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浩宇 2018年9月23日,农历秋分,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
一个以农民为主角、以庆丰收为主调的节日,注定因其丰富的内涵、巨大的价值而载入史册。
秋分时节,神州大地稻谷飘香、蟹肥菊黄、硕果累累,一派丰收景象。在丰收的季节里,我国十几个少数民族庆丰收的传统节日,早为人们津津乐道:畲族的丰收节、藏族的望果节、彝族的火把节,等等。在国家层面设立一个各民族共同参与、共庆丰收的节日,这,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睦团结和发展。可以想见,节日帷幕拉开之时,欢庆的锣鼓震天作响,欢快的舞蹈热情奔放,欢乐的歌声回荡原野,欢喜的笑意洋溢脸上……踏歌起舞中,一个声音从亿万农民心底发出:终于有了属于农民共同的节日!终于感受到属于农民的荣光!
把节庆本身的意味都过出来,这个节日才能真正留在人们的心里。
中国农民丰收节,唤醒农耕文化的追溯和回味。“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就是在天、地、人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这是农耕文化的核心理念。“应时”,就是“不违农时”,依节气安排农事活动;“取宜”,就是因物制宜;“守则”,就是遵守准则、规范和秩序;“和谐”,就是天人合一,和合共生。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仍是农耕社会的主要文化形态和主要精神资源。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一书的序言中写道:“中华文明崇尚和谐的理念源于农耕生产的生动实践;中华文明以农为本的思想源于农耕生产的基础地位;中华文明家国担当的精神源于农耕生产的现实需要。”可以说,中国的农耕文化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弘扬农耕文化,能够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中国农民丰收节,引导“职业农民”的思考和憧憬。“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劳作不得闲”,反映了农民的辛劳与坚韧;“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吟咏了农民的洒脱与自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抒发了农民的喜悦与欣慰。那么,现在的农民感觉如何?有人无奈感叹:“农民又穷又土,农村又脏又差,农业又苦又累,城乡差距客观存在,发展鸿沟难以跨越。”有人却从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跨越中,找到了作为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和获得感:1978年,一个初冬的夜晚,安徽凤阳小岗村十八户农民秘密按下手印,吹响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号角;2007年,在早春的气息中,党中央、国务院取消了延续4000多年的“皇粮国税”;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土地经营权流转开创致富新路。“农民”这个称谓,正从身份称谓回归职业称谓。将来,越来越多的人会渴求当农民,农村会成为稀缺之地。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中国农民丰收节,激发投身“三农”的信心和决心。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作为农业大国,中国要强,农业必强;中国要富,农民必富。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正一起发力,弹奏新时代的宏大乐章。当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甚至是商界精英、海归开始返乡从事农业创业创新,成为“职业农民”。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科技、管理、经营理念,以及互联网技术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和各类电商平台,创新性地销售特色农产品,并将文化创意引入到农业产业中。风起青萍,激活一池春水;广袤原野,升腾丰收希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呼吸金秋丹桂的芳香,请尽情为农民而歌,为丰收而歌!
统 筹: 邓一凡
图片收集: 晴 霄
图片来源:仙桃市摄影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