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黑色旋风 于 2015-7-1 16:17 编辑
原文地址:http://travel.sina.com.cn/china/2013-01-10/1432189646_3.shtml
地点:远离市区,避开光污染。 时间:避开日光和月光。日落后一个半小时到日出前一个半小时都适合拍摄;农历十五,满月左右那几天基本无法拍摄,而每月初一左右那几天几乎整晚都可以拍摄。 设备:一款具有一定高感水平、具备长时间曝光功能的相机,广角、大光圈镜头、三角架、快门线等附件,以及野外过夜的御寒衣物,甚至露营的帐篷等装备。 技术参数:ISO1600以上的高感,光圈最好大于F4。快门时间通常不会短于30秒,如果是拍摄星空和银河的话,快门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分钟;如果是拍摄星轨的话,快门时间可以是几分钟甚至几小时。 [url=][/url]美丽的银河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摄影经验,我必须得说:的确,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从2008年我第一次接触星空摄影以来,我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从一个“门外汉”,自学了传统的单次曝光拍摄手法和叠加法星轨。 和我身边的许多影友一样,一开始,我也觉得星空摄影神秘莫测,高不可攀。但事实上,星空拍摄的手法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复杂深奥,一般来说,只需要经过几次尝试就能初步摸清门道。 摸着石头过河: 自学传统的单次曝光拍摄手法 最开始对星空拍摄感兴趣,大约是在2007年底。此前,看到过许多别人拍摄的星空大片,非常羡慕,但身边没有懂得星空摄影的高手,只能自己摸索。第一次尝试是在2007年冬天,那天晚上,我在自家的阳台上鼓捣了半天,最后却仅仅只拍出来几张效果很差的星轨和星线。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星空拍摄并不是在随便什么地点,用随便什么设备就可以拍的。至少,用我当时的那枚广角仅为18mm的套机镜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由于无处可逃的光污染,城市也绝对不是理想的拍摄地点。 [url=][/url]漂亮的星轨
真正尝试星空拍摄,是在2008年的冬天。当时,我听说在12月17日至12月25日或26日之间,会有持续一星期左右的小熊座流星雨(因流星雨的辐射点接近小熊座的β星而得名),就和朋友商量去郊外的黄河大坝进行星轨拍摄。但遗憾的是,由于经验不足,镜头的感光度太低等原因,我没有将流星雨记录下来。但是,我却生平第一次亲眼看到了好几颗流星…… 有过这次与成功“擦肩而过”的经历后,我进一步了解到广角镜头在拍摄中的关键作用,便赶紧给自己买了一个超广角镜头。而随着对星空了解的越来越深入,我也开始关注起各个季节的流星雨。2009年夏天,最令我激动不已的首推英仙座流星雨,这是最著名的流星雨之一,不但数量多,而且几乎从未在夏季星空中缺席过。 为了更好地拍摄英仙座流星雨,我和朋友决定把拍摄地点定在泰山的玉皇顶。 这是买了超广角之后第一次拍摄星空,整个晚上我大约看到了超过50颗流星,但遗憾的是,只记录下了1张清晰的流星照片。虽然更换了镜头,解决了广角问题,但新的问题却随之而来。由于当晚的月光很强,所以我整晚拍到的星轨最长也就几分钟,无法达到理想中的效果,而明亮的月光也淹没了大部分流星,我们无法用相机记录下来。 如果说这年夏天在泰山上的拍摄,让我认识到了月光的杀伤力,那么紧接着在济南七星台的拍摄则使我第一次见识到了高感光的重要性。由于四周太黑,快门时间需要4分钟以上才能获得足够的曝光量,所以拍出的照片不仅星星拖出了线,而且银河也模糊了……到了2011年,我的老尼康D70S终于被用到了极限。当时我采用的仍然是传统单次长曝的方法拍摄星轨。但是,在夏天较高的气温下,随着曝光时间的延长,热噪已经到了令人难以接受的地步。 正当我的传统拍摄法渐渐走入死胡同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用一台借来的尼康D90相机,以最高的ISO6400和35 1.8G镜头的F2大光圈进行了一次拍摄尝试。没想到,这一次竟用16张接片,得到了我的第一张银河的片子。从那以后,机身升级提上了我的日程,经过各方面比较,我将目标锁定在了比较实惠的尼康D7000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