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搜索
查看: 3780|回复: 4

转贴:摄影流派介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5 23: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湖北
前天与老摄郎和鬼雄锅参加了安逸和啸傲两个年轻人组织的外拍活动,照片风格截然不同,跟贴评论也众说不一,在我看来年轻人的片片更有创意有特点,但与我们审美观念存在很大的差别。有朋友说:正如周杰伦的歌,年长者多不喜欢,却受到广大年轻人的喜爱是不争的事实。这话有道理!看来是我们的思想落伍了,于是找来这篇摄影流派介绍,与大家共同学习:  

摄影流派
写实主义摄影
绘画主义摄影
自然主义摄影
纯粹主义摄影
印象主义摄影
新现实主义摄影
达达主义摄影
超现实主义摄影


  流派是由具有某种共同艺术观念、共同美学思想、共同审美趣味、共同创作倾向和共同艺术特色的艺术家形成或组成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艺术团体或派别。


写实主义摄影  一种发挥摄影纪实特性的流派。在审美价值上往往是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大于审美作用,感召性和见证性多于欣赏性。写实摄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摄影流派,延绵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它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该流派的摄影艺术家在创作中恪守摄影的纪实特性,在他们看来,摄影应该具有"与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实性,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具有"数学般的准确性",作品才能发挥他种艺术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A·斯蒂格利茨曾说:"只有探讨忠实,才是我们的使命。"另一方面,他们又反对象镜子那样冷漠地、纯客观地反映对象,主张创作应该有所选择,对所反映的事物应该有艺术家自己的审美判断。著名写实摄影大师刘易斯·海因就说过这样的名言:"我要揭露那些应加纠正的东西;同时,要反映那些应予表扬的东西。"可见他们崇尚艺术应该"反映人生"的观点。他们敢于正视现实,创作题材大都取于社会生活。艺术风格质朴无华,但具有强烈的见证性和提示力量。


  最早的写实摄影作品当推英国摄影家菲利普·德拉莫特于1853年拍摄的那些火棉胶纪录片。稍后,则是罗斯·芬顿的战地摄影和六十年代末的威廉·杰克逊的黄石奇观。1870年以后,写实摄影渐趋成熟,开始把镜头转向社会,转向生活。如当时的摄影家巴纳多博士就拍摄了流浪儿童的悲惨境遇,而震动了人们。


  由于写实摄影作品所具有的巨大的认识作用和非凡的感染力,逐渐在新闻领域中占据了自己的地位。九十年代美国摄影家雅谷布·里斯关于纽约贫民窟生活的那些作品,就是这方面的奠基作品。


  随后,写实摄影家人才辈出,作品都以其强烈的现实性和深刻性而著称于摄影史。例如英国勃兰德的《拾煤者》;美国R·卡帕的《通故的法国女人被剃光头游街》;法国韦丝的《女孩》等等,不胜枚举。


绘画主义摄影  追求绘画意趣,以绘画造型原则规范自己的摄影创作。绘画主义分为两种: 1、绘画派:摹仿文艺复兴时期的画风,画面结构严谨,布局考究,经导演、摆布和暗房加工而成。情节性、叙述性和寓意性是其艺术上的特点。 2、画意派:寻找现实生活中的诗情画意,表现存在于自然中的美的形象。绘 画 主 义 摄 影


  绘画主义摄影是励行于二十世界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


  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它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菜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1851年至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发表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无疑的,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进。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拍摄时,预告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储蓄、沉表、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旧是它的特点。


  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的能力和育实艺术的修养。”所以其历史功绩是把摄影从初期机械地摹写对象引导到造型艺术的领域中去,促使了摄影艺术的发展。


  由于绘画主义的创作大都脱离现实生活,加上摄影器材的日益改善,人们[早美趣味的不断发展,为“自然主义”所冲击。尽管这样,在今天的摄影艺术殿堂中,仍有它的席位。


  这一流派的主要摄影家和作品有:普莱期(?-1896)的男爵之宴、鲁宾逊漂流记、宝塔情景;罗宾林的当一天工作完了的时候、秋天、两个小姑娘、弥留、拿着毒药瓶的朱丽叶、黎明和落日;雷兰德洗礼者圣约朝霞之首、伊菲吉尼亚、优迪特与荷罗佛尼斯;金马伦夫人(1815-1897)的汤姆士卡莱尔和尼达(1820-1910)的弥留之际的嚣俄等等。


自然主义摄影  最早向模仿绘画的摄影流派挑战,要求题材真实而不是有意设计或安排。认为只有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作品才是最高艺术。 一八八九年,摄影家彼得·亨利爱默生鉴于绘画主义创作的弱点,发表了一篇题为《自然主义的摄影》的论文,抨击绘画主义摄影是支离破碎的摄影,提倡摄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他认为,自然是艺术的开始和终结,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艺术,才是最高的艺术。他说,没有一种艺术比摄影更精确、细致、忠实地反映自然,"从感情上和心理上来说,摄影作品的效果就在于感光材料所记录下来的,没有经过修饰的镜头景象。"该派另一位大师A·L·帕邱说得更明确:"美术应该交给美术家去做,就我们摄影来说,并没有什么可借重美术的,应该从事独立性的创作。"由此可见,这种艺术主张,是对绘画主义的反动,它促使人们把摄影从学院派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对充分发挥摄影自身特点有着促进作用。 这一流派的创作题材,大都是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 由于自然主义摄影满足于描写现实的表面现实和细节的"绝对"真实,而忽视对现实本质的挖掘和对表面对象的提炼,一句话,不注意艺术创作的典型化和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因而,它实质上是对现实主义的庸俗化。有时会导致对现实的歪曲。 这一派著名的摄影家有德威森(1856-1930)、威尔钦逊(1857-1921)、葛尔(?-1906)、搔耶(1856-?)、萨特克利夫(1859-1940)等。


纯粹主义摄影  主张摄影艺术应该弘扬自身的优势,抛弃绘画的影响,提倡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求得摄影所特有的审美效果。纯粹派摄影是成熟于二十世纪初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其创导者为美国摄影家斯蒂格里兹(1864-1946)。他们主张摄影艺术应该发挥摄影自身的特质和性能,把它从绘画的影响中解脱出来,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丰富的影调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纯净的黑白影调、细致的纹理表现、精确的形象刻画。总之,该派摄影家刻意追求所谓的"摄影素质":准确、直接、精微和自然地去表现被摄对象的光、色、线、形、纹、质诸方面,而不借助任何其他造型艺术的媒介。 科班一九一三年送展的俯瞰纽约,就是纯粹派中的佳作。摄影家从高处俯瞰纽约某个广场,虽没有任何加工、修饰,但新颖的构图,独特的造型,使人耳目一新,再如E斯坦诚的K桑德伯格,则是用多次曝光的手法,了独幅作品空间、时间的限制,在一个画面中细腻地刻画了诗人情绪的转换,影调的组合和构图的变化,极有韵律感。 从某个角度说,纯粹派的某些主张和创作是形式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混血儿",后来则衍变成"新即物主义"。但该流派在一定程度上曾促进了人们对摄影特性和表现技巧的探索和研究。 这一流派的著名摄影家是斯特兰德(1890-?)和Group f 6.2摄影组织中的青年摄影家,如亚丹斯、根令翰等。 纯粹派后期的作品则向线条、图案和歪曲形象的抽象方面发展,其有影响的摄影家是亚博、史丁纳、史脱特文和伊凡思等。


印象主义摄影  借鉴绘画中印象主义风格。艺术上追求明暗和色彩在人的视觉印象中的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没有明确的线条和轮廓界线,亦不强调立体感和质感。一八八九年,英国举办了法国印象派绘画的首次展览。绘画主义派摄影家罗宾森在其影响下,提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的审美标准,提倡"软调"摄影。该流派是绘画印象派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开始,他们运用软焦点镜头进行拍摄,布纹纸洗印,追求一种模糊朦胧的艺术表现效果。随着"溴化银洗相法"和在颜料中混入重铬酸胶洗相纸法的出现,印象派作品从对镜头成象的控制发展到暗房加工。他们提出"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象照片",并且认为"假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的摄影。"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印象派摄影家还用画笔、铅笔、橡皮在照片画面上加工,特意改变其原有的明暗变化,追求"绘画"的效果,如拉克罗亚在一九零零年创作的《扫公园的人》,就象是一幅画在画布上的炭笔画。印象派摄影家使自己的作品完全丧失了摄影艺术自身的特点,所以有人又把它称之为"仿画派"。可以说它是绘画主义摄影的一个分支。


  这一流派的艺术特色是调子沉郁,影纹粗糙,富有装饰性,但缺乏空间感。其著名摄影家有杜马希(?-1937)、普约(1857-1933)、邱恩(1866-1944)、瓦采克(1848-1903)、霍夫梅斯特兄弟(1868-1943;1871-1937)、杜尔柯夫(1848-1918)、埃夫尔特(1874-1948)、米尊内(1870-1943)、辛吞(1863-1908)、奇里(1861-1947)等。


新现实主义摄影  以平凡的题材表现形式美,以朴实的摄影手法,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新即物主义摄影又称"支配摄影"、"新现实主义摄影"。为本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 该流派的艺术特点是在常见的事物中寻求"美"。用近摄、特写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地表现对象的某一细部,精确如实地刻画它的表面结构,从而达到眩人耳目的视觉效果。它不考虑艺术的本质在于提示对象的本质,因而其美学思想是属于自然主义范畴的。例如,摄影家帕邱在一九二三年拍摄的火车头的回转轴就是用近摄手法,表现了火车头回转轴运转时的状态,由于画面摒弃了其他细部因而给予观众的视觉印象是强烈的。 新即物主义的理论先驱是斯特兰德,他对即物主义艺术特征作了如下规定:"新即物主义乃是摄影的本质,并且也是摄影的产物和界限。"他认为,摄影"对生命的表现极强,而且需要观察正确事物的眼睛。为此,并非根据敷衍的过程和操作方法,而是必须运用纯净的摄影术才行。"新即物主义摄影的创作先驱则是阿杰和斯泰肯。而实际创始者为上面提到的帕邱。 帕邱反对摄影依赖于绘画,他强调摄影艺术必须依靠摄影的自身特性,认为摄影的审美价值隐藏在自身的特性里,只有充分发挥摄影的自身特性才能创造出美,他说:"绘画应该随便由画家去画,只有根据固有的特质,才能创造出可以自立的摄影,没有任何东西是从绘画所借用的"。新即物主义摄影家的功绩是促使人们对摄影自身特性的研究和探索,把摄影从审美性的虚幻世界中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了细部物质表面结构的描写,为后来的抽象主义摄影提供了萌发的土壤。 一九二五年前后,由于出现了大口径的小型照相机,新即物主义的表现领域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不少人像作品及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的作品。 新即物主义的著名摄影家有桑德(1876-1964)、勒斯基(1871-1956)、黑葛(1893-1955)、希尔夏(1881-1948)休利曼、霍培(1878-?)、埃夫特(1874-1948)、威斯吞、亚当斯(?-1902)等。


达达主义摄影  与传统和理性对立,宣称与美学无缘。通过暗房、拼接等技巧构筑作品。“达达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想。“达达”,原为法国儿童语言中“小马”或“玩具马”的不连贯语汇。因为达达主义艺术家在创作中否定理性和传统文化,宣称艺术和美学无缘,主张“弃绘画和所有审美要求”,崇尚虚无,使创作近乎戏谑,因而人们把该艺术流派称之为“达达派”。在这种艺术思潮影响下,摄影艺术领域中也产生了“达达派”。著名摄影家哈尔斯曼创作过一幅蒙娜丽莎,她那双丰满的手在这里不仅变成了青筋暴突,汁毛丛生,而且还塞满了钞票。真可谓荒诞无稽,不伦不类。 达达派摄影艺术家的创作,大都是利用暗房技术进行剪辑加工,创造某种虚幻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意念。例如LM纳基的勒达和天鹅,把一个美丽的希腊神话故事,处理成某种晦涩怪诞、不可捉摸的图象与线条的组合。在画面中,可视形象已不再以其自身的意义存在,而只是某种意念的构成元素。还有人用翦辑的手段,使尼亚加拉大瀑布涌向纽约,制造了一个荒廖的世界末日的姜闵景象。 由于达达派摄影艺术作品不符合人们一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要求,1924年以后就逐渐受到有较明确、完整的艺术纲领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流派的冲击。但其影响仍可在以后出现的现代派摄影艺术中窥见。 达达派的著名摄影家有菲利普哈尔斯曼、摩根、拉茨罗摩荷利纳基和利斯特基等。


超现实主义摄影  认为将人类的下意识、灵感、梦幻形象化才是艺术的广阔天地。利用技法做出荒诞的、不可思议的效果情节。超现实主义摄影为达达派没落时期出现于摄影艺术领域中的一种流派,兴起于本世纪三十年代。这一流派有着较为严谨的艺术纲领和艺术理论。他们认为,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去表现现实世界是古典艺术家早已完成了的任务,而现代艺术家的使命是挖掘新的、未被探讨过的那部分人类的"心灵世界"。因而,人类的下意识活动,偶然的灵感、心理变态和梦幻便成了超现实主义摄影艺术家们刻意表现的对象。 摄影中的超现实主义者也象达达派摄影家一样,利用剪刀、浆糊、暗房技术作为自己主要的造型手段,在作品画面上将景象加以堆砌、拼凑、改组,把具体的细部表现和任意的夸张、变形、省略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现实和臆想、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所以其效果是奇特、荒诞而又神秘的。 该流派的创始人是英国摄影家丝顿和美国的布留奎尔(1880-1945)。真正完成者为英国舞台摄影家马可宾(1905-?),他在自己的创作中,把"超现实"的虚和现实中的实揉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既虚幻又实在的境界。例如,他在一九四六年创作的《马可宾的自画像》就是一幅很典型的超现实作品,它是运用四次曝光的手法拍摄出来的--一次正面,两次侧面和一次一只眼睛。 这一流派的著名摄影家有从事超现实主义集锦照片的画家帕尔汗;变形人体摄影家布兰特;肖像兼宣传摄影家卡逊以及布鲁门塔尔、洛林、哈尔斯曼、赖依等


  抽象主义摄影


  艺术的本质是感情宣泄,将点、线、面、影调、色彩等抽象符号以某种组合方式来表达感情。认为具象向抽象转化是一种艺术上升华。抽象摄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 该流派的摄影家否定造型艺术是以可审视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艺术家审美感受的这一基本特性,宣称要把摄影"从摄影里解放出来"。 初期,用无底放大法省略去"被摄体"的细部纹理和丰富影调,制作成仅表现其形状的"光图画"。后来发展到或运用光线,或剪辑集锦,或中途曝光,或拍摄时震动照相机使被摄体形象在底片中的结象模糊,或多次曝光使之重影,直到改变画面的表面结构,改变被摄物体的原有形态和空间结构,力图使用所谓形式、影调(色彩)和素材的"绝对抽象的语言",使被摄物体转变成某种不能辨认为何物的线条、斑点和形状的结合体。以表现该派艺术家奉为圭臬的所谓人类最真实、最有本质力量的潜意识世界。在作品中,被摄物体只不过是被艺术家借来随心所欲地产生表现自身想象和个性"旋律"的音符。 抽象摄影的发轫者为泰尔博(1800-1877)。开始时,作品画面仍保持一定程度的可辨认性。至一九一七年摄影家科班(1882-?)用木片和透明玻璃碎片拍摄的《波尔多画报》就已完全不可辨认了。一九二二年,匈牙利抽象画家莫荷利纳基(1895-?)在曼瑞(1890-?)等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并从理论上予以确立。随后,抽象画家康丁斯基、克勒等引进了显微摄影和X光摄影,从而大大扩大了抽象派摄影的表现范围,丰富了摄影艺术的语言,建立了自己的艺术体系,并风行于欧美等国。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除文中已提及的外,尚有史格特、芬宁格、安真兰特、佛莱泰、温隙斯特、格连巴晤、夏德和布留奎尔等。


 主观主义摄影


  认为摄影应该是人格化、人性化的艺术。画面中的影象是具象或是抽象,都不过是自我表现的形式而已,是摄影家的感觉、意识和情绪。 主观主义摄影是一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比抽象派摄影更为"抽象"的摄影艺术流派,所以又称作"战后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其创始人是德国摄影家奥特·斯坦内特。他认为,"摄影是本来具有发挥自己能力的宽阔领域,也具有高度的主观能动作用。但目前却成了一种机械的写实主义"。于是提出了摄影艺术主观化的艺术主张。极力主张摄影艺术的终极应该是提示摄影家自身的某些朦胧意念和表现不可言传的内心状态和下意识活动。"主观摄影就是人格化、个性化的摄影。"这便是该流派的艺术纲领。主观摄影的艺术家们极度强调自己的创造个性,蔑视一切已有艺术法则和审美标准。该派理论家公开表示,"主观摄影不仅仅是一种试验性的图象艺术,而是一种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创造性艺术。""我们可以任意使用技术手段去创造照片。" 其特点是:1 画面有"具象"和"抽象"两种,不论何种造型形式,自我意念的表现是其最终目的。画面中的一切只不过是摄影家表现自我的"载体"而已。2 充分利用镜头的透视特性,把被摄体从现实中"剥离"出来,"移"到画面上去,--即使用镜头的某些光学性能,把客观的物体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意念的"物化体",从而在画面中组合成创造出自己的"世界"。而这世界往往是荒诞、神秘的,或者是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的。 3 利用近摄手段清晰而又强烈地强化和突出表现物体的某一细部形态。 4 运用暗房技法,把被摄对象原有的丰富影调简化,将自然、平凡的关系转换成强烈的视觉关系。 5 利用曝光手段(如多次曝光、连续闪光),使被摄体从时间概念中分离出来,能动地把时间概念和空间位置加以调换。


  其著名的摄影家除奥特、斯坦内特以外,还有杰·施莫尔、肖·范欧坎、兰·佩恩、莫·弗克尔特、本章光郎和崛内初太郎等。


  堪的派摄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反对绘画主义摄影的一大摄影流派。


  这一流派的摄影家主张尊重摄影自身特性,强调真实、自然,主张拍摄时不摆布、不干涉对象,提倡抓取自然状态下被摄对象的瞬间情态。法国著名的"堪的"派摄影家亨利·卡笛尔·布列松说过:"对我来说,摄影就是在一瞬间里及时地把某一事件的意义和能够确切地表达这一事件的精确的组织形式纪录下来。"因而这一流派的艺术特色是客观、真实、自然、亲切、随便、不事雕琢、形象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


  "堪的"派中的摄影家,就其美学思想和创作倾向而言,情况是比较复杂的,虽然他们都崇尚人性世态的表现,且大部分都从事于新闻摄影工作,但有的为自然主义者,有的为写实主义者。


  该流派的催生作品是一八九三年摄影家阿尔弗雷德·斯迪格的《纽约第五街之冬》,而真正完成者则是德国的摄影家埃利克·沙乐门博士。他用小型相机在一次德法总理举行的夜间会议结束时拍摄的《罗马政治会议》,由于它的生动、真实、朴实、自然,而成为该流派名垂摄影史的经典作品。


  在摄影美学上,他们认为"以摄影的基本特点为基础的照片,是画家或蚀刻家所无法模仿的,它具有它自己的不可分割的我,具有自己特殊的表现力,甚至是用其他媒介不可能表现出来的特性"。其次,对客观事物的表现,他们重视和强调独创性,说:"(摄影家要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世界,不要通过别人的眼光来看世界,而这正是区分照片是平庸还是高明,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的标准。"


  该派著名的摄影家有美国的托马斯·道韦尔·麦阿沃依;英国的茜莉特·摩戴尔;法国的维克托·哈夫门;以及路易斯·达尔·沃尔夫、彼得·斯塔克彼尔·布鲁维奇等等。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23: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回复 1# 黑色旋风


还是转来的:



    安啦,上面的摘文只是胶片时代的英雄

现在还是说说数码好了

玩摄影的确越来越容易,吧嗒一下就是一张高清晰的片儿

科技带来的后果就是拍摄越容易表现越困难

一张得到好评的片子肯定是万里选一的

好像在一堆石头里挑一颗珍珠一个样

半年前开始接触画意派摄影的学说

不可否认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可数码时代给俺出了个难题

俺再没机会把胶片往地上踩弄出肌理感

也不大有机会专门挑日子去意大利拍夕阳边上的斜塔

大伙儿都知道现在的主流是啥

俺就不多说啦




PS

你真正尊重她的时候

就是她回报你的时候

最近的一系列商业片接拍

整的俺喘不过气来

还得抽空整点美人照

就说拍洋山港的时候

碰巧大雾

不想错有错着,整了一套仙境般的码头照

后期下,感觉不赖还能交差

画意十足的片子要么碰巧

要么后期

没别的办法

俺认为画意的真正灵魂不是质感

而是创意

创意的核心是感动

一种视觉的美在你眼前

你可能打一激灵

咋回事?

你被感染了,被感动了,被拽到画面里了

拍出这样的片子

感染所有人

调动大伙的情绪

尝试着表达某种主观意识

气氛和情绪溶解在画面里

照片成为表达情绪的载体

这就是俺想做的尝试

拍商业片越多越要这样做

把时间多花在构思上

别花在机器上

闲言碎语到这为止




目的:说观念。

宗旨:求同道。

前提:交朋友。

目标:能突破。



很多时候,拍照者不知道为何而拍,被摄者不知道为何而摄

--至少俺一开始是这样的

翻起原来的照片,又回头看了看以前的作品,心里甭提多郁闷了

写点心里话,希望大家别走俺的老路。


第一种情况:刚买了相机,心里激动,套上头子就兴冲冲,咣咣的一个劲掐快门,

恐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个机器,狠不能脑门上写仨字--摄影师。

--这个阶段是亮搔期,不求有作品,但求有骚头,呵呵

过了俩仨月,感觉不够骚了,去买,买更大的,买更猛的,买能镇住小丫头片子的,买能四座皆惊的。。。。。。

如此,折腾到没钱为止,所谓败家正是如此。

偶的建议是:买你需要的承受范围内的最好的器材,人像头就那么几只,犯不上全要。

等你把这只头琢磨透了,其他的头子也就理解了



以尼康85MM/F1.4为例,偶一开始就是它,其他的偶也知道,就是不碰,玩了仨月,才刚刚理解所谓人像头的奥义:

--人像头的光学素质和操作性能无疑是最适合初学者的!

第一,人像头的大光圈保证你在大部分光线情况下发挥自如

第二,长焦段让你不由自主的把构图放在第一位,并远离被摄者

第三,所谓人像头不过是统称,在合理的构图下,拍出一系列牛片是理所当然的

第四,用过人像头,再买镜头时,比的是光学质量,不会再比什么亮骚啥的

第五,省钱了--你把狗头抛出去损的钱要比牛头更新换代损的钱更不值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23: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回复 2# 黑色旋风


    英文摄影 Photography 一词是源于希腊语 φως phos(光线)和 γραφις graphis(绘画、绘图)或γραφη graphê,两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有人说过的一句精辟的语言: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

    摄影之所以诞生,就是为了记录的目的。它诞生之后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于它的记录功能。这是其他技术或艺术所无法比拟或取代的。因此,从广义上说,摄影就是记录。

摄影大至分为以下几大类。
记录摄影   艺术摄影    画意摄影   全息摄影
流派可以分为以下几大流派。
1.绘画主义摄影    2.印象派摄影   3.写实摄影   4.自然主义摄影   5.纯粹派摄影   6.新即物主义摄影 7.超现实主义摄影     8.抽象摄影    9.堪的派摄影    10.“达达派”摄影    11.主观主义摄影  

    绘画主义摄影是摄影史上最早的艺术流派之一。又称“画意摄影”。19世纪50年代产生于英国,20世纪初为鼎盛期。后受各种摄影美学思潮的冲击而逐步衰微。绘画主义摄影派认为美是摄影创作的最高理想,主张用摄影绘画,在立意、构图、光线、影调上追求绘画效果。它的意义在于将摄影从最初的机械模仿上造型艺术轨道。代表人物有英国的罗宾逊,著有《摄影的绘画效果》及作品《弥留》。瑞典雷兰德的《洗礼者约翰之首》。


    早期绘画派摄影名作,在摄影发展史上的一幅里程碑的作品。她的主题思想并不奇特,是传统绘画经常采用的--劝善惩恶。

??画面的左边人群表示勤劳、友善,右边则表示贪婪、享乐,中间的人则有悔恨的表示。银须老人似在给人家做忏悔。

??值得注意的是,象这样宏大的场面,众多的人物,表情动态多样复杂而又带有戏剧性的画面,在当时是怎样摄制成的呢?

??原来,这幅作品是用了30多张照片剪贴拼接而成的,所以又称为集锦照片。她是摄影家根据既定主题和艺术构思,分别雇请模特儿扮演,人物的表情、姿态都按摄影家勾勒的草图安排妥当,然后拍摄下来,重新拼接。

??19世纪50年代,摄影术发明不久,摄影艺术初露头角,人们对建立在摄影技术基础上的摄影艺术所独具的审美功能,它自身所具有的表现现实的特殊的艺术语言还认识不够,因而许多画家出身的摄影家为了提高摄影艺术在艺术上的地位,采取了防画的画意风格。

??1857年,这幅16x31英寸的大型照片参加了在曼切斯特举行的“重要造型艺术作品展览会”,展出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赞赏,摄影艺术作品同当时最优秀的绘画、雕塑作品同室展出,平起平坐,这在摄影史上还是第一次。展出时,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对这幅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并特地定购下来,给阿巴特公爵挂在书房,这一件事一时传为美谈。

    俄国出版的《摄影爱好者》杂志发了一篇讣告,文中写道:\"他(卡列林)以自己的无数摄影作品向全世界证明了,艺术和摄影有着密切的直接的联系。\"

??卡列林是俄罗斯摄影艺术的开拓者、先驱者。他出身于农民家庭,自幼表现出绘画的优异才能,受人资助,得以考入彼得堡美术学院深造,毕业以后,以自由艺术家的身份,既从事绘画又从事摄影,最终以这门年轻的艺术作为自己终身孜孜不倦为之奋斗的职业。

??卡列林在艺术上抱负很大,然而当时的摄影技术和摄影器材都处于幼稚阶段,感光片的感光速度很慢,镜头的研磨也粗糙,成像质量和景深范围都不理想,摄影家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摄影创作。因此,卡列林不得不从技术和艺术两方面探索。

??在技术上,为了克服由于景深短影响空间深度感的表现,他研究光学和光线的规律,利用镜头、镜片组合的改善和加用附加镜,以增强景深,便于拍摄具有一定纵深感的风情和风景照片;在艺术上,卡列林深受俄国巡回展览画派和民主主义的科学家、作家的影响,坚持走出摄影室,到户外、到农村、到城镇,到底层劳动人民中去,表现他们的生活、劳动,他们的艰辛和忧伤,他们的智慧和创造。




??这幅《求乞》是卡列林同类题材中的一幅,是他进行摄影技术和摄影艺术探索的宝贵结晶之一。卡列林成功地利用了自然光来塑造形象。按当时的摄影技术水平,在这样高照度、高反差的明亮阳光下拍照,不容易处理好白墙和黝黑的皮肤之间的明暗关系。卡列林以他精湛的技术和周密的构思,把这两者的关系处理得十分恰切和谐。

??乞丐老人黝黑的面孔,看得出是饱经风霜雨雪之苦,以及炙人的骄阳曝晒和艰辛生活的磨难;他长长的从不修整的头发,银白的胡须,在强烈阳光照射与自墙映衬下,更显得突出。这既是当时摄影技术水平所要求的,也是所表现的生活本身所要求的。作为施舍者的那位少女,虽然打着小伞、戴着流行的法国女式小帽,但左手臂上挎着的行装,臃肿的粗布衣裙都表明她的身份不是显贵,而是小资产阶层的劳动者,这使求乞者与施舍者的关系带着使人感奋、温暖的气息,有浓厚的民主主义思想光辉。少女转身伸臂投币,老人不无迟钝和忧伤的面容与一手拄杖一手伸出将接末接的动态瞬间,富有动感和生活气息。

??在上个世纪末,俄国摄影家的现实主义作品能达到如此深刻性和生动性,使人深为感佩。





    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是绘画主义摄影派繁花似锦的时代,当时在法国的青年摄影家史泰钦,怀着对大雕塑家罗丹和他的作品无比崇敬的心情,拍摄制作了这一幅摄影集锦作品,这是由罗丹的侧影人像和雕塑《雨果》两张底片合成的,后来又加上了罗丹的杰出雕塑《思想者》,这三者浑然一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姿态上俯仰正侧,色调上强烈的对比配置,特别是神态上作品与人物相互呼应,相互映衬,使真正的艺术家升华为和雕塑\"思考者\"一样的\"思想老人\",仿佛是三个形象在共同思考着……

    这种版画效果的画面,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一般说来,一幅照片,要拍得摄者本人满意,这对于一个严肃的摄影家来说,也是不容易达到的,而要拍得被摄者拍手叫好,特别是如果被摄者是个大艺术家,要叫他满意,那就更困难了。

??人们知道,罗丹不仅是著名雕塑家还是有造诣的艺术理论家,而他对摄影一向有一种贬抑情绪,是不大瞧得起的,所谓 \"艺术真实\"\"摄影虚假\"就是他的名言,可是,在这幅作品面前,他服气了,甚至不由得欣赏起来。这说明,真正的艺术品是不会受到埋没、得不到承认的。

??这幅作品标志着史泰钦在绘画主义摄影派时代的成就,也为绘画派摄影立下一块不灭的碑石。




早期的绘画派摄影大师们为我们开创了创意摄影、印象派摄影、合成剪辑等等富有个性和主观主义的摄影门派,并为此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面对现在众多先进技术支持的摄影领域,我们所能进行的摄影创作选择相比前辈们可谓天地之别,还有什么可以阻止自己在自己喜爱的领域里随身所欲呢?屏弃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创新,才是新时代摄影创作的一条正路。



中世纪古堡废墟     达盖尔    法
这是达盖尔为纪念印象派绘画大师透纳而拍摄的作品,其表现风格与透纳的绘画作品如出一辄.对光影的表现明显是绘画式的,而非来自摄影本身.那个时代的摄影也许还没有意识到它有着比绘画更为擅长的对光的表现力.




海    古斯塔夫.格雷     1855   法
这又是一张透纳式的著名作品.格雷原来也是一位画家,后来成为19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大师
当时的感光材料明暗宽容度远不如今天的产品.天空与海是分两次拍摄后用两张底片合成的,这样才使得两者都有很好的层次体现.
不要以为只是在PHOTOSHOP时代才开创了这种移花接木的摄影特技.100多年以前的摄影家们早就发明了这种办法并普遍使用了.




两种人生  1857 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
这是一张用30多张底片合成的作品.可以算是那个年代里摄影多底合成技术的代表作了.可以想象,当年代里这张作品一出,必定比今天要招来更多的欢呼:\"啊,这才是艺术!\".于是,它被反复复制用于商业销售,直到最后被维多利亚女王以数千英磅收购.




渐渐消逝   1858   亨利.佩奇.鲁宾逊
这也可以算是一张绘画派摄影的典范之作了.内容与情节肯定是设计与摆布的,决非纪实.很浓烈的宗教气氛充斥着整个画面.那个时代的摄影家们无论从表现形式到内容,都只能屈服和服从于绘画,也许他们干脆就认为,凡是以平面形式表现的东西只有象绘画那样,才叫艺术.




水中的一群小老鼠      1886 弗兰克.M.萨克里夫   英
虽然这张作品的画面形式表现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摄影的某些影像特征,然而,创作的审美趣味依然没有脱离绘画的意境.那个时代的摄影家们真的不容易,作品内容的豪华性绝对不亚于今天的所谓大片.巴洛克式的尽善尽美使得他们的创作要象绘画一样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一幅作品.他们决不能容忍哪怕一点点的不协调,不工整.
发表于 2010-4-26 19: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学习。。存在即是合理。每种风格都有人喜欢。拍自己想拍的才是玩摄影。
发表于 2010-4-27 20: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说的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说明: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自主发表并上传,所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及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客服电话:0728-3319567

小黑屋|Archiver|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