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搜索
查看: 3775|回复: 0

[绿色环保] 活化传承,生活美学,环境保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0 10: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湖北
本帖最后由 叔孙仲通 于 2015-1-10 23:44 编辑

                                            活化传承,生活美学,环境保育——漳纸工坊十二字方针解读
show_mop11.jpg
漳河源野鸭。行者摄


      2011年秋,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在襄阳市南漳县漳河源地区启动了“漳纸工坊”公益项目,依托纸民老宅和古作坊建立了活态的手工博物馆,亦名漳纸工坊,引进社会力量助力手工造纸非遗文化的传承,以期能让已陷入濒危状态的漳纸重现生机。项目实施迄今三年多,进展顺利。漳纸工坊定位为“自然生态与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除了致力于手工非遗的传承,也涉及环境保护和公民文化遗产意识的普及。2013年春项目发起人李秀桦先生为项目发展确定了十二字方针:活化传承,生活美学,环境保育。这个方针非常适合漳纸工坊的项目定位,也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以下试对此方针的内涵作一解读。

     手工造纸非遗文化的传承是漳纸工坊项目的核心主题。具体到传承内容,则包括多个层面,有物质设备之传,有工艺技术之传,亦有精神人文之传。精神人文层面,如造纸之心法为一传,纸民家风为一传,纸民对自然的敬畏当传,与自然关系和谐的生活、生产方式亦皆当传。纸民家族的这些物质与精神文化遗产,与漳河源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气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乡村文化系统,此系统当总体传承,不容割裂。

      所谓活化传承,强调文化的生命性和内生精神的延续,传承的根本主体在人而非工艺本身。活化的传承自然不等于一成不变的传承,在保持此种文化内生精神延续的前提下,根据时代环境的变化作调整创新常属必要。是以漳纸工坊的造纸作坊、工具不应成为纯粹的历史文物,而应继续使用,其本始功用当能继续发挥;造纸工艺亦不当从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抽离,成为博物馆艺术或者商业表演。为此漳纸必须进行改良,开发适合时代特点和市场需要的新品。有开发商建议纸民搬迁到外地景区作商业表演,此则将造纸工艺和传承人从原生态文化体系中抽离,割裂了后者的完整性,偏离了造纸行业的内生精神,其传承性质已变,断不可取。

      活化传承非仅对纸民而言。外来人介入漳河源,亦有其活化之传。学习造纸工艺,亦是一传,然只是简单体验。传承之更重要者,在学习古法造纸所凝聚承载之精神文化,感知古人处理天人关系、尽物之性利用厚生的智慧,提升对传统文化的深层认知。是以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的传承,其主体非唯工艺传人,亦是志愿者及其他社会外来人。非唯传承具体象之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亦当传承其无体无象之内生智慧。

      此就历史文化传承言之。此外又有现代大众文化之传。近年来漳河源建设的成就是外来友人和纸民协力取得的,拾穗者和众多的游客、志愿者早已成为漳河源当代史的一部分。他们所代表的现代大众文化,所展现的精神风貌,包括户外文化、团队文化、志愿精神以及良好的生活品味、旅行习惯和接人待物的作风,早已是漳河源精神遗产的一部分,皆当有传。

      此传则及于生活美学。生活美学亦一活化传承。李先生摄漳河源,有岩石之美,有峡谷之美,有百花之美,此天地有大美。山间有小径之美,峡谷中有老宅之美,此天人和合之美。又有饮食之美,手工之美,纸民之美,此人文化成人人和合之美。来漳河源之游客多崇尚自然,追求精神之清逸旷达,认同漳河源俭朴而安详的生活方式。诸人以文会友,相敬相亲,且和且乐,物我交融。此即生活美学,其价值取向与传统儒道精神息息相通。生活美学人人皆可为传人。可传于漳河源,亦可传于襄阳、南阳、武汉,并传之无穷。

      手工纸生产原料取自群山,动力来自水源,而纸民和游客的生活、活动也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故而活化传承不离环境保育。生活美学包括天地自然之美、天人和合之美,当然也与环境保育紧密关联。优美自然环境的保持,生物物种的延续,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都是漳河源发展的重要主题。

      所谓“环境保育”,与“环境保护”大有区别。保育乃将自然当作一生命体,重其内在之生命力,勿助勿长。保护乃借重外力,多人为,似不主自然之内在生命力。或者说保护似物理学,保育似生物学(实当言生命学)。保育不妨是无作为的或消极的,如封山育林即是放任物性之自然,减少消耗即有助于缓解资源压力。保护一般是积极的,似乎预先设定有一力量要破坏自然,然后需要起而护之。故保护含斗争思维。保育则有保有育,不排除斗争而以自然和谐为归。保护常重在制止外来破坏,其事则实,其表现则大在外在。保育重在维系焕发自然的内在生命力,其事或虚,其努力未必表现于外,其成绩常在内在之潜移默化。保护之努力既在阻止破坏,似破坏得止责任即完成,其事常促。保育则如育苗育种,需要多年乃至世代接续努力。故保护可由外来人为之,保育则原住民责任特大。

      保护之极端者,似在保持自然原始状态不变。保育则可参赞化育,以人之智慧能力配合自然。人之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合于自然,未必破坏环境,有时且可改善环境。即如漳河源,开路随山就势,民居建筑与自然协调,手工纸生产对河水不产生污染,于环保何妨。

      保护之说,人似外于自然而为其破坏者或保护者。保育之说,强调自然的生命性,着重人之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和合会通。人有好生之德,有共生之智,此德此智发于护育环境之行事,即为环境保育。是以人心之养育,天人和合观念之培育,亦可谓环境保育之一端。环境破坏根源在人的纵欲无度和观念错位,人心变,思维变,生活生产方式变,则环境自然好转。进言之,自然环境的保育与人文精神的保育、人文环境的保育休戚相关。此则又及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活化传承”以及大众生活方式建设,即“生活美学”。故方针所涉的三个方面,无论是在漳纸工坊具体实践的微观层面,还是在文化社会的宏观层面,都是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

      漳纸工坊的这十二字方针,涉及文化之传承,亦涉及天人关系、人人关系的处理和大众文化建设。这个方针丰富了文化遗产传承的内涵,将非遗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当下文化建设衔接起来,提升了文保事业的现实意义,扩大了文化传承的社会主体和操作维度。所谓文化,人文化成之谓。文物、非遗是古人创造的文化遗产,可谓以人化物;保护与传承非遗,意义更在于据物求文,再求以文化人,化当今之社会。换言之,保护文化遗产并非仅仅为了保存历史,更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为了开创未来。特定文化遗产因特定人文环境而衍生,延续此种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本也和当下人文环境的再造紧密关联。是以保护文化遗产,需要一种全局性、社会性的大格局思维、大格局视野。漳纸工坊的十二字方针,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思维和视野。

      这个十二字方针不唯对许多传统非遗的保护传承甚为适用,即对其他一些公益领域亦不无借鉴意义。如国学教育,不仅当诵读国学经典,更当将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现在修身齐家、服务社会、爱护环境的具体实践之中,体现在艺术品位、良性生活习惯的点滴养成之上。环保类公益则与传承古人和谐共生的生活智慧、建立低消耗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此十二字方针来源于李先生的个人思考,也来源于拾穗者团队多年的公益实践,是拾穗者对公益理论建设的重要贡献,值得探讨,值得推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说明: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自主发表并上传,所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及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客服电话:0728-3319567

小黑屋|Archiver|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