的话,再搭把手儿”

  永恒是一颗不停歇的心。老伴儿说,她就像上满了发条的机器,喜欢连轴转。活一天,就要坚持做一天好事,是谢清洁老人一直坚守的信念。

  2月2日清晨,寒风刺骨,路面上的残雪积压成了冰。谢清洁步履蹒跚,准备去居委会上班,没想到一不小心就滑倒了。

  “一开始觉得没多大事,结果检查发现是腰部压缩性骨折,现在只能躺着。快过年了,得到几家贫困户家里看看,还得和福利院的孩子们一起包饺子……”患上帕金森症、滑膜炎等多种疾病的谢清洁老人眼里泛着泪花。

  “退休第二天,她就心急火燎地去找领导,请求给找个‘义务工作’干。后来她跑到北环桥居委会当了一名义工。”不久后,她被任命为北环桥居委会党总支副书记。

  “这已不是她第一次摔了,2006年2月,她去给街道企业报税,被一辆机动车挂倒,腿骨折了。可她住院刚一个月,就坚决要求出院。当时腿和脚肿得很大,她就做了双肥大的鞋,拄着双拐,坚持每天上班……”黄佐炽老人无奈地摇摇头。

  邱玉生介绍,“为掌握情况,她利用休息时间调查摸底,辖区上千住户,5000多口人,一家一户地走,一个一个地谈,记事本上记满了残疾人、贫困户、军烈属和70岁以上老人的姓名、住址、生活状况。谁家有什么困难,谁家需要帮助等等,愣是被她摸了个一清二楚。”

  “她刚来的时候,居委会只有几间旧房,还有两万多元的外债。谢清洁带头捡旧砖,垒小屋,自己花钱买了切面机,切面点、烧饼摊、果子铺陆续开了张,不仅创收20多万元,还安置了上百名残疾、下岗人员。为创办这些摊点,她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

  谢清洁说,自己只是想给有困有难的人,在节骨眼儿上说句暖心的话,再搭把手儿,“我实在看不了揪着心居家过日子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10: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现在,谢奶奶不能到福利院给孩子们理发了,但是她的事业还在延续”

  永恒是爱的传递。她树起了一面旗帜,这旗帜正在更多的人手中飘扬。

  不论严冬还是酷暑,每隔四周的周六,总有一个人骑着一辆电动三轮车来到沧州市福利院,车后面装着一个理发箱和几大袋花生、瓜子、糖果,这个人就是谢清洁。

  3月9日,寻着谢清洁的足迹,记者来到福利院。见到外面有人进来,先天性发育不良的孤儿党育第一句话就问,“谢奶奶怎么没来?她好久没来看我们了……”

  福利院院长范风华说,理发是谢清洁在部队的时候学会的一门手艺,她为福利院里的老人和孩子们义务理发30多年了,早上5点多就来,把60多位老人和孩子的头发都理完才走。“每次来,她都得备3把推子,推热一把换一把。”

  福利院有个病人叫“黑娃子”。刚开始理发时,他不配合,又踢又骂,撕坏了谢清洁好几条围裙。可谢清洁没有生气,每次到福利院就给他洗脸、理发、剪指甲、洗衣服。渐渐地,“黑娃子”见到谢清洁就变得温顺、懂事了。一次理发时,他突然抓住谢清洁的手,大声哭喊着:“妈妈、妈妈!”谢清洁也抱住他,泪流不止。

  “现在,谢奶奶不能到福利院给孩子们理发了,但是她的事业还在延续。”和几位爱心人士共同发起组建“博爱人生爱心社”的张铁山说,“现在我们每个月都会组织队员到福利院义务理发,给老人和孩子们表演节目。”

  “清洁志愿者服务队”、“清洁爱心基金”、“清洁爱心和谐组”……当这些以谢清洁的名字命名的组织陆续出现时,在沧州,谢清洁已不再是一个个体,她人格的力量、人性的光辉正辐射成一个爱心群体。(记者 杨柳 赵梓斌)
发表时间:2013-03-13   来源:人民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10: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最美环卫工"李成友:出名后不改本色 好好工作都美
2012年“7·21”暴雨,让北京人记住了在雨水中清理下水道雨箅子的李成友。如今,被称为“最美环卫工”的李成友,依然每天忙碌在白颐路上,成为“身边雷锋·最美北京人”的代表之一。2012年9月,李成友高票入选中央文明网“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组);12月,被评选为海淀区十大“感动海淀”文明人物;2013年2月,被授予全国优秀环卫工人称号。对此,李成友很淡定:“选什么我都不往心上放。什么‘最美’啊,好好工作都美。”

  暴雨中清理雨箅子

  李成友,海淀环境卫生服务中心二队保洁员,身高1.65米,47岁,常年的日晒使他的皮肤变成深褐色,已经满脸皱纹。

  他被大家所认识是因为“7·21”暴雨的一组照片。照片中,李成友身穿黑色雨衣,半个身子趴在没过脚踝的水中,胳膊伸向神州大厦门前的雨水箅子深处。他一次又一次把身躯往下水道里送,浑浊的积水撞击在他的身上,激起的水浪冲进了他的嘴里。他吐出污水,再次把身体探到下水道里,终于从排水管里抠出两块砖,紧接着,又清理出缠绕在周围的杂物,水一下子通了。此时的他,身体、头发、衣服、鞋已经全都湿透了。就是用这种方式,李成友在“7·21”暴雨当晚,一共疏通了12个雨水箅子,积水就在他的身后一点点降了下来。

  这感人的一幕,恰好被一名摄影师定格,8幅连拍照片迅速在网络上传播,新浪微博24小时热博转发近5万条,李成友也因这无声中的震撼之举被市民赞誉为“最美环卫工”。

  出名后不改本色

  出了名之后的李成友,还是每天清扫魏公村路口到白石桥全程2公里的责任区。“我觉得当环卫工人一天,就要干好一天的活。我喜欢工作时出汗付出的感觉。”10年来,李成友尽职尽责,坚持做到上班一分钟干满60秒。每逢遇到清理落叶、清扫积雪等紧急任务,他总是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加班加点,用他的话说,“把路扫干净了最重要。”

  2012年11月14日凌晨3点,京城下起大雪,原本应该早晨8点上白班的李成友提前五个小时赶到单位,在夜色之中和同事们一起清扫积雪。由于工作出色,李成友被评为海淀环卫中心首届“十大编外职工之星”。

  慰问金全部捐给受灾群众

  “他很少提家里的困难。工作特踏实,什么活都抢着干,特爱帮助人。”这是同事对他的评价。实际上,李成友的妻子经常住院,孩子刚上小学四年级,全家收入主要靠他微薄的工资和低保补助。但在为“7·21”受灾群众捐款中,他将上级奖励他的1000元慰问金全部捐出。清扫保洁作业中,李成友经常会捡拾到钱包、证件等物品,他总想方设法把物品送回到失主手中。如捡拾到身份证,他就装在自己买来的信封中,写好地址、贴足邮票给失主寄回去。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他两次捡到钱包都悄悄送还失主。(解丽 陈卫娜 范莉莉)
发表时间:2013-03-12   来源:北京青年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15 03: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辛苦了[s:4]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2 收起 理由
维常之华 + 2 狠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6 20: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合肥爱心车队提供免费服务舆论热捧 市民不买账
2013年05月06日 09:58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李光明 耿圣杰
遇到红色车贴的“爱心车”,只要竖起大拇指,就可能搭上免费的顺风车。这个由安徽省合肥市市民自发组建的“红头车”公益车队已经试行了近两个月,受到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
5月4日,记者跟随车队志愿者上路体验,发现与舆论热情相反的是,这项免费公益服务在现实中备受冷落。一个小时的车程中,不仅没有一位市民主动拦车,当志愿者主动停车介绍身份,询问是否需要帮助时,还遇到了市民的“冷面孔”。
“哪有免费的好事”
事业小有成就的王琦是位60后,一个月前加入了安徽省红十字志愿者爱心服务车队,成为第一个“领证”的女志愿者。5月4日15时,记者坐上了她的“红头车”,一张“顺风搭车,免费公益”的工作证十分显眼。
“一个多月来已经顺路带了四五个人了。”王琦告诉记者,她把这项志愿服务看作是工作之余的爱好,希望能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说话间,王琦看到路边有人在等车。
“我是爱心车队的,你到哪里?顺路的话,我免费给你送过去。”王琦打开车窗对等车的两名女生和一名男生说。
男生疑惑地看了看记者帮忙递过去的“红头车”工作证后,便拉着一名女孩上车。“咱们还是打车吧,哪有免费的好事。”女孩始终表示不愿意,最终,男生把女孩拉上了车。
“为什么不敢上车啊?”记者随后问道。
“因为以前看过‘黑车’的报道,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这名女生解释。
到了目的地,几个同学致谢后下了车。随后,王琦还在公交车站前接了一名头缠着纱布的老人和他的孙女。他们上车后告诉记者,老人赶时间去打针,但是一直打不到车,要不是这么急,也不会上车的。
在这次乘车体验过程中,没有一位市民主动竖起大拇指拦车。王琦的车主动停下来四次,每当车窗降下来后,看到的是一双双质疑的眼睛,有人摇头说不坐,有人婉拒。
王琦无奈地说,很多人都对“红车头”缺乏信任感,这种情况她已经习惯了。
有参与度但缺信任感
“车队建立的初衷是为了聚集一些有爱心的车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免费给市民提供顺风车,希望能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带动更多的车辆投身进来。同时,也是想用微小的行动抵制黑车的猖獗。”“红头车”公益车队队长何学勇告诉记者。
今年3月初,“红头车”队开始组建。车队发起人将“红头车”的概念放在了论坛上,没想到获得网友追捧。在成立之初,就吸引了31名成员以及32辆爱心车加入。一个多月后,成员、爱心车的数量翻倍,发展到63人、64辆车。
“预计到5月会突破100辆车。”何学勇说,但是市民的信任度与志愿者的参与热情不成正比。两个月来,车队服务人次约500人,平摊到每辆车上人数并不是很多,亟待跨过这道不信任的坎儿。
虽然这项公益服务在起步时并不“讨好”,但车队并未放松自身的规范化建设。目前,车队隶属于安徽省红十字会监督管理,为非法人自律组织。
与其他爱心公益服务车队不同的是,“红头车”从内部管理到外部标示都自成一派。何学勇介绍说,为了与其他车辆区分开来,“红头车”有独家车贴、车证,具有防伪功能。记者看到,这张车证一面设计了车型主题标志,注明“红头车志愿者”字样以及车牌号码,另一面有志愿者姓名和照片,以及社会监督号码。
除此之外,新加入的成员还要接受志愿者培训和安全培训,学习相关法律规范,对可能遇到的风险有基本认知。
虽然免费但不能免责
为了降低志愿者的风险,助力“红头车”发展,一家保险公司向每辆“红头车”免费赠送车上人员险,其中医疗险最高额度为1万元、意外险最高额度为5万元。
“我们车队还得到了公益律师法律援助中心的免费服务,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给车队以及成员提供法律保障和精神上的支持。”何学勇说。
“这些措施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确减轻了车队的压力。但一旦发生意外,提供搭乘服务的志愿者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安徽省律师协会理事汪培文告诉记者,虽然搭“红头车”是免费的,有别于出租车乘客与司机之间的有偿合同关系,但是仍有权利义务在里面,双方构成的是服务合同关系。
“针对此类公益行为产生的纠纷,现行法规对保险之外的责任赔偿问题还没有相应的法条来进行免责。换言之,一旦遇到车祸等,超过保险理赔限额之外的部分,志愿者可能还是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汪培文说,考虑到公益行为的价值以及兼顾社会公平,法院在处理过程中,应该会酌情减轻这些施行爱心的志愿者的责任。同时为了弥补双方的损失,一些社会保障机构、公益组织等应该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避免奉献了爱心却只能自认倒霉的问题发生。
打破僵局须政府引导
在采访中,王琦向记者道出了自己的担心。
“害怕‘黑车’认为我们抢占了他们的‘市场’,对我们进行打击报复。”王琦说,在“黑车”与市民议价的时候,“红头车”就不能停下来,因为会有“抢生意”的嫌疑。
若是想带动起更多的拼车、合乘行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就必须打消这一顾虑。安徽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吴树新指出,“红头车”传递的是一种互帮互助的精神,要想长远发展,需要政府部门担起管理和服务的职责,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支持。同时,落实打击“黑车”的各项措施,为正常的交通出行“护航”。
在促进公众互信方面,吴树新建议要建立公开机制。除了在媒体平台上加大宣传外,车队本身也需要规范建设,定期向社会公开车辆信息、车队成员以及日常活动等基本情况,尤其是车队的规章制度,循序渐进地建立起沟通互信的桥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6 20:48:3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辛苦了[s: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7 10:42:3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以行走的力量帮助云南山里娃
来源:云南信息报 点击:59 发布时间:2012-09-01 11:14:43

香港苗圃行动于1992年在香港注册成立,是一个非宗教、非政治、非牟利的慈善机构。20年的爱心坚持让苗圃成为了今天香港人心目中最有影响力的公益组织之一。

“苗”是代表学生、“圃”是代表学校,而“行动”则表示以身体力行,用实际的行动来帮助中国贫困山区的儿童,使他们能重返校园,并资助重建危校,好让他们能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并有计划地提高师资。

香港苗圃行动透过“实地考察、直接资助、长期跟进”的工作守则,使善款有效地运用,其口号是“治贫须治本,基础在教育”,而背后的信念是内地的进步在于将人口包袱发展成智力资源。因步行具有最好的象征意义,所以近些年他们常常采取参加徒步行路的办法来筹集善款。

“将人口包袱发展成智力资源。”这是香港苗圃行动的助学理念,而其“实地考察、直接资助、长期跟进”的工作守则,也保证了其助学的严谨,在5·12大地震中,苗圃在当地所重建的学校均没有倒塌,没有师生伤亡。

香港苗圃行动另一个创新理念则是义工主导,其内地加上香港的全职人员仅24人,但每年参与的义工有上千人次,这让香港苗圃行动20年来的助学行动在义工的大力推进下顺利展开。

香港苗圃行动中的“行动”二字,则体现出身体力行,因此把徒步作为筹款模式,“行路上广州”“茶马古道”等徒步行动走入内地,更新了筹款理念,让内地公益机构的筹款模式变得多元。

这就是创立于香港的香港苗圃行动,始于三个香港年轻人一次内地山区之行萌生出的一个想法,1992年,香港苗圃行动创立,专注于内地助学。香港苗圃行动云南项目办事处是最早在云南备案的香港权威公益机构之一。

源起

1992年某月某日,三个香港的年青人在参加了一个到山区考察教育情况及助学的旅程后,深深感到内地落后地区对教育的迫切需求,然而资源却非常不足。看到这情况后,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在这方面出一分力,于是便成立了“香港苗圃行动”。开始的时候,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募捐,筹集了数千元便开始了他们的助学之旅。

香港苗圃行动于 1992 年在香港注册成立,是一个非宗教、非政治、非牟利的慈善机构。“苗”是代表学生、“圃”是代表学校,而“行动”则表示身体力行,用实际的行动来帮助内地贫困及残障学生,使他们能获得持续受教育的机会,并透过资助重建学校和配套设备,让他们能有一个安全及完善的学习环境,并有计划地培训老师提高教学质素。

创立时定下香港苗圃行动的信念是将人口包袱转化为智力资源,“我们认为要根本解决一个地方的困难,必需从教育做起,让他们自力更生”,香港苗圃行动署理总干事许彬彬说,香港苗圃行动的口号:治贫须治本,基础在教育。希望从教育的根本去促进国家发展。同时,透过助学服务、跟进项目的亲身接触,让香港人认识祖国。

创会时也确定下香港苗圃行动的资助方向:重建危校、学生资助及师资培训,二十年来,贯彻“实地考察、直接资助、长期跟进”的工作守则,加上公开透明的善款处理程序及透过各种筹款及宣传活动,让公众了解内地的教育环境及助学的重要性,一步一步在公众中建立信任、可靠及实干的形象。“在5·12大地震中,苗圃在当地所重建的学校均没有倒塌,没有师生伤亡”,许彬彬说,此事显示出苗圃对所建学校质量的严谨监察,确保捐款用得其所,得到媒体及大众的广泛认同。



[next]

筹款

香港苗圃行动自成立起已用徒步筹款的形式筹募善款,许彬彬介绍,香港苗圃行动的名称中“行动”二字,是要以身体力行来实现助学,不尚空谈的意思。其每年常举行的步行筹款活动有“行路上广州”“助学长征”“茶马古道”及“挑战12小时”,希望参加者可亲身体验贫困地区学生,每天徙步数小时来回学校的境况。“我们也有其他形式的筹款活动如骑单车(单车助学行)及高尔夫球(慈善高尔夫球赛),二十年来,由筹款活动筹得的善款已有过亿港元”,许彬彬说。

资深义工杨坤介绍,1997年,香港苗圃行动五周岁的时候,其筹办了一次从香港走路到北京,为广东,湖南,湖北和河南,河北五省筹集到2000多万元,为他们重建一大批危校。香港苗圃行动十周岁时,筹办了一次“助学长征”,这次为长征路上10个省101个县筹集到3000多万元,为其重建了一大批危校。香港苗圃行动十五周岁,筹办一次更为困难的远走茶马古道,由云南的西双版纳走到西藏高原的拉萨。那次茶马古道有超过930个步行者,他们不但来自香港,更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欧洲和澳门等地。那次为山区重建40多所危校,筹集到善款超过1500万元。

“行路上广州”在每年农历新年期间举行,港、穗两地报名参加“行路上广州”的热心人士,本着身体力行的踏实作风,一步一步从香港(内地步行者从珠海)步行至广州,为内地山区贫困儿童筹募助学善款;“挑战12小时” 是香港苗圃行动一年一度的大型行山筹款活动,由油塘出发,沿卫奕信经3—8段,至大埔为终点,全程约42公里。沿途经过多个郊野公园、乡村及市区,其中更包括部份崎岖山径,所有参加者须于12小时内行毕全程。而“助学长征”和“茶马古道”均在云南开展过,吸引众多爱心人士参与。

香港苗圃行动致力把财务及捐款用途做到公开透明,得到捐款人及公众的信心与支持,“本会收到的一般捐款,如无指明用途,皆作为助学捐款。助学捐款只能用于内地助学,不能扣除任何数目作为苗圃的运作经费”,许彬彬说,至于香港苗圃行动的运作经费则需另行筹募,来源包括会员会费,指定运作费捐款,利息收入及运作费筹募活动等。

许彬彬介绍香港苗圃行动以义工主导,尽力减少运作费用。大部份的活动都以自筹经费,平衡预算的办法完成。工作组到内地服务的旅差费须由参加的组员自付;但因会务需要而参加工作组的职员、地区干事、义务董事及因有特殊任务,由苗圃董事局邀请参加的人士,可申请交通及住宿费津贴,而每个工作组可申请的金额及人数皆有上限。财务方面,香港苗圃行动的账目是完全公开的,会员及捐款者可随时查阅,每年由德勤—关黄陈方会计师事务所审核。

助学

香港苗圃行动在全国的项目工作均依托各地希望工程办公室,以及各省青基会完成。1999年开始,其在云南开展助学工作,“因内地沿海及京九铁路附近地区因经济发展而改善,大部份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集中于西南与西北面,再加上早期的资助地区教育情况已大为改善,所以我们的资助策略及资源分配重点转向西移,决定于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及彝良县开展资助工作”,许彬彬介绍,在云南,香港苗圃行动贯彻一向的工作守则及资助方向,支持需要的学校重建校舍、资助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费及资助老师接受培训。在2011年,苗圃首次开展资助特殊教育项目,为临沧市的特殊教育学校重建校舍。

香港苗圃行动与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一直保持联系,云南青基会介绍合适的资助项目给苗圃,双方协力完成。“我们会为这些项目进行评估,考虑资助的可能性。如考虑进行资助,将会按工作守则,到当地进行考察,收集详细资料后由本会审批资助,与当地政府及校方签定协议书,落实资助”,许彬彬说。

香港苗圃行动已经走过20年的历程, “20年前,国家处于改革初期,教育资源匮乏,香港苗圃行动应急中之危,捐资建校,让学生从危房中脱困;资助贫童学费,使家人再无经济后顾之忧”,许彬彬说,20年过去,国家经济起飞,教育改革逐步落实,学生读书基本获得保障,教育资源的需要和分配格局发生根本上的变化,“我们毅然从过去支持学校硬件设施的焦点,转向师资的素质培养和教学知识的装备、学生的关注不再限于物资上的缺乏。”

苗圃的助学工作,随着社会发展改变模式,仍然依照“拾遗补缺”的方式为弱势群体提供支持。未来资源将分配于师资培训、特殊教育、学生资助及建校和配套四个领域。

义工

资深义工杨坤曾说,由于香港苗圃行动之组成是以义工为主导,特别是初期之数年全无职员,一切工作皆由义工完成。他们白天完成职业上之工作后,再拖着疲倦的身躯做他们的义务工作直到深夜,无怨无悔地为内地山区孩子工作,“我们只有一个信念,

就是尽力要把内地山区贫困教育面貌改善。”

如今,香港苗圃行动香港办事处有职员11人,云南项目办事处有职员13人。每年参与义务工作的义工有逾千人次。义工群体聚集了不同背景的热心人士,包括退休人士、上班族、专业人士或学生等。香港苗圃行动的职员及执行部门均会与义工保持紧密联系,了解工作进度,以确保活动或资助项目可以顺利进行,在义工有需要时可及时提供协助。

在一篇关于香港苗圃行动义工的文章中,曾出现这样的一位“传奇人物”——余家华,2000年1月9日,街头筹款第一仗,他带领近百名义工,在全港20多个筹款点,在经济极不景气的情况下,一举筹款125万,夺得香港苗圃行动创会以来街头筹款的最佳成绩。

文章中提到,到底余家华为何对街头筹款这件“苦差事”如此难舍难离呢?曾经担任苗圃国内服务部地区干事的经历,恐怕是这股动力的主要来源。国内服务部直接面对山区教育,地区干事肩负的则是具体的受助学校和学生名额,几万、几千甚至几百元,都能解燃眉之急。正是有这样的义工存在,才让走过了20年的苗圃有了现在的成就,也让内地山区的教育因他们的努力而得到一些改善。

香港苗圃行动执行干事张容贞介绍,苗圃行动在1995年就开始做街头筹款,当时其他NGO没怎样做这种非常辛苦的街头筹款,“我在1997年也做过,确实非常累,但正因为我们有很多人都深信只要你向路人开口,山区的贫困儿童可能就可以上学,因此,义工们都是拚了命地去开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6 23: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整理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7 10: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清兮来兮 发表于 2013-5-16 23:15
整理辛苦了

复制一下而已,不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说明: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自主发表并上传,所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及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客服电话:0728-3319567

小黑屋|Archiver|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