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搜索
楼主: 石沐远

[风土人情] 拨开重重迷雾还原历史真相天沔相争之:脱下天门的马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26 21:12:20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大地V微尘 发表于 2021-2-26 18:30
你的神逻辑:天门出土的玉跟天门无关。
那么问题来了:你老婆生的儿子跟你有关系吗?
...

你老婆在广州生的娃就是广州人吗?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26 22:07:36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CWXpa66 发表于 2021-2-26 20:07
传说时代,是缺乏当时的文献记载,但在之后的文献或传说中有所涉及的远古时代。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截止在 ...

你又来了,我刚才在今日头条看了一个应城市应该是宣传应城文化的文化干部,他出过应城市也有一个五千多年前的文化遗址也是突然消失不见的,他还是有水平些,知道那是三苗部落。你承认石家河遗址是三苗部落不?如果不是?哪历史上江汉平原的三苗是那些人,大禹乃至五帝尧舜禹杀三苗杀的又是谁?我前面就说了,知识有一个收集学习融合理解贯通使用发挥的过程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希望我的话能对你学习历史知识有所帮助。尚书失传以致很多历史只有口传而没有文字依据。可五帝本纪可是司马迁史记里有明确记载的,你是历史专业出生你否定史记吗?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26 22:10:06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CWXpa66 发表于 2021-2-26 20:07
传说时代,是缺乏当时的文献记载,但在之后的文献或传说中有所涉及的远古时代。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截止在 ...

头条那老师名字叫应城微视,故事地址为门板湾遗址,你去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26 22:13:04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首先是要承认石家河遗址是三苗部落,三苗部落和天门人有关系吗?认贼作父啊?天门人不是华夏汉民族吗?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26 22:16:42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江汉平原中全新世古洪水事件环境考古研究
南京大学  吴立
沙洋钟桥、天门石家河古城谭家岭和三房湾等遗址构成了江汉平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较为完整的考古地层年代序列,是含有中全新世晚期古洪水灾变事件信息和丰富测年材料的典型考古遗址,具备了古洪水事件环境考古研究的理想条件。通过对这三处中全新世晚期典型遗址古洪水事件考古地层学和年代学、孢粉、锆石微形态、粒度、磁化率、地球化学等多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研究,结合研究区现代洪水沉积物特征指标的对比分析、文化遗址数量变化、时空分布、地层堆积特征、区域遗址变动情况及江汉平原众多中全新世考古遗址的地理位置、年代学数据、地貌高程、古洪水层埋深和文化层厚度等资料的统计,对江汉平原中全新世古洪水事件及其与人类文明演进的互动响应关系进行系统的环境考古研究,以揭示该区中全新世古洪水事件的年代、特征过程、发生的环境背景与东亚季风降水变化的关系,并弄清古洪水事件对新石器时代各期文化和人类文明演进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钟桥遗址地层中第5层、第7层和第10层三个自然淤积层为三期古洪水沉积层;谭家岭遗址地层中第9层石家河文化早期淤积层是一种与古洪水有关大体经过较弱水动力搬运过程(物源较近)的湖沼相沉积层;三房湾遗址地层底部的第14层黄灰色土为古洪水沉积物,第15层灰色淤泥亦可能经历过洪水的影响,特别是其上部层位,而第13层青灰色淤泥应属湖沼相沉积,可能经历过流速较为缓和、有一定水面范围的浅水湖沼环境。其判别的主要依据有:遗址古洪水层与该区现代洪水层沉积物在粒度分布频率曲线以及其它粒度参数特征方面的相似性;古洪水层与现代洪水层磁化率值均较低,而文化层较高;古洪水层与现代洪水层在锆石微形态特征上具有相似性,多为半浑圆状或浑圆柱状,有些已由四方双锥形被磨至近浑圆状,表明均有被流水长途搬运后留下的磨圆特征;古洪水层的Rb/Sr值均高于文化层:古洪水层的Cu含量较低,而文化层偏高;与遗址的文化层相比,古洪水层所含孢粉总量比较少,经常出现水生草本和藻类,且有孢粉的远源再沉积现象,突出表现为古洪水层中松属和柏科等含量较高,可能为远距离搬运(流水或风力搬运)再沉积在新的堆积体中。 2)结合江汉平原三个典型考古遗址文化地层对比,根据AMS14C和OSL测年结果以及考古器物断代,钟桥遗址在4800~4597cal.aBP之间、4479-4367cal. a BP之间和4168-3850cal. a BP之间分别出现三次古洪水事件;三房湾遗址古洪水事件发生在4913~4600cal.aBP之间。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地区众多文化遗址典型古洪水沉积层时代对比表明,屈家岭文化中晚期(4900~4600cal.aBP)和石家河文化末期至夏代(4100~3800cal.aBP)两次特大洪水事件在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地区非常普遍。从106个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地区7000~3000cal.aBP考古遗址的文化层14C年代数据树轮校正结果和12个释光年代数据来看,4900-4600cal.a BP和4100~3800cal.aBP古洪水事件期与5000-3500cal. a BP考古遗址出现频数最低的两个时期相一致,这也相互映证了洪水发生年代的结论。 3)地貌与古水文过程分析表明,钟桥遗址地层中古洪水层所反映的洪水规模至少应当与中-大洪水规模相当;三个古洪水事件沉积层可能并非由长江荆江段干流洪水直接泛滥沉积形成,应是由长江干流洪水涨水顶托冲入古扬水通道泛滥覆盖遗址所在区域而堆积形成的洪积物。天门谭家岭遗址与三房湾遗址所在的石家河古城区域现今仍属于汉江罗汉寺灌区的中心位置,因此,三房湾遗址地层底部存在的两期古洪水沉积层与史前时代汉江洪水的关系密切。对江汉平原中全新世古洪水事件发生规律、机制及其气候环境背景的进一步分析,其结果反映出5000-3000a BP气候干湿波动最大,但总体向干旱化趋势发展,本区中全新世主要的旱涝灾害、降温气候事件就发生在这一时段里,尤其是在5000-4500a BP及4000a BP前后的时段气候表现得尤其不稳定,江汉湖群也处于不稳定或持续变动期,这与屈家岭文化中晚期(4900~4600cal.a BP)和石家河文化末期至夏代(4100~3800cal.a BP)两次古洪水事件相对应,江汉平原地区5000~3000cal.a BP异常洪水事件发生与全新世大暖期后期气候逐渐恶化过程在发生时间上相吻合,表明这两次古洪水事件与气候环境变化驱动的江汉平原湖群扩张存在一定联系。 4)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屈家岭文化至西周时期考古遗址总体上高程分布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在这个时段中间存在两个遗址高程增加速度较快的时期,在屈家岭文化晚期以及石家河文化晚期与夏朝时期遗址高程的增加可能预示洪水位的提高。因此,在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地区,遗址高程变化与古洪水事件、湖面变化三者间的关系是相一致的,即从屈家岭文化早期到晚期、从石家河文化晚期到夏朝时期由于洪水事件发生与湖面扩张而使这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址高程增加。屈家岭文化早期江汉湖群已开始扩张,由于气候适宜且稳定,洪涝灾害较少,人类因稻作农业生产发展的刺激而在以平原低地为主的地方生活:屈家岭文化晚期发生了分布范围较广的特大洪水事件,湖泊扩大,人类居住地仅限于地势较高的岗地与平原过渡地带;屈家岭文化末期至石家河文化中期湖群萎缩,遗址重新出现在低地平原;石家河文化晚期以后又进入了4000a BP前后的异常洪水事件期,湖群再次扩张,人类再次从低地平原迁出向高海拔区分布。夏朝时期整个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地区仅剩10处遗址,且均分布在海拔50m以上地区,表明该时期确实经历过显著的特大洪水事件,受洪水影响人类只能在海拔较高的地方生存。 5)石家河文化早中期因人口增加和稻作农业发展刺激人类活动向地势低平的江汉平原腹地持续扩展,而至石家河文化晚期江湖水位的波动上升引起洪患加剧,人类所面对的洪水威胁也越来越大,这种社会发展过程和环境变化过程特别是古水文过程的矛盾在石家河文化末期已特别突出,这是导致该区石家河文化最终走向衰落和灭亡的主要原因。具有全球意义的4000a BP前后气候异常引起的特大洪水事件,以及石家河文化末期该地区内部或同中原以及其它地区间的冲突,都加速了石家河文化的崩溃。夏商周文明与石家河文化已属于不同渊源的社会团体,彼此之间不能衔接。 日本学者认为4000cal.a BP前后欧亚大陆广泛发生的夏季风减弱与气候干旱事件导致新石器时代末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的衰落。本文的研究则表明,ca4000cal. a BP气候异常引起的特大洪水事件是长江中游区石家河文化消亡的重要环境因素。3500BC~1500BC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史前洪水及其对新石器文化终结和国家兴起的社会影响一直是历史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大多数的讨论都是基于早期青铜时代流传下来的著名神话“大禹治水”。这些洪水事件的可靠地质年代学及沉积学证据十分缺乏。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具有可靠年代的大洪水沉积记录增加了我们关于4000cal.a BP前后气候事件中国季风区短尺度快速气候变化的认识,同时也提供了可靠的大禹时代史前洪水证据来说明其对中国新石器文化衰落和青铜时代国家兴起的社会影响。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26 22:34:42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大禹伐三苗部落记载就是三苗部落出现了灾难大禹趁机起兵大战七十余天驱离三苗南遁长江,大多躲进云贵高原,少数三苗遗民在三国时期的吴地被孙氏父子一顿胖揍最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这些知识你应该掌握啊?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26 22:36:57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CWXpa66 发表于 2021-2-26 22:16
江汉平原中全新世古洪水事件环境考古研究
南京大学  吴立
沙洋钟桥、天门石家河古城谭家岭和三房湾等遗址 ...

你应该知道这些事情啊?石家河先民不是三苗部落哪三苗部落聚集在江汉平原什么地方呢?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26 22:44:00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CWXpa66 发表于 2021-2-26 22:16
江汉平原中全新世古洪水事件环境考古研究
南京大学  吴立
沙洋钟桥、天门石家河古城谭家岭和三房湾等遗址 ...

所以我说了石家河遗址是没有文字,历史没有记载,也没有遗民传说的死遗址。他们和我们汉民族没有关系,更和现在的天门人没有关系,所以少数天门人认石家河先民为祖宗是滑天下之大稽。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26 23:44:19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姥姥 发表于 2021-2-26 18:09
传世文献?那时候有文字?你还能假一点吗

那是苗利娟安阳师范学院考古系主任说的,是人家专家研究的结果,别乱嗷嗷。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26 23:55:03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CWXpa66 发表于 2021-2-26 22:16
江汉平原中全新世古洪水事件环境考古研究
南京大学  吴立
沙洋钟桥、天门石家河古城谭家岭和三房湾等遗址 ...

你转载别人的东西有什么用,你要有你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是与不是你要有个态度。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27 00:01:33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西骑 发表于 2021-2-26 21:12
你老婆在广州生的娃就是广州人吗?

广州出生的小孩户籍不一定是广州,但是出生证上“出生地”一栏必须填广州。这叫与广州无关?

天门石家河镇出土的玉凤,怎么就和天门无关了?

还说什么茶圣陆羽与天门无关,陆羽正宗天门人,陆羽六羡歌: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林城下来……赞颂的就是天门(竟林城)。这叫与天门无关?仙桃网痞自己历史空白就来摸黑天门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27 06:42:03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禹征三苗”的历史真相
[说明]本文摘自郭静云:《天神与天地之道:巫觋信仰与传统思想渊源》绪论。
笔者经过多年搜集、对照考古、文献以及其它学科所提供的资料,对中国上古史,尤其是“商文明”的历史得出新的理解。此研究成果较详细见于拙著《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一书中。因为对精神文化的理解离不开对历史背景的认识,在着重于讨论古人信仰之前,下面拟简略描述笔者对于上古史基本框架的认识。
目前已知中国青铜文明主要有三。第一是长江流域,是当时文明化、国家化程度最高的农耕文明,殷商之前已成为先蜀、先楚、先吴、先越等国家文明的基础,其中以先楚文明所在空间最为宽阔、丰腴,国家化程度也最高(不宜以熊氏王朝的楚来理解其更早的历史阶段)。从地理与考古情况来看,很多颛顼、尧舜和夏禹的故事较符合长江中游的环境。第二是东北辽河流域,自红山文化以来即为纯熟独特的文明,到了青铜时代夏家店下层文化,因与草原交界,明显具有以军权治理社会的特点,在历史上成为殷商集权最关键之基础。第三是西北齐家青铜文化,族群流动率很高,文明化、国家化的过程直至商周才明显,但最后成为周与秦政权的发祥地,掌握了大规模的政治权力。
这三地各有金属矿床,所以各依靠其本土矿床发展,矿料的差异性也影响到早期青铜技术的差异。在这三区中,长江流域的矿床最丰富,肥沃土地也成为文明发展理想的条件。此地区幅员最宽广,是稻作文化的故乡,上、中、下游均成为不同文明的发源地。从距今五千多年以来,长江文明的社会分化、国家化过程很明确。笔者分析考古资料,认为长江流域文明的形成和孕育,相当于蜀、楚、吴、越的文明起源,且从新石器中晚期到战国汉代,其间发展一脉相承,并无中断。
因长江金属矿的位置在先楚与先吴之间,这导致楚、吴是发展最快最丰富的文明。相比较而言,在殷商之前,长江中游、汉水流域的先楚文明,是空间最广、人口密度与国家化程度最高的文明,很多早期的神话似乎都源自楚地——长江中游地区。按照考古所得,长江中游地区是稻作的发祥地,自旧石器晚期以来,至新石器时代,其文化发展一脉相承至青铜时代,从未断绝:从彭头山文化(大约距今10400─7800年,含早期的宋家岗、杉龙岗、华垱和晚期的八十垱等遗址)到皂市下层文化(大约距今8200─7000年)、汤家岗文化(大约距今7000─6000年)、大溪文化(大约距今6300─5300 年)、屈家岭文化(大约距今5500─4600年)、石家河文化(大约距今4800─3800年,含后石家河文化)[1],最后发展到盘龙城文化(距今3900─3300年)。该地区一直致力于发展稻作农业生活方式,在屈家岭、石家河时期相继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和青铜时代,出现了以云梦泽和江、汉、澧诸水为枢纽的连城邦国和交换贸易网络,从而开启了东亚最早的文明化进程,其情形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相似,年代亦相同。
先楚文明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逐步向北开拓黄汉平原,到达黄河南岸。这一过程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始,先楚人北上时,培育出适应黃汉地区较寒冷、干燥气候的稻作。距今5000年左右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时期,江河之间的中原文明已达高度同化之状况。考古揭示,屈家岭、石家河文明东到鄂东、大别山东侧,西到大巴山、巫山山脉,南到江湘,北到黄河南岸。换言之,考古、环境和地质的资料互补表达,中原文明并不可能发展自黄河南岸;长江中游地区,特别是汉水东游平原的文明,才是黄汉平原文明化的发祥地。并且屈家岭、石家河文明应该相当于传世历史神话中的颛顼、尧舜、三苗以及禹夏统治的历史阶段,这乃屈原在描述他的祖国──楚──的历史中的颛顼、尧舜时代和夏王朝。顾颉刚先生曾经透过对文献资料进行详细地通读和考证,证明禹是源自南方民族亦即楚文化传说中的历史英雄[2];考古研究成果表明:在石家河时代位于汉水北岸偏西边的天门石家河古城势力大,或许恰好是尧舜、三苗及夏王室统治中心所在之地,或亦曾经作过夏王国的都城。
文献留下的记载表达,三苗应该是尧舜时代之后、夏禹之前的王室朝代,考古研究成果也恰好补正此传说。依笔者的考证,所谓三苗,是原本活动于湘西、鄂西的猎民[3],可以宽泛地将其视为高庙文化体系的后裔,从大溪时期以来,愈来愈多地见到山区与平原族群之间的分工及交易。鄂西山地族群不仅提供狩猎产品,也大量制造石器、制盐,将这些产品与江汉平原地区的农民进行交易,但是由于他们本身是从猎民生活与文化发展而来,故而崇拜老虎为始祖并将其视为掌握超越性力量及权威的神兽。石家河文化晚期(约距今4300—4000年)在石家河城址肖家屋脊、谭家岭高等级瓮棺墓里出土了很多虎形的玉器和带獠牙面像,荆州枣林岗和钟祥六合也曾出土过同样的礼器,以笔者浅见这就是代表文献所载三苗统治的阶段(长江中游崇拜老虎的族群属性在上编第七章进一步讨论)。《竹书纪年》载:“《汲冢纪年》曰:‘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墨子?非攻下》亦有接近的记录:“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4]仔细阅读文献所载,从其神话性的叙述可以钩沉一些讯息。第一,三苗之治可能不稳定,出现异常气候,各种势力互斗频繁。第二,三苗之治是以“天命”结束,这一“天命”之事经过口传而入文献,《禹时钧命决》曰:“星累累若贯珠,炳炳如连璧”[5],描述大约两千年才能发生一次的超级紧密的五星贯珠现象,通过历史天文计算程式可知这种“天命”的日期为公元前1953年阳历2月24日[6];这很难是偶然而巧合,这一天文指标确实可能保留了禹夏王室取代三苗王室的时代。第三,文献在神祕的描绘之间或许暗示一些当时气候与社会的激烈波动:“三朝”不停地下雨;地下水上升;天气变冷而使夏水的水面上在冬天可见一层薄冰(“夏冰”的意思应该不是夏天有冰,而是指在名为夏水的汉江下游河面有冰冻的现象);粮食收获及品质变差;老百姓也因此动乱。第四,据此传说“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的事情由楚文明的始祖高阳加持而保祐,说明这都属于楚大文明的历史;夏禹显然不可能是外地人,更加不可能是没有面对大洪水经验的北方人,对江汉地形和气候不熟悉的人显然没有能力组织适当的治水工程而阻滞洪水。
也就是说,在约公元前2300年开始的洪水时代中,曾经有来自湘鄂西部山区(大巴山-巫山-武陵山脉)的三苗族团掌握了江汉平原地区的政权,而在约公元前1950—1800年间,汉水下游继而为夏王国都城所在之地。可是文献另也记载,大禹之后夏王国并不稳定,考古也显明,当时在长江中游的楚文明体系中,曾经发生过国家结构的屡次演变,古代几个大城的神权中心变弱,包括天门石家河作中央的势力也衰落。而最终位处其东邻并更靠近汉口和铜矿山的地区,出现更大的中央集权政体,其可能就是以武汉附近的盘龙城为代表。天门石家河没落而武汉盘龙城文化升起的考古资料,或许正是夏朝兄弟乱及汤克夏故事中所隐藏的“现实”,即盘龙城文化应该相当于传世历史神话中所载汤商王朝的历史阶段。
进一步对照资料及循着历史思考,使笔者了解:考古与文献中商史资料存在众多矛盾的原因,是因为这些资料隐藏着两个不同历史阶段与王朝合并的情况,是后世都城在安阳殷墟的统治者的王朝(屈原将之称为“殷宗”),打败前世中央靠近汉口的“汤商”之后,有意地强调自己始终生活在中原的本土性以及传承的正统性。
换言之,所谓“商”文明,应分为汤商和殷商,这是两个来源不同的朝代。汤商另可谓之“早商”、“中原之商”、“南商”、“楚商”等,是屈原所录的楚这个大文明中的“汤商”朝代阶段。盘龙城文化所代表,就是殷宗占领中原之前的“楚商文明”,这是一个源自长江中游自身文化发展而来的本土古国,其诸多文化因素在被殷商征服后融入殷商文化的脉络里。[7]汤商的核心位置在江汉地带,但其所代表的文化涵盖整个江河之间的“中原”地区,其影响力的北界到达郑州、洛阳,所以二里头、二里岗也属该文化的脉络,后者是先楚文明的北界城邦,而非中央。其因位于南方农作区的北界,是抵抗北方族群对江河中原强攻的前线而具有战略上的重要性,也因此而获得长江中游的资源。
西北地区,黄河上、中游文化的国家化程度最低,虽然有本地的青铜文化,但因族群的流动率很高或其它因素,直至殷商末期和西周时,其影响力和权威才成为主流。殷商之前西北、东北族群都经常来中原掠夺,殷商建都前最关键的战线是在黄河南游(郑洛地区),因华北族群对中原的强攻,郑偃城邦成为非常重要的边界区,也是南北贸易、行军路线常常经过之处。
东北夏家店下层文化是另一系青铜文明,它在殷商之前掌握了辽冀平原。因地处较狭窄的辽冀地区,由于经济和交易发展、人口增加等因素,便促使东北先民产生开拓新地的需求。所以殷商之前,黄河南游成为北南文明的战线。
直至距今3400年以来,北方族群来到殷墟建都,大约又再过了几十到百年,南下打败盘龙城而自立为“商”,并且逐步将“南商”的故事与自己的家谱合并,以此强调“殷宗”政权的正统性,以及对于本土政权的传承。自此,原本存在于江汉流域的古老文明,淹没于后世文献之中。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27 07:10:52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楼主对石家河文化的解读,我没有否定的意思。目前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史前文明的研究往往都会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中国古代,尤以秦汉前后,记载有三苗的文史文献达数十种,但古人所提示的,仍然是距离它们近两午年之遥远的模糊史实。何况,这些繁杂的文字资料,又被置放于两千年后的现代文明背景中,其真实性到底有多高,有些相互矛盾的文献记载哪个更接近历史真相,这都是值得商榷的。
我们对神话传说时代的那段历史,不能全相信,也不能全部否定。这样的历史观,应该才是正确的。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27 07:25:04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现在的考古还很初浅,一切并没有定论,也可能石家河文化并没有断层,精美的玉器如玉凤等符合楚文化的特征,印信台、套缸的数量、石家河的地形及地名暗和楚武王沈鹿会盟事件和楚国记载的“上郢”之地。
石家河的考古还远没有结束,楚纪南城的考古也是如此,以前的推论也只是推论,经不起任何质疑,而考古发现才是实实在在的,如石家河玉凤,成为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时刻在向世人宣传着石家河、宣传着天门。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27 08:42:02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石沐远 发表于 2021-2-26 23:44
那是苗利娟安阳师范学院考古系主任说的,是人家专家研究的结果,别乱嗷嗷。
...

安阳师范学院的一个老师说的 ,安阳是哪里啊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27 08:49:29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根据史学大咖顾颉刚和郭静云两位教授的观点,江汉地区,特别是天门和钟祥一代可能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祥地之一。
天门石家河也许是尧舜禹以及夏王室统治中心之地,也有可能曾经是夏王朝都城。
如果根据顾、郭两位“古史辨”学派大师的观点,天门网友认石家河先民为“祖宗”的说法好像也说的过去。
当然,楼主可以选择不相信,我自己也持保留态度。也许是接近史实,也许偏离真相甚远,都有可能,以目前的考古研究结果,谁也不可能说服对方。

front2_0_FmLsvYNA7kdUUH6bg-QIERTei7do.1614386967.jpg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27 09:09:48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27 09:29:43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CWXpa66 发表于 2021-2-27 06:42
禹征三苗”的历史真相
[说明]本文摘自郭静云:《天神与天地之道:巫觋信仰与传统思想渊源》绪论。
笔者经过 ...

我怎么说你呢?发表一个自己的观点就这么难,要等考古清楚了再说,哪你学历史干嘛?这个郭静云是个台湾的历史人,他的观点有明显的错误,历史上史前遗址灿若星河,以后还会不断的挖掘出遗址,可长江流域的历史状况是肯定没有北方适合生存,楚地一直到周天子封天下都是蛮荒之地,怎么就成了夏朝的国都,这不是抢三苗的光环吗?放着大好的北方不去占领跑三苗部落去建都可能吗?大禹伐三苗部落后,出现的是后石家河文化明显和前石家河文化不同,正是验证大禹伐三苗后期中原文化开始影响江汉平原后期文化。
你发的两个别人的东西是前后矛盾的,你自己去仔细看看呗。前面说的很清楚,夏商周文明与石家河文明已属于不同渊源的社会团体,彼此之间不能衔接,还说夏朝时期整个江汉平原及周边地区仅剩十处遗址。你后面这个又说汉水下游成为夏朝国都。你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27 09:29:56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27 09:33:19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CWXpa66 发表于 2021-2-27 08:49
根据史学大咖顾颉刚和郭静云两位教授的观点,江汉地区,特别是天门和钟祥一代可能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祥地 ...

你还是想维护天门冒认祖宗的笑话,可惜没有你自己的东西,找的别人的资料却是前后矛盾,唉,历史专业哦!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说明: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自主发表并上传,所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及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客服电话:0728-3319567

小黑屋|Archiver|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