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99楼(天源) 的帖子
很多书,不只是看一遍,会反复翻阅。回 100楼(每一天) 的帖子
没有刻意查资料,习惯在阅读之外关注与作者有关的信息。回 101楼(happy) 的帖子
。若有好书,推荐下。 问好楼主,让人愉悦的文字,准备推荐给孩子来读回 102楼(老街) 的帖子
若有阅读心得,分享下~~~~ 《读库》。记得是06年开始发行的,以做书的形式做杂志,一年六本。刚出来那阵,老六也就是《读库》的创立人张立宪,开着他的破车卖这份由一个人做的杂志。手机里还存有当年买书的联系电话。事实上,手上没有一本《读库》,最初没下手订阅,考虑到搬迁之累,以及因搬迁带来的损失。心想,就放在那。到现在居住所地,购书的的运费贵的肉痛。一般都是先由二妹代收,得了机会再央人带过来。
有些文字是不会因时间的变迁而过时,譬如《读库》。
手里没有《读库》,不等于没有读过它。看看那些为《读库》写文的人,按图搜集的寻下去,原来还真是另有天地。
与之相关的边缘产品也做的非常不错,一看就欢喜。
回 106楼(无悔的爱) 的帖子
,我已经迫不及待的为不到七岁的侄女购了不少书,现在的孩子读图的多,读字的少了。 《哪一种爱不是千疮百孔》。喜爱张爱玲的人写张爱玲。很多年前有过张的合集,不知流落到谁人手里去了。
她在睡梦里去世,遗体几日后才被发现。
生命里的苍凉,哪里是语言能表述的。 她的书读不下克、、、试了很多回了
回 111楼(寒池) 的帖子
,不用试了,有的书在某个年龄能读完,到了一定的年龄怎么也读不下去。也有的拿到手上,即便过了许久还是无法读完。 小学阶段的暑假,读完大半的村上春树和渡边淳一。
暑假因家里没老人照顾,父母一般会把我们姐妹放在外婆家或者姨妈家。舅舅两口子和外婆同住,两人都是老师,有个很大的书橱,任我爬上爬下的找书。于我真是“老鼠掉米缸里了”。
姨父是高中的化学老师,表哥表姐要年长几岁,书自然是不会少。在阳台上挂一小灯泡读通宵也没人干涉。
八十年代,父亲每年都会订阅读物。定完,他就不过问了,虽然都是跟学习相关的,阅读的自由应该就是从那时种下。
有个远房亲戚,两家只相隔一条马路。按辈分好象是叫爷爷。上小三时,他给我一本厚厚的《上下无千年》还是上册。两天后,还过去,要读下册。老人很是吃惊,要检验我是否真的读完。记得在厨房里,老人一边择菜一边提问书中的故事和人物。我站在桌边低着头,象个犯错的孩子,小声的回答他。提醒说,书再好看不要看的太快。 《看书琐记二事》。图文并茂。不是谁的随笔都写的好,读来悦目。
很适合消闲。文字随性,有些历史小考据能在平实的趣味中长见识。 好久,没有来坐坐了。
喜爱阅读,确实是一个好习惯。
早些时候倒是灰常爱看书
也许是太心急,又或者是太着迷
眼睛都看坏了
如果可以,很想培养孩子喜欢阅读的好习惯 《一坛猪油》。迟子建。一如既往的喜欢她的文字。行云流水,一气读完,意犹未尽。 谢楼主,看这些灵动的文字是种享受,请多在此分享。 《莎士比亚悲剧全集》。世界名著在学生时代都应该读读。 “这两本我喜欢送我我好么?”
“不好意思,书不外借,也不送。”
“这本卖给我好么?”
“不买”
“我加价。”
“你可以抄下出版社名上网去找。”
时不时的会遇到上述情况。早些年,人家开口借,心里其实是不想借的,不好意思开口拒绝。结果都是有去无回。
也许是年岁渐长,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直接说不。
书跟男人不外借
回 115楼(爪儿) 的帖子
视力还不错,感谢妈妈当年的坚持。曾经假性近视,吵着要配眼镜。妈妈说,你要什么都能满足,配眼镜是不允许的。要我自己调节休息,做做眼操,多看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