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搜索
查看: 4175|回复: 7

[原创]把助学捐物和乡村建设结合起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2 11: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湖北
我离开老家二十多年了,现在已经不辨菽麦,对农村生活很疏远了。我一直想为农村做点实事,长期不知从何处入手。去年开始我的愿望成为了现实。我多次到鄂西北农村走访,联系网友资助了六十位学生。同时我结识了很多热心网友并和他们开展合作。十堰网友建立的红领巾志愿者协会成员多达五百人,为十堰地区弱势群体和贫困生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可以说为网络公益支起了一面旗帜。十堰丹江口市水都论坛网友、武汉汉网论坛新启动的希客行动以及湖北的麦田计划都在给十堰山区助学捐物。十堰地区和湖北省内网络公益尤其是网络助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小气候。 <p><font size="4" style="FONT-SIZE: 14px;">   </font></p><p><font size="4" style="FONT-SIZE: 14px;">    关于资助贫困生的问题网上有很多争论,我也写了很多帖子谈自己的看法。有网友说体制是根本,我们不应对政府的本职工作越俎代庖。我就此写了一篇《一边擦屁股,一边打屁股》阐明了我的立场。任何社会哪怕是社会保障非常完善的社会都会存在弱势群体,都需要爱心互助,我是一边做公益一边批判体制和腐败。从世界历史的经验来看,一个国家需要批判型人才,也需要建设型人才,就是将来有社会鼎革,鼎革之后马上就需要我们来建设,光有暴力和唾沫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弄不好这个国家会从一个深渊滑向另外一个深渊。此外,从事公益事业对自己也是了解国情和精神净化的过程,我们更可以交到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font></p><p><font size="4" style="FONT-SIZE: 14px;">    有人说捐款捐物是初级工作,并不能解决当地发展的根本问题,关键还是要当地自我发展。的确如此,但救穷也要救急,治本也要治标。怎么治本,这是个复杂得多也抽象得多的一个命题。如果我们成天想着“治本”而不去理会“治标”,可能很多年过去什么也没有做。</font></p><p><font style="FONT-SIZE: 16px;"><font style="FONT-SIZE: 14px;">    怎么样治本?很多人都在努力。民国时期黄炎培、晏阳初、梁漱溟等民间人士早就进行了乡村建设实践,政府也曾大力推动。这些年乡村建设实践重新兴起。乡村建设实践包涵多方面的内容,我想网民也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参与其中。我们可以把助学捐物和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支持那些乡村建设践行者的工作,协助农民实现自我发展。谈一下我的粗浅感受。</font></font></p><p><font style="FONT-SIZE: 16px;"><font style="FONT-SIZE: 14px;">    我对怎么搞乡村建设了解不多。我的朋友教育学者张俊杰老师退休后回到陕西汉中老家,本来是准备办半工半读学校,这是扶贫助学非常好非常有效的一个途径。办学难度很大,张老师退而求其次开始做其他方面的工作。他通过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网站)等募集图书建立了两个乡村阅览室,积极组织农业科技培训,发动当地人士建立爱心协会,联系网友资助贫困学生,社会上也向他们捐赠了数千件衣物,在当地产生了良好的反响。</font></font></p><p><font size="4" style="FONT-SIZE: 14px;">    丹江口市土台乡农民学者王朝印老人和张老师英雄所见略同,我协助他在土台乡做同样的工作。建乡村阅览室,助学,搞农技培训,捐赠衣物,这些王老也在做。汉网论坛等支持我为王老筹建的农民读书会读书会捐书,去年九月一千五百册书籍杂志运到土台乡,读书会开张,此后又陆续接到网友几批捐书。后来我收到助学捐款,土台乡的网络助学就开始了,网友等也捐赠了不少衣物在土台发放。王老是位农民,没有退休金,外联不便,做起来难度就要大很多,但在我的网友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初见成效。张老师和王老现在都获得了当地政府的认同和支持。</font></p><p><font size="4" style="FONT-SIZE: 14px;">    我和张俊杰老师对助学捐物的意见是一致的。一,可以解决孩子读书等实际问题。象土台乡耿家垭小学的学生,两百元捐款够他们交一学年的伙食费。捐赠衣物、被褥可以让学生和贫困户安然过冬。城市居民有大量富余衣物,捐赠给农村主要是个运费问题,操作可行性很大。二,可以锻炼和培养当地人才,改变农民观念。我是农村出身,深知很多农民保守、自私、散漫、懒惰。让当地积极分子参与这些公益活动,可以让他们开发自己的潜能,开阔当地人的眼界,带动当地社会风气的转变。我在汉中亲身感受了张老师和他的同伴在这方面起到的积极示范作用。三,农民了解我们相信我们有一个过程,现在我们通过助学捐物取得当地人的信任和好感,将来进行其他目的在“治本”的活动他们合作和参与的可能性就会大些。四,加强城乡居民学生的联系,冲淡城乡对立。城市农村学生和学校的对口交流尤其有意义。五,扩大影响,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地方,给当地带来发展机会,包括投资开发,在当地解决剩余劳力就业,带动经济发展。张老师的实践陕西媒体和香港大公报都已报道,事情越做越大,他的半工半读理念也广为人知了。</font></p><p><font size="4" style="FONT-SIZE: 14px;">    至于捐书建立乡村阅览室、搞农业技术培训,对当地发展意义更大。孩子念大学以后很少会回到农村,农村的建设还是需要农民自身的努力。农民能在家乡挣钱也就间接地支持了助学。家长不必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对家庭和谐和子女教育以及当地各项建设事业也大有好处。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法律素质是一条必由之路。农民致富有赖于农民教育,也需要人组织和带动,这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地贤达的努力和社会人士的支持都是必要的。</font></p><p><font size="4" style="FONT-SIZE: 12px;"><font style="FONT-SIZE: 14px;">    现在象张老师和王老那样在农村进行这些实践的人士全国都有,张老师、王老和我都在摸索将来怎么把工作做向深入,张老师的汉中和土台乡就是我以后联系助学捐物的主要基地了。我衷心希望我们网友能在书籍、设备和信息交流等方面给予这些人士积极的支持。长远来看这是治本之策,效果未必立等可致,也存在失败的风险,但是我们不做就不知道会不会成功。一个地方成功了经验可以向其他地区推广。我们网民可以一起来努力。</font></font></p><div class="invisible" id="reference"></div>
发表于 2007-9-21 13: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font size=\"4\">达老师总是喜欢写长篇,而且喜欢用小字号~~~~~</font>[em06][em06][em05][em05]
发表于 2007-9-23 06: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p>只能慢慢来,一点一点的做。</p><p>做得多了久了,再总结,反思,再做。</p><p></p><p></p>
 楼主| 发表于 2009-6-24 18: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p><font size=\"3\"><font face=\"楷体_GB2312,楷体 \"><font style=\"FONT-SIZE: 20px\">把助学捐物和乡村建设结合起来》这篇文章写于两年多以前。最近看到南方周末上关于净空老法师在安徽庐江县汤池镇进行的儒化教育试验遇到挫折的报道,有些感想。想到这篇旧文,找出来看,公益和乡村建设的问题,我大体的思路没有变化。另一篇旧文《<font style=\"FONT-SIZE: 20px\"><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20px\"><font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2312,楷体\"><font style=\"FONT-SIZE: 20px\">学者张俊杰老先生投身助学给我们立了好榜样</font>》内容也与此相关。<br/>公益的核心问题当在人的改变。公益当是以人为本的。对此公益界逐渐已有共识。改变人的思想意识,提高科技文化素养,农民自主自力脱贫是最重要的。但是怎么去做?比较空,不易着手,并不是说教或者靠道德力量去感染人就可以成功的。我们长期生活在城市,对农村不是很了解,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和我们可能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我们并不一定知道当地农民要什么,怎么做能够有效果。如果一开始就着眼“精神扶贫”,恐怕无从下手。苦恼,彷徨,最后可能什么也做不成。<br/>此文写完以后,去年初我写了《公益的核心在改变人》,那时候思想又有些深化。当时我在农村走得更多更深入。我逐渐想到,改变人,首先从改变自己、即改变志愿者开始。这个是好把握,自己能做主的。志愿者群体的躬身实践会对一般网民和市民有一定影响。再一个争取传媒的配合,发挥影响。我们还发现,很多政府官员是愿意做一些实事的,我们和政府也有良好合作。一些官员和我们成为朋友,他们的一些思路也有改变。城乡互动,最后再探究农民思维意识的问题。<br/><font size=\"3\">也有个心理姿态的问题。我认识到,</font></font></font></font></font><font style=\"FONT-SIZE: 20px;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楷体\" size=\"3\">我们城市人、知识分子下乡去,并不就是去当先生的。当先生也要做学生。农村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了解,有些农村的杰出人物,更可以作为自己的榜样。怎么改变农民的思维、意识、习惯,我们的探索还是很初步,我想可以放到最后。从自己的提高、升华开始,渐次推进。<br/>净空法师的著作,我已经读了十几年的时间。这十几年我也一直在关注读经运动。净空大师是一个有高度智慧的老人。不过对他的儒化教育实践,我多少有一些顾虑。主要是担心太迂阔,脱离现实。儒家重礼,重修身,相关的论述多数在现代并不过时。但有一些恐怕也不甚符合现在公民社会的精神。如净空法师反对打官司,我持相当的保留态度。<br/>对农民、百姓而言,民生问题是第一位的。仓廪实而知礼节。无恒产而有恒心,唯士为能。基本生计、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尚不能解决时,让他们学礼,学修身,不是不可以,而是说只有这种教育是不够的。要走近农民,让他们接受我们,信任我们,理解我们,认可我们的理念,恐怕从一般民生问题着手更可行。助学、捐物等活动不是根本,但也可以是我们了解和接近农民的途径。如能普及农业科技,让农民能致富,熟悉现代生产经营理念,打开眼界,具备现代意识,那是最好。道德、礼义的教育可与此并行。实践理想,从立足现实开始。改变精神是务虚,民生问题是务实,虚实相济是比较现实的。按张俊杰老先生的说法,物质救助和智力扶持相结合,物质救助也是不可少的,起码可以打前阵。由民生问题,逐渐过渡,循序渐进,不断摸索,探求国民思想启蒙的路径。<br/>我们在汉中、丹江口的经验很初步。科教扶贫多半还停留在纸面上。道德、礼义和国民精神的教育,需要净空法师那样的大文化人、大知识分子深入基层,也给我们志愿者以指导。儒化教育、科教扶贫、助学捐物互相结合,相关NGO互相结合,是不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思路。</font> </p>
<p><font style=\"FONT-SIZE: 20px;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楷体\" size=\"3\">中国科教扶贫论坛公益话题版回复</font></p>
<p><font style=\"FONT-SIZE: 20px;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楷体\" size=\"3\">2009,6,24</font></p>
<p><!--   --></font></font></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24 18:59:07编辑过]
发表于 2009-6-24 2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p><font size=\"5\">顶一个,有空多学习一下子</font></p>
发表于 2009-6-24 22: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学习中。。。。。。。
发表于 2009-6-25 12: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北京
<p>现在国内做乡村建设最的最大的应该是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他们有一个工作人员就是仙桃人。可以尝试和他们联系一下。</p>
发表于 2009-6-25 15: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p>好帖,要认真学习、借鉴。</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说明: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自主发表并上传,所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及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客服电话:0728-3319567

小黑屋|Archiver|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