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7-1-1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发表于 2008-9-13 22: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陕西
<br/><br/>
<p><b>沔阳城 </b> 建于明初。《嘉靖沔阳志》、《光绪沔阳志》、均有记载:“为陈友谅大义三年(1363)初创(烧砖作准备),由明指挥(官名)沈友仁于乙已年(1365)完成,城周长千一百有六丈(合华里七里三分),厚丈二尺,高倍之。门五:东曰仁风(旧曰大东门),南曰南纪(旧曰荆南),西曰长夏(旧曰柏树),北曰建兴(旧曰大北门)曰楚望(旧曰小北门)”。以后,城墙经常坏经常维修,有的城门时塞时开,到清未民初,城门已增加到八门。增加的三门是:一为小东门,在大东门之南实际是城内的下水道,故名水门;二为汉广门(又名桥门),在椅子湾的东面,这道门被封不通,门旁为天符庙,1942年大雨,城墙崩塌,露出城门,三为仁和门(又名小南门),在大南门之东。城门最深,城楼最高的是大东门,为其他城门的两倍,城东倚大小莲花二池,西、南、北三面玉带河环绕,因河为濠,形若螃蟹。1938年,国民党县长王愚勤命令拆城修工事,后国民党128师继续拆城修工事,到建国初(1950)只剩下楚望门、大东门、西门(即古柏门)和沿大小莲花池的一段城墙(约两华里)。建国后(1950),修县政府办公,和以后修水利、建剅闸,修公路,所余城门城墙,到1968年被彻底拆除,现已夷为平地。</p>
<p> </p>
<p><b>杨刚桥</b> 为纪念杨刚而建。桥面宽10米,跨度16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坐落在新开的柴河上,北连监沔公路,南接民族大道。1994年4月动工,7月建成,耗资14万元。为杨刚之女交通部副部长郑光迪筹集。杨刚曾为周总理秘书,文革中因不满内部阶级斗争而服毒自尽.</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