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mini 发表于 2007-4-19 10:26:00

三月三 上巳日 踏春去

<p>新荷叶 <br/>(上巳日,子似谓古今无此词,索赋) <br/>曲水流觞,赏心乐事良辰。兰蕙光风,转头天气还新。明眸皓齿,看江头、有女如云。折花归去,绮罗陌上芳尘。 <br/><br/>能几多春。试听啼鸟殷勤。览物兴怀,向来哀乐纷纷。且题醉墨,似兰亭、列序时人。后之览者,又将有感斯文。 </p><br/>

蓑笠翁 发表于 2007-4-19 11:29:00

<table width=\"72%\" bgcolor=\"#ffffff\" border=\"0\"><tbody><tr><td align=\"left\" width=\"97%\"><table class=\"wr\"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tbody><tr><td class=\"gray14\">**上巳杂俗**<br/><br/>1.后世上巳日,民间还尚戴荠菜花、挑荠菜。南京有民谣道:“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戴无钱用,女人一戴粮满仓。”这天,南京人都习惯用荠菜花来煮鸡蛋,祈福去病去灾。据《钱塘县志》载:“上巳,出游西湖,士女皆带荠花。”苏州民间还有插荠菜花于灶上,《清嘉录》曰:“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br/><br/><br/>2.还有听蛙鸣等习俗。清顾禄《清嘉录三月 田鸡报》:“三日,农民听蛙声于午前后,以卜丰稔,谓之田鸡报。谚曰:“田鸡叫拉午时前,大年在高田;田鸡叫拉午时后,低田弗要愁。”<br/><br/>3.又有吃“亮眼糕”之俗,“或以隔年糕油煎食之,云能明目,谓之亮眼糕。”<br/><br/>4.在四川温江地区的武阳一带,有“抢童子”的习俗。城隍庙台子坝在做过法事后,将祭过神的木雕童子从台上丢下来,围观的青壮年顿时如海水般翻腾,激烈争抢。抢着后,晚间备齐鼓吹之具,由一男童抱着木雕童子,骑马送与事先约定的有钱而无子的人家,主人办酒席以作酬答。<cc></cc>
                                                                </td></tr></tbody></table></td></tr><tr><td height=\"17\"></td></tr></tbody></table><p>三.“华夏之根,扶桑之木”——传统文化失落的喟叹<br/><br/>三月三日是日本的女儿节,五大节日之一,又名“雏祭”或“桃花节”。这一天举目尽是身着和服的妇女。象一朵朵桃花开在街头,仿佛在提醒匆忙的行人春天已经来临。神社里这一天通常都有祓禊除厄的活动,有女儿的家庭,也会在一个特备的各层台架上摆起“偶人坛”,并制作一些特殊的节日食品,来为自家的千金祝贺节日。<br/><br/>很明显,日本女儿节源自中国,古代的日本人不仅在这一天和中国人一样禊祓除邪,而且仿效晋人一样设“曲水之宴”。前面提到的《续齐谐记》对日本有直接的影响,束皙的周公洛邑说,多在日本古籍中提及。《续本朝文粹》载大江匡房《羽觞随波赋》,称:“昔周公之卜城也,瞻彼东洛,建我西周。开翠罇于岸上,滥羽觞于波头……原夫豫游择地,欢宴传风。其说闻于束氏,其义起自周公”。日本以三月三为女儿节,大概正是因为挚虞所主张的“徐肇传说”与女儿有关吧?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演进,最后形成了今天的模样。<br/><br/>那么回顾自己,我们的上巳又怎样悄然消失了呢?分析一下,大概有以下一些缘由:<br/><br/>1. 节日合并<br/><br/>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非常接近,习俗又有相通,在历史的整合中,寒食与上巳逐渐萎缩,部分习俗残余,被和并到了清明。例如,清明的踏青的习惯,正是上巳三大节俗之一。清明的“插柳、戴柳圈”的习俗,也源自上巳,出现于唐代,据唐代的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唐中宗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带之可免虿毒。”《唐书·李适传》也有“细柳圈辟病”的记载。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清明》中说:“至清明戴柳青,乃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水之隅,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br/><br/>2. 与宗教心理的淡化有关<br/><br/>三大节俗之二便是祓禊。沐浴对于上古之人是一种特定的宗教仪式,对后世人则是生活习惯,宗教情结也逐渐淡去。于固定时间、场合的沐浴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祓禊之俗在唐代已开始式微。<br/><br/>3. 与国运衰落、中原民族遭异族侵扰有关<br/><br/>三大节俗之三便是流觞。流觞多是文人墨客、金玉人家的风雅行为,而唐后国运衰减,繁华散尽,人们宴游欢乐心思自然颓减。不过,上巳节俗于宋代亦然多见于史籍,为闲适的贵族女子所好。到了元代,几乎很少看见有关的记载了,因为流觞活动对文学基础有一定要求,而元代游牧性生发出的文化统治方式,可以说是华夏文化的劫难,同时也和这个节日的最后消失有着直接的关系。<br/><br/>4. 与历史风尚的流变有关<br/><br/>明代恢复了华夏正朔以及一系列仪礼制度,然这个节日却没能新兴。明朝是个相对现实和理性的朝代,浪漫情愫的减少也反映在文学中:诗辞歌赋地位的下降和话本小说比重的上升;更重要的是,女子们身上的束缚也越来越多。深院重楼锁断目光,“三月三,芳草碧连天……”只留下这女红时漫不经心的小曲儿。<br/><br/>从这一现象或许可以看出文化的流变特征。中国作为华夏文化的本土,有着文化进化的自觉意识;另一方面,千秋的华夏并非总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异域四方的濡染或侵扰,使得文化的变异难以预料,不比岛国文化流传中的保守性。然而,无论如何,面对优美文化消失这样一个事实,心中块垒郁结,难以肃清,只有长喟一声。<cc></cc>
        </p><p><table class=\"wr\"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tbody><tr><td class=\"gray14\"><cc></cc>四.上巳节诗文赏析<br/><br/>上巳日的渊源和节俗天然就带有一种浪漫特质,使得它在流传中被历代文人的诗词歌赋熏染包绕,成为一个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有特殊地位的节日。从先秦流传开始,从未少过兰草芬芳,尤其到了盛世大唐,自由绮丽的文学使这一古老的节日焕发出更加富丽多彩的面貌。庞大的传统文学宝库中,有大量描写上巳节日的诗文歌赋,遍及宫廷和民间……<br/><br/>那么就来欣赏这幅纷繁壮阔的上巳诗文图卷吧——<br/><br/>〖诗经 郑风 溱洧〗<br/><br/>这大概是早期最有名的上巳诗,《溱洧》屡为后世争议,同时又屡为后世取材。“方涣涣兮”“浏其清矣”两句尤为生动——冰河解冻、春水荡漾的生机画面跳脱而出。上巳日那清新的春风扑面而来,少男少女些许羞涩而又淳朴勇敢的爱情,如同岸边的野芍药,曾经生动而认真地开放在那片已经消失的清朗天地……<br/><br/>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br/><br/>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br/><br/><br/>〖祓禊曲三首〗 乐府诗集<br/><br/>《西京杂记》曰“汉宫三月上巳张乐於流水”,以后因循,至唐传以为曲。<br/><br/>昨见春条绿,那知秋叶黄。蝉声犹未断,寒雁已成行。<br/><br/>金谷园中柳,春来已舞腰。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br/><br/>何处堪愁思,花间长乐宫。君王不重客,泣泪向春风。<br/><br/><br/>〖兰亭序〗 王羲之<br/><br/>后人常谓右军书法雄秀而叹为观止,而其文亦行云流水;暮春嘉日,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br/><br/>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br/><br/><br/>〖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 『唐』陈子昂 《全唐诗》 第84卷56首<br/><br/>暮春嘉月,上巳芳辰。群公禊饮,于洛之滨。<br/><br/>奕奕车骑,粲粲都人。连帷竞野,袨服缛津。<br/><br/>青郊树密,翠渚萍新。今我不乐,含意 申。<br/><br/><br/>〖丽人行〗 『唐』杜甫<br/><br/>杜子美那厚重犀利的讽刺风格,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繁花渐欲迷人眼的上巳、长安和大唐……<br/><br/>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br/><br/>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br/><br/>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br/><br/>……<br/><br/><br/>〖乱后曲江中〗 『唐』羊士谔<br/><br/>安史之乱、甘露之变……直到最后天下再次的分崩离析。曲江、上巳曾经的繁华随着大唐颠峰、中华辉煌的衰落而清冷——<br/><br/>忆昔曾游曲水滨,春来长有探春人。<br/><br/>游春人静空地灰,直至春深不似春。<br/><br/><br/>〖新荷叶〗 『宋』辛弃疾<br/><br/>(上巳日,子似谓古今无此词,索赋)<br/><br/>论文思的细腻,谁抵得过宋人?初看以为要写春情,笔一转,又说到了别处。结尾竟拿了后辈文人揶揄。宋代的上巳已没有了唐的繁丽,但对于是日春思的刻画,却是独到见解。<br/><br/>曲水流觞,赏心乐事良辰。兰蕙光风,转头天气还新。明眸皓齿,看江头、有女如云。折花归去,绮罗陌上芳尘。<br/><br/>能几多春。试听啼鸟殷勤。览物兴怀,向来哀乐纷纷。且题醉墨,似兰亭、列序时人。后之览者,又将有感斯文。<br/><br/><br/>〖墙头马上 第一折〗 『元』白朴<br/><br/>元代,上巳风情出现最多的地方是古代的戏剧里……<br/><br/>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节令。洛阳王孙士女,倾城玩赏……<cc></cc>
                                        </td></tr></tbody></table></p><p>五.上巳复兴方案设计<br/><br/>看似已经作古的文化事物,往往会喷薄出惊人的生命力。华夏衣冠、冠礼、笄礼、上巳节……不正是历经了漫长黑暗后枯树上萌出的新芽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展望一下复兴后的上巳节吧。纵观古来的上巳节俗风尚,我们总结了一些与上巳紧密关联的关键词,围绕这些关键词,在古俗的基础上展开一系列新时代的节俗设计。<br/><br/>上巳节关键词:水,香草,春天,生命,流觞,诗,酒,女儿……<br/><br/><br/>1.水,香草,春天,生命——重温祓禊,亲近自然<br/><br/>上巳与水有着不解渊源。古俗祓禊,体现着人们对生命与自然的亲近和向往。而维系着人与自然间的通灵之物则是水。水是上巳节最重要的媒介。套用今人一句俗语:水是生命之源;而古人领悟得更有深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天地之灵秀;水边生出芳草萋萋,中国传统文化偏爱香草芳荪,远胜过妍丽花卉。在古人看来,高洁的香草植物有驱邪能力。暮春三月,香蕙遍地,香蒲、白蒿,还有《溱洧》里提到的蕳草,都是于人身体很有裨益的植物。华夏祖先重天人和谐的习惯似乎就是本能,先人们大概不会想到,若干年后他们的后代竟然要为环保事业奔波呼吁、狼狈不堪。<br/><br/>祓禊古俗是兰汤沐浴,可惜如今的洁净水源和人群比例远远失调,那么祓禊仪式该如何对待呢?于山溪沐浴当然是首选,对于大多数而言,可以取其意而简化古俗。<br/><br/>(1)“复兴版”祓禊<br/><br/>山溪清冽,落英满溪……祓禊有别于普通沐浴和游泳,作为一项吉祥的仪式,裸浴的话可就煞风景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为祓禊仪式特别准备“浴衣”,姑且名之“禊服”吧。对女子来说,诃子等古典型外穿式内衣是不错选择。热播古装剧《汉武大帝》中有许多温泉浴的场景,公主王妃们的“浴服”就很值得借鉴。<br/><br/>关于汉服内衣:<a href=\"http://post.baidu.com/f?kz=16600441\" target=\"_blank\"><font color=\"#261cdc\">http://post.baidu.com/f?kz=16600441</font></a><br/><br/><br/>友情提示:远离深水,注意安全,谨防感冒。<br/><br/>(2)“简化版”祓禊<br/><br/>到山谷溪流的郊外游春。将事先采摘好的兰草香芷洒入水中,濯洗脸及手。手持香蕙,在河里蘸水,互相洒在头上、身上,同时心中许愿以消灾祈福<br/><br/>(3)“室内版”祓禊<br/><br/>如果那天无法出游,也可以和朋友们一起在举行一个室内“祓禊”仪式。首先在花店买一两枝香草,准备一些药草熏香,一只盛有清水的木盆或陶(瓷)罐 ,蘸水互洒。<br/><br/>友情提示:祓禊仪式毕竟源自宗教仪式,希望不要走上泼水节一样的狂欢路线;祓禊仪式中,建议着汉服礼服,否则,仪式的庄重、优雅将无从谈起。<br/><br/>☆关于祓禊中的佩兰赠芳之俗:<br/><br/>祓禊礼仪之中,男女持佩兰草,男子彬彬有礼地向女子赠花,是上巳最优美的景致之一。先民喜爱的兰草清新幽雅、象征品格与爱情的花草都是佩赠的佳选。当然,也可不拘形式,采撷山野清新花草相互赠送。<br/><br/>小建议:男子当有君子之风、绅士风度,不妨在祓禊沐浴之后,整肃衣冠,主动向同行的女友、姐妹等行礼(传统的揖礼)并赠遗芳草。<br/><br/>☆祓禊后的其它活动<br/><br/>祓禊之后,可踏青赏玩,女孩子们也可踏歌而舞,也可于山林之间抚弄丝竹,举行上巳雅集。关于汉民族民间歌舞,如踏歌等,我们正在制定复兴的歌舞方案,敬请关注:</p><p>.水,流觞,诗,酒——让宴游更有文化气息<br/><br/>“曲水流觞”是上巳著名的节俗,虽说后世逐渐移进室内,但凭心而论,没有水的“流觞”,韵味陡低,不过,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的节俗选择,也是有意义的。这样,“曲水流觞”可以分为3种形式,一种是有山林自然之水的流觞,比如“兰亭雅集”式;第二种是凿石成曲水的流觞,比如各种流杯亭;第三种就是宴桌上的诗酒流觞了。这种酒令雅致又不失欢庆。<br/><br/>民间一些文化协会、教育机构、社团组织,不妨可以考虑在三月三这一天组织流觞雅集活动:<br/><br/>找一条蜿蜒曲折、不宽阔的溪水,大家身着汉服盛装(汉服盛装:释义见汉服体系大纲第五部分,场合分类),在两岸席地而坐,选出一人担任“司仪”,负责斟酒捞杯。先在一只轻质、特制的觞里倒上半杯酒,用捞兜轻轻放入溪水中,让其顺流而下。根据规则,觞在谁的面前滞留徘徊,就由司仪将觞捞起,送到谁的手中,此人将此酒一饮而尽,然后赋诗一首,或者表演其他的绝技;若才思不敏,不能立即赋诗或表演的话,那他就要被罚酒三大杯,或者罚他换当司仪,进行下一轮流觞……<br/><br/>近年来,有倡议者提出复兴“兰亭雅集”活动。2005年9月,浙江省将兰亭雅集作为“文化空间”申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不说是一件很好的举措。如果我们的节日按照这个模式进行,还有人会喟叹,中国的节日文化就剩下吃了吗?<br/><br/>小建议:可以拓展旅游项目开发思路<br/><br/>3.水,香草,女儿——让中国拥有真正的女儿节<br/><br/>很长一段时间内极端的宣传,以及当今快餐文化的泛滥,当今我们中国的女性不是趋近大而话之的中性,就是偏向西方一览无余的审美。而经典的中国女性神韵之妙则多被忽视。传统的女子之美,姑且不用各种生动的形容词,仅仅以两物来比拟即可——水、香草,盖取水之温婉柔韧与香草之芬芳清雅。上巳自古便有着浓郁的女性气息,虽没能像日本那样明确定制为“女儿节”,但于它新生之时,加强其中的女孩深意未尝不可?这天,特地根据古俗设计了许多女子的活动:<br/><br/>1 穿汉服<br/><br/>一千多年前的这天,长安城里的妙龄女孩多会穿着华丽的衣裳临水嬉游。垂柳依依,春水漾漾, 燕舞莺啼,芳草萋萋……今天,女孩们也应该穿起传统的民族服装,临水照花,佩兰祓禊,濡染水的灵气。<br/><br/>说到适合上巳节-女儿节的服饰,我们认为:非我们的民族服饰——汉服莫属。不管是从文化渊源、季节气温、气质美感等方面考虑,端庄典雅的汉服是唯一适合传统女儿节的民族服装。古老浪漫、源远流长的美丽传统,只有同样积淀深厚的汉服可以承载;裙袂招展、帔帛飘飘的动感气韵,也只有汉服可以展现。盛装女孩们与春水绵柳相映成趣,我们就会依稀看到一千多年前那《丽人行》的动人场景。<br/><br/>不得不说,现在被当作中国女性传统服装的旗袍是不“称职”的。首先,且不论它浅显的文化历史内涵是否堪载一个五千年的文明,它的构型本身是畸形的——不否认它有它的独特之美,但这种美却单薄、平面、静止。它最初的定位是特定人群对特色时装的需要,因此对身材、季节有着严格的限制;它诞生于舞台沙龙,因此很难有立体的生动——我们可以在电影里、在画中欣赏,却不易在举手投足中捕捉出飘逸的动感之美。<br/><br/>2 行笄礼<br/><br/>笄礼是汉族女子传统的成人礼,将赋予少女成长的美丽与责任。笄礼已经在民间开始实践,对于今后越来越多的有笄礼打算的女孩来说,上巳女儿节无疑是个好选择。 </p><p> 笄礼的复兴方案及实践报道,请阅读:<br/><br/>操作方案:<a href=\"http://www.tianhan.com.cn/bbs/dispbbs.asp?boardID=73&amp;ID=6693&amp;page=1\" target=\"_blank\"><font color=\"#261cdc\">http://www.tianhan.com.cn/bbs/dispbbs.asp?boardID=73&amp;ID=6693&amp;page=1</font></a><br/>实践报道:<br/><a href=\"http://www.tianhan.com.cn/bbs/dispbbs.asp?boardID=73&amp;ID=9735&amp;page=1\" target=\"_blank\"><font color=\"#261cdc\">http://www.tianhan.com.cn/bbs/dispbbs.asp?boardID=73&amp;ID=9735&amp;page=1</font></a><cc></cc>
        </p><p></p><p><img src=\"http://www.tianhan.com.cn/bbs/UploadFile/2006-1/2006146944581.jpg\" border=\"0\" alt=\"\"/><table width=\"72%\" bgcolor=\"#ffffff\" border=\"0\"><tbody><tr><td></td><td align=\"left\" width=\"97%\"><table class=\"wr\"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tbody><tr><td class=\"gray14\"><cc></cc>3 女儿会<br/><br/>很多优雅的女儿活动都不妨在这天举行:插花、茶道、诗社、风筝、舞会等等——让我们一起相约美丽!<br/><br/>上巳节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br/></p>

蓑笠翁 发表于 2007-4-19 11:29:00

<table width=\"72%\" bgcolor=\"#ffffff\" border=\"0\"><tbody><tr><td align=\"left\" width=\"97%\"><table class=\"wr\"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tbody><tr><td class=\"gray14\">**上巳杂俗**<br/><br/>1.后世上巳日,民间还尚戴荠菜花、挑荠菜。南京有民谣道:“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戴无钱用,女人一戴粮满仓。”这天,南京人都习惯用荠菜花来煮鸡蛋,祈福去病去灾。据《钱塘县志》载:“上巳,出游西湖,士女皆带荠花。”苏州民间还有插荠菜花于灶上,《清嘉录》曰:“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br/><br/><br/>2.还有听蛙鸣等习俗。清顾禄《清嘉录三月 田鸡报》:“三日,农民听蛙声于午前后,以卜丰稔,谓之田鸡报。谚曰:“田鸡叫拉午时前,大年在高田;田鸡叫拉午时后,低田弗要愁。”<br/><br/>3.又有吃“亮眼糕”之俗,“或以隔年糕油煎食之,云能明目,谓之亮眼糕。”<br/><br/>4.在四川温江地区的武阳一带,有“抢童子”的习俗。城隍庙台子坝在做过法事后,将祭过神的木雕童子从台上丢下来,围观的青壮年顿时如海水般翻腾,激烈争抢。抢着后,晚间备齐鼓吹之具,由一男童抱着木雕童子,骑马送与事先约定的有钱而无子的人家,主人办酒席以作酬答。<cc></cc>
                                                                </td></tr></tbody></table></td></tr><tr><td height=\"17\"></td></tr></tbody></table><p>三.“华夏之根,扶桑之木”——传统文化失落的喟叹<br/><br/>三月三日是日本的女儿节,五大节日之一,又名“雏祭”或“桃花节”。这一天举目尽是身着和服的妇女。象一朵朵桃花开在街头,仿佛在提醒匆忙的行人春天已经来临。神社里这一天通常都有祓禊除厄的活动,有女儿的家庭,也会在一个特备的各层台架上摆起“偶人坛”,并制作一些特殊的节日食品,来为自家的千金祝贺节日。<br/><br/>很明显,日本女儿节源自中国,古代的日本人不仅在这一天和中国人一样禊祓除邪,而且仿效晋人一样设“曲水之宴”。前面提到的《续齐谐记》对日本有直接的影响,束皙的周公洛邑说,多在日本古籍中提及。《续本朝文粹》载大江匡房《羽觞随波赋》,称:“昔周公之卜城也,瞻彼东洛,建我西周。开翠罇于岸上,滥羽觞于波头……原夫豫游择地,欢宴传风。其说闻于束氏,其义起自周公”。日本以三月三为女儿节,大概正是因为挚虞所主张的“徐肇传说”与女儿有关吧?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演进,最后形成了今天的模样。<br/><br/>那么回顾自己,我们的上巳又怎样悄然消失了呢?分析一下,大概有以下一些缘由:<br/><br/>1. 节日合并<br/><br/>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非常接近,习俗又有相通,在历史的整合中,寒食与上巳逐渐萎缩,部分习俗残余,被和并到了清明。例如,清明的踏青的习惯,正是上巳三大节俗之一。清明的“插柳、戴柳圈”的习俗,也源自上巳,出现于唐代,据唐代的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唐中宗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带之可免虿毒。”《唐书·李适传》也有“细柳圈辟病”的记载。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清明》中说:“至清明戴柳青,乃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水之隅,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br/><br/>2. 与宗教心理的淡化有关<br/><br/>三大节俗之二便是祓禊。沐浴对于上古之人是一种特定的宗教仪式,对后世人则是生活习惯,宗教情结也逐渐淡去。于固定时间、场合的沐浴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祓禊之俗在唐代已开始式微。<br/><br/>3. 与国运衰落、中原民族遭异族侵扰有关<br/><br/>三大节俗之三便是流觞。流觞多是文人墨客、金玉人家的风雅行为,而唐后国运衰减,繁华散尽,人们宴游欢乐心思自然颓减。不过,上巳节俗于宋代亦然多见于史籍,为闲适的贵族女子所好。到了元代,几乎很少看见有关的记载了,因为流觞活动对文学基础有一定要求,而元代游牧性生发出的文化统治方式,可以说是华夏文化的劫难,同时也和这个节日的最后消失有着直接的关系。<br/><br/>4. 与历史风尚的流变有关<br/><br/>明代恢复了华夏正朔以及一系列仪礼制度,然这个节日却没能新兴。明朝是个相对现实和理性的朝代,浪漫情愫的减少也反映在文学中:诗辞歌赋地位的下降和话本小说比重的上升;更重要的是,女子们身上的束缚也越来越多。深院重楼锁断目光,“三月三,芳草碧连天……”只留下这女红时漫不经心的小曲儿。<br/><br/>从这一现象或许可以看出文化的流变特征。中国作为华夏文化的本土,有着文化进化的自觉意识;另一方面,千秋的华夏并非总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异域四方的濡染或侵扰,使得文化的变异难以预料,不比岛国文化流传中的保守性。然而,无论如何,面对优美文化消失这样一个事实,心中块垒郁结,难以肃清,只有长喟一声。<cc></cc>
        </p><p><table class=\"wr\"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tbody><tr><td class=\"gray14\"><cc></cc>四.上巳节诗文赏析<br/><br/>上巳日的渊源和节俗天然就带有一种浪漫特质,使得它在流传中被历代文人的诗词歌赋熏染包绕,成为一个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有特殊地位的节日。从先秦流传开始,从未少过兰草芬芳,尤其到了盛世大唐,自由绮丽的文学使这一古老的节日焕发出更加富丽多彩的面貌。庞大的传统文学宝库中,有大量描写上巳节日的诗文歌赋,遍及宫廷和民间……<br/><br/>那么就来欣赏这幅纷繁壮阔的上巳诗文图卷吧——<br/><br/>〖诗经 郑风 溱洧〗<br/><br/>这大概是早期最有名的上巳诗,《溱洧》屡为后世争议,同时又屡为后世取材。“方涣涣兮”“浏其清矣”两句尤为生动——冰河解冻、春水荡漾的生机画面跳脱而出。上巳日那清新的春风扑面而来,少男少女些许羞涩而又淳朴勇敢的爱情,如同岸边的野芍药,曾经生动而认真地开放在那片已经消失的清朗天地……<br/><br/>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br/><br/>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br/><br/><br/>〖祓禊曲三首〗 乐府诗集<br/><br/>《西京杂记》曰“汉宫三月上巳张乐於流水”,以后因循,至唐传以为曲。<br/><br/>昨见春条绿,那知秋叶黄。蝉声犹未断,寒雁已成行。<br/><br/>金谷园中柳,春来已舞腰。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br/><br/>何处堪愁思,花间长乐宫。君王不重客,泣泪向春风。<br/><br/><br/>〖兰亭序〗 王羲之<br/><br/>后人常谓右军书法雄秀而叹为观止,而其文亦行云流水;暮春嘉日,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br/><br/>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br/><br/><br/>〖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 『唐』陈子昂 《全唐诗》 第84卷56首<br/><br/>暮春嘉月,上巳芳辰。群公禊饮,于洛之滨。<br/><br/>奕奕车骑,粲粲都人。连帷竞野,袨服缛津。<br/><br/>青郊树密,翠渚萍新。今我不乐,含意 申。<br/><br/><br/>〖丽人行〗 『唐』杜甫<br/><br/>杜子美那厚重犀利的讽刺风格,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繁花渐欲迷人眼的上巳、长安和大唐……<br/><br/>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br/><br/>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br/><br/>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br/><br/>……<br/><br/><br/>〖乱后曲江中〗 『唐』羊士谔<br/><br/>安史之乱、甘露之变……直到最后天下再次的分崩离析。曲江、上巳曾经的繁华随着大唐颠峰、中华辉煌的衰落而清冷——<br/><br/>忆昔曾游曲水滨,春来长有探春人。<br/><br/>游春人静空地灰,直至春深不似春。<br/><br/><br/>〖新荷叶〗 『宋』辛弃疾<br/><br/>(上巳日,子似谓古今无此词,索赋)<br/><br/>论文思的细腻,谁抵得过宋人?初看以为要写春情,笔一转,又说到了别处。结尾竟拿了后辈文人揶揄。宋代的上巳已没有了唐的繁丽,但对于是日春思的刻画,却是独到见解。<br/><br/>曲水流觞,赏心乐事良辰。兰蕙光风,转头天气还新。明眸皓齿,看江头、有女如云。折花归去,绮罗陌上芳尘。<br/><br/>能几多春。试听啼鸟殷勤。览物兴怀,向来哀乐纷纷。且题醉墨,似兰亭、列序时人。后之览者,又将有感斯文。<br/><br/><br/>〖墙头马上 第一折〗 『元』白朴<br/><br/>元代,上巳风情出现最多的地方是古代的戏剧里……<br/><br/>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节令。洛阳王孙士女,倾城玩赏……<cc></cc>
                                        </td></tr></tbody></table></p><p>五.上巳复兴方案设计<br/><br/>看似已经作古的文化事物,往往会喷薄出惊人的生命力。华夏衣冠、冠礼、笄礼、上巳节……不正是历经了漫长黑暗后枯树上萌出的新芽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展望一下复兴后的上巳节吧。纵观古来的上巳节俗风尚,我们总结了一些与上巳紧密关联的关键词,围绕这些关键词,在古俗的基础上展开一系列新时代的节俗设计。<br/><br/>上巳节关键词:水,香草,春天,生命,流觞,诗,酒,女儿……<br/><br/><br/>1.水,香草,春天,生命——重温祓禊,亲近自然<br/><br/>上巳与水有着不解渊源。古俗祓禊,体现着人们对生命与自然的亲近和向往。而维系着人与自然间的通灵之物则是水。水是上巳节最重要的媒介。套用今人一句俗语:水是生命之源;而古人领悟得更有深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天地之灵秀;水边生出芳草萋萋,中国传统文化偏爱香草芳荪,远胜过妍丽花卉。在古人看来,高洁的香草植物有驱邪能力。暮春三月,香蕙遍地,香蒲、白蒿,还有《溱洧》里提到的蕳草,都是于人身体很有裨益的植物。华夏祖先重天人和谐的习惯似乎就是本能,先人们大概不会想到,若干年后他们的后代竟然要为环保事业奔波呼吁、狼狈不堪。<br/><br/>祓禊古俗是兰汤沐浴,可惜如今的洁净水源和人群比例远远失调,那么祓禊仪式该如何对待呢?于山溪沐浴当然是首选,对于大多数而言,可以取其意而简化古俗。<br/><br/>(1)“复兴版”祓禊<br/><br/>山溪清冽,落英满溪……祓禊有别于普通沐浴和游泳,作为一项吉祥的仪式,裸浴的话可就煞风景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为祓禊仪式特别准备“浴衣”,姑且名之“禊服”吧。对女子来说,诃子等古典型外穿式内衣是不错选择。热播古装剧《汉武大帝》中有许多温泉浴的场景,公主王妃们的“浴服”就很值得借鉴。<br/><br/>关于汉服内衣:<a href=\"http://post.baidu.com/f?kz=16600441\" target=\"_blank\"><font color=\"#261cdc\">http://post.baidu.com/f?kz=16600441</font></a><br/><br/><br/>友情提示:远离深水,注意安全,谨防感冒。<br/><br/>(2)“简化版”祓禊<br/><br/>到山谷溪流的郊外游春。将事先采摘好的兰草香芷洒入水中,濯洗脸及手。手持香蕙,在河里蘸水,互相洒在头上、身上,同时心中许愿以消灾祈福<br/><br/>(3)“室内版”祓禊<br/><br/>如果那天无法出游,也可以和朋友们一起在举行一个室内“祓禊”仪式。首先在花店买一两枝香草,准备一些药草熏香,一只盛有清水的木盆或陶(瓷)罐 ,蘸水互洒。<br/><br/>友情提示:祓禊仪式毕竟源自宗教仪式,希望不要走上泼水节一样的狂欢路线;祓禊仪式中,建议着汉服礼服,否则,仪式的庄重、优雅将无从谈起。<br/><br/>☆关于祓禊中的佩兰赠芳之俗:<br/><br/>祓禊礼仪之中,男女持佩兰草,男子彬彬有礼地向女子赠花,是上巳最优美的景致之一。先民喜爱的兰草清新幽雅、象征品格与爱情的花草都是佩赠的佳选。当然,也可不拘形式,采撷山野清新花草相互赠送。<br/><br/>小建议:男子当有君子之风、绅士风度,不妨在祓禊沐浴之后,整肃衣冠,主动向同行的女友、姐妹等行礼(传统的揖礼)并赠遗芳草。<br/><br/>☆祓禊后的其它活动<br/><br/>祓禊之后,可踏青赏玩,女孩子们也可踏歌而舞,也可于山林之间抚弄丝竹,举行上巳雅集。关于汉民族民间歌舞,如踏歌等,我们正在制定复兴的歌舞方案,敬请关注:</p><p>.水,流觞,诗,酒——让宴游更有文化气息<br/><br/>“曲水流觞”是上巳著名的节俗,虽说后世逐渐移进室内,但凭心而论,没有水的“流觞”,韵味陡低,不过,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的节俗选择,也是有意义的。这样,“曲水流觞”可以分为3种形式,一种是有山林自然之水的流觞,比如“兰亭雅集”式;第二种是凿石成曲水的流觞,比如各种流杯亭;第三种就是宴桌上的诗酒流觞了。这种酒令雅致又不失欢庆。<br/><br/>民间一些文化协会、教育机构、社团组织,不妨可以考虑在三月三这一天组织流觞雅集活动:<br/><br/>找一条蜿蜒曲折、不宽阔的溪水,大家身着汉服盛装(汉服盛装:释义见汉服体系大纲第五部分,场合分类),在两岸席地而坐,选出一人担任“司仪”,负责斟酒捞杯。先在一只轻质、特制的觞里倒上半杯酒,用捞兜轻轻放入溪水中,让其顺流而下。根据规则,觞在谁的面前滞留徘徊,就由司仪将觞捞起,送到谁的手中,此人将此酒一饮而尽,然后赋诗一首,或者表演其他的绝技;若才思不敏,不能立即赋诗或表演的话,那他就要被罚酒三大杯,或者罚他换当司仪,进行下一轮流觞……<br/><br/>近年来,有倡议者提出复兴“兰亭雅集”活动。2005年9月,浙江省将兰亭雅集作为“文化空间”申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不说是一件很好的举措。如果我们的节日按照这个模式进行,还有人会喟叹,中国的节日文化就剩下吃了吗?<br/><br/>小建议:可以拓展旅游项目开发思路<br/><br/>3.水,香草,女儿——让中国拥有真正的女儿节<br/><br/>很长一段时间内极端的宣传,以及当今快餐文化的泛滥,当今我们中国的女性不是趋近大而话之的中性,就是偏向西方一览无余的审美。而经典的中国女性神韵之妙则多被忽视。传统的女子之美,姑且不用各种生动的形容词,仅仅以两物来比拟即可——水、香草,盖取水之温婉柔韧与香草之芬芳清雅。上巳自古便有着浓郁的女性气息,虽没能像日本那样明确定制为“女儿节”,但于它新生之时,加强其中的女孩深意未尝不可?这天,特地根据古俗设计了许多女子的活动:<br/><br/>1 穿汉服<br/><br/>一千多年前的这天,长安城里的妙龄女孩多会穿着华丽的衣裳临水嬉游。垂柳依依,春水漾漾, 燕舞莺啼,芳草萋萋……今天,女孩们也应该穿起传统的民族服装,临水照花,佩兰祓禊,濡染水的灵气。<br/><br/>说到适合上巳节-女儿节的服饰,我们认为:非我们的民族服饰——汉服莫属。不管是从文化渊源、季节气温、气质美感等方面考虑,端庄典雅的汉服是唯一适合传统女儿节的民族服装。古老浪漫、源远流长的美丽传统,只有同样积淀深厚的汉服可以承载;裙袂招展、帔帛飘飘的动感气韵,也只有汉服可以展现。盛装女孩们与春水绵柳相映成趣,我们就会依稀看到一千多年前那《丽人行》的动人场景。<br/><br/>不得不说,现在被当作中国女性传统服装的旗袍是不“称职”的。首先,且不论它浅显的文化历史内涵是否堪载一个五千年的文明,它的构型本身是畸形的——不否认它有它的独特之美,但这种美却单薄、平面、静止。它最初的定位是特定人群对特色时装的需要,因此对身材、季节有着严格的限制;它诞生于舞台沙龙,因此很难有立体的生动——我们可以在电影里、在画中欣赏,却不易在举手投足中捕捉出飘逸的动感之美。<br/><br/>2 行笄礼<br/><br/>笄礼是汉族女子传统的成人礼,将赋予少女成长的美丽与责任。笄礼已经在民间开始实践,对于今后越来越多的有笄礼打算的女孩来说,上巳女儿节无疑是个好选择。 </p><p> 笄礼的复兴方案及实践报道,请阅读:<br/><br/>操作方案:<a href=\"http://www.tianhan.com.cn/bbs/dispbbs.asp?boardID=73&amp;ID=6693&amp;page=1\" target=\"_blank\"><font color=\"#261cdc\">http://www.tianhan.com.cn/bbs/dispbbs.asp?boardID=73&amp;ID=6693&amp;page=1</font></a><br/>实践报道:<br/><a href=\"http://www.tianhan.com.cn/bbs/dispbbs.asp?boardID=73&amp;ID=9735&amp;page=1\" target=\"_blank\"><font color=\"#261cdc\">http://www.tianhan.com.cn/bbs/dispbbs.asp?boardID=73&amp;ID=9735&amp;page=1</font></a><cc></cc>
        </p><p></p><p><img src=\"http://www.tianhan.com.cn/bbs/UploadFile/2006-1/2006146944581.jpg\" border=\"0\" alt=\"\"/><table width=\"72%\" bgcolor=\"#ffffff\" border=\"0\"><tbody><tr><td></td><td align=\"left\" width=\"97%\"><table class=\"wr\"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tbody><tr><td class=\"gray14\"><cc></cc>3 女儿会<br/><br/>很多优雅的女儿活动都不妨在这天举行:插花、茶道、诗社、风筝、舞会等等——让我们一起相约美丽!<br/><br/>上巳节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br/></p>

蓑笠翁 发表于 2007-4-19 11:22:00

<p>一.上巳节的名称渊源<br/><br/>因在农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故称上巳。上巳节亦名元巳、三巳、除巳、上除等。<br/><br/>关于上巳的起源,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了晋代两位尚书郎挚虞、束皙在晋武帝面前的争论故事。挚虞以为,上巳节源于汉章帝时平原徐肇亡女之事。据说平原徐肇,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全部亡故。一村人觉得很奇怪,于是纷纷相携至水滨盥洗以驱除不祥,遂因水以泛觞,曲水之义起于此;束皙却认为: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和秦昭王三日置酒河曲,见有金人出奉水心剑,这两事才是本源。而“二汉相缘,皆为盛集”。大概是朴实的解释更可信吧,争论的结果是挚虞得赐“金五十斤”,而束皙却左迁为阳城令。不过,真正的起源有可能普通到没有故事,仅仅是上古人们的一种习惯。<br/><br/><br/>上巳的名称首见于汉代的古籍,名称大概定于汉代。《汉书 礼仪志》:“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洁。”<br/><br/>汉代及以前虽已经把上巳定为正式节日,使古老的祓禊活动有确定的时间,但农历三月上巳每年都不固定,为了方便和统一,魏晋后干脆将上巳节定在了三月初三日,《晋书 礼志》:“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虽然不局限于巳日,但上巳的节名却固定不变。<br/><br/>有认为“上巳”为“上己”之误,指出古人记日用天干而不用地支,比如上辛上戊,假设非要用地支的纪法,那么首午尾卯,上旬又怎么有巳日呢?这种说法见《癸辛杂识》。不过,习惯成自然的力量是很大的,名称恐怕是不可扭转了,原因大家知道一下即可。<cc></cc><cc></cc><br/> </p><p>二.上巳节的风物与节俗<br/><br/>**祓禊驱灾**<br/><br/>周代上巳流行水滨祓禊(fu2 xi4)之俗,天子指定专职的女性神职人员掌管此事,《周礼·春官·女巫》曰:“女巫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之汤沐浴。”)祓,是祓除病气,禊,是修洁净身。祓禊,即洗濯以除去凶疾的祭祀仪式。不过,这一活动应该起源于上古,华夏先民很早就修禊之俗,三月时令于水边祭祀、沐浴,称为“春禊”(对应的也有“秋禊”),以除去整个冬天所积存的污垢和病害。<br/><br/>周是个带有理想和浪漫色彩的时代,它一边承接着中古弥漫的巫风,一边步入质朴坦荡、钟鸣鼎食的郁郁人文。祓禊之俗一面体现了上古神秘的宗教遗风,一面也展现了后世消灾祈福的民族心理渊源,同时,也塑造出这个诗画一般美丽节日的雏形。<br/><br/>张衡《南都赋》:“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轨齐轸,祓于阳滨。”晋张华《上巳》云:“姑洗应时月,元巳启良辰。”乐府诗集还有《祓禊曲三首》,大约就是《西京杂记》所说“汉宫三月上巳张乐於流水”,一直因延到唐代,传以为曲。<br/><br/>**招魂解神**<br/><br/>招魂续魄、解神还愿的内容大概是祓禊仪式的附属。韩诗注《诗经 郑风 溱洧》曰:“谓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祓除岁秽……三月上巳之辰,此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人们在野外或水边招唤亲人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苏醒。<br/><br/>还有在河边“解神”的活动。解神,即还愿谢神。汉代王充在《论衡》中说:“世间善治宅舍,凿地掘土,功成作解谢土神,名曰谢神。”束晳答晋武帝曲水之问提到的“周公卜筮定东都,建成后流水泛杯而饮”的故事,也是一种得福于天的欢欣与酬谢;北朝周人虞信还有《春赋》:“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边多解神。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br/><br/>**欢会游春**<br/><br/>古人行事,讲求顺天应时。春日不狩不渔,以利万物化生、大地繁荣。《周礼 地官 媒氏》云:“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在先人看来,自然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不仅只是自然界的变化,也同时是人应遵循的时令。上巳是青年男女固定的欢会时节。那一天,青翠的大地上四处飘扬着欢歌笑声,青年男女们结伴对歌,互赠信物,在清新的水湄山阿私定终身。这种传统仪式直至春秋还多有遗存。<br/><br/>在春秋前,人们在冬日一般没有重大的事务安排,谓之“窝冬”,所以,记载了那个时代大事的典籍名为《春秋》便很好理解了。话说人们熬过了一个冬日,大地回春必定会带来一种难以名状的喜悦,踏青游春,在那时便是久旱逢甘霖一样的大事;而对少受冬日折磨、又难有亲近自然机会的今人来说,怕是很难像古人一样,体悟春天的涵义。<br/><br/>《论语 先进》记载: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孔子,各谈其志向理想时,曾子勾画出这样一幅图景:“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并不玄远,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明白,幸福其实类似这样一幅融融的上巳游春图?<br/><br/>**高禖祈子**<br/><br/>传说上巳祈子源自春嬉古俗,也是一种对生命的崇拜。又传:高辛之世,玄鸟遗卵,简狄吞之而生契,后代帝王立高辛为媒神,称高禖(媒),高禖神掌管婚姻生育。又因古时祭祀高媒大多是在郊外,也有称“郊禖”的。上巳日的这一求子之俗一直流传。还产生一种“曲水浮素卵”的风俗。潘尼《三日洛水作诗》提到“素卵随流归”。晋以后,三月三浮蛋乞子的习俗又逐渐变异成了“曲水浮绛枣”的形式。</p><p><cc></cc><cc></cc>**曲水流觞**</p><p>纵观中国历史会发现:世俗欢乐在民生中的比重与日俱增,而近古以前的庄重虔诚同宗教色彩一并淡去。古老的上巳节本源自更古老的祓禊仪式,祓禊一度是上巳的主要内容;而后则逐渐演变成了水边宴饮赋诗的风雅活动。“曲水流觞”作为主角逐渐登上舞台,尤为文人雅士所好。曲水流觞,又名“九曲流觞”,觞即是杯,即投杯于水的上游,听其流下,止于何处,则其人取而饮酒,同时赋诗一首。觞一般是角质或木质等轻材料制成,因此可以悬浮于水,另有一种陶制的杯,两边有耳,称为“羽觞”,羽觞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或木托盘上。</p><p>《荆楚岁时记》所载:“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曲水流觞这种游戏自古有之,谓之“月光禊洛”,源于周王修禊饮于曲洛。也许是祓禊仪式中,一只酒觞不当心掉入了洛水,流杯泛波,下游捡杯人一饮而尽,兴致大好。《逸诗》云:“羽觞随波泛”,该是怎么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偶然失误便衍生出一段美好的节俗。自魏晋后,曲水流觞成为上巳日的主要活动。唐时此风犹盛,至宋渐稀。</p><p>历史上最出名的一次曲水流觞记载,是王羲之、谢安等人的兰亭修禊活动。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上巳节,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召集筑室东土的一批名士和家族子弟,共42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十许公里处)举办了首次兰亭雅集。饮酒吟诗,共得三十七首。《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这些诗所写的序。这次上巳修禊,不仅诞生了天下第一行书,还为后世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p><p>上巳活动主要在城郊风景秀美之地。从唐代诗歌内容来看,皇帝举行过上巳宴的地方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可以“连骑长楸下,浮觞曲水湄”的曲江。曲江古称曲水,取流水屈曲之意,在今西安东南的大雁塔附近。这个地方在秦代曾建宜春苑,汉代建乐游园,唐开元年间再度加以修复,成佳境。这里“绿丝垂柳遮风暗,红药低丛拂砌繁。归浇曲江烟景晚,未央明月销千门”(李绅《忆春日曲江宴后许圣芙蓉园》)。皇帝常在此宴赐群臣,既可彰近民之心,又可风雅“曲水流觞”之意。</p><p>后来,上巳式微,这种流觞的活动却保留下来,逐渐移进了室内,只让酒杯在宴桌上“漂流”,传到谁面前谁就要饮酒吟诗。比如这诗如规定必须带“月”字的,便称之为“‘月’字流觞”。当上巳逐渐远离了水的灵气,酒与诗这两样风雅之物也渐渐带了浊气。上巳最后消失,而单单这种斗酒游戏的留存也只是无奈而悲哀的买椟还珠。</p><p>流觞之俗,还以流杯亭、流杯渠等形式得以半自然化的保存。皇家禁苑、府邸园林的主人常修建亭渠以行曲水流觞之俗。这种流杯渠多是凿石而成,曲曲如蛇蚓,灌水而成“曲水”之势。渠上多覆亭榭,这样,上巳山林郊野的流觞雅趣,达官贵人们就可以不拘时节、不畏风雨随时“亲近”。流觞的游戏是保留了,但总是取形忘神之感。<br/><br/> <img src=\"http://www.tianhan.com.cn/bbs/UploadFile/2006-2/20062612910317.jpg\" border=\"0\" alt=\"\"/></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19 11:24:26编辑过]

小冉 发表于 2007-4-19 11:58:00

我只晓得今天要七煮鸡蛋

希望 发表于 2007-4-19 11:05:00

飘过不懂

linr 发表于 2007-4-19 10:46:00

太深奥!不太懂。。呵呵

gemini 发表于 2007-4-19 10:38:00

<p>兰亭、列序时人---</p><p>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br/></p>

凌烟如雪 发表于 2007-4-24 17:40:00

古时礼仪,今乱纲。

rongbiwu 发表于 2007-4-26 21:14:00

<p>我决定了稀饭楼主滴风格...</p>

gemini 发表于 2007-4-26 22:49:00

<p>楼上的什么意思</p><p>不明白</p>

凌烟如雪 发表于 2007-4-27 09:06:00

沉没你这帖子。。。

gemini 发表于 2008-4-7 17:13:00

<p>翻起来</p>

勇者无惧 发表于 2008-4-7 17:44:00

<strong><font color=\"#0000ff\" size=\"5\">呵呵、笠翁的帖可谓‘上巳杂俗’大全啊,谢谢!又长了些见识。</font></strong>

没用的杨过 发表于 2008-4-8 14:43:00

<p>兰亭时人 曲水流觞</p>
<p>千古雅事</p>
<p>纯仰慕</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月三 上巳日 踏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