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ou 发表于 2012-11-12 12:53:22

其实是一部书

       《三国演义》里面只有一个核心人物,这个人就是刘备,其他人都不过是配角而已。而《水浒传》中国一百零八将都是核心人物,没有主角,也没有配角。其实这两个故事合起来是一本书,只有将它们合起来对比着来看,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之间,我们才能看出作者师徒二人想表达的那个完整的意思。

三国鼎立之时,曹操等人心腹众多,手下人才济济,都称其为“主公”,唯有刘备与关羽张飞三人以“大哥”、“二哥”、“三弟”相称,“桃园三结义”在当时社会绝无仅有,这意味着非君臣关系,也非主仆关系、雇佣关系,而是平起平坐,绝无高低之分。

       兄弟三人当时混得并不好,除了刘备姓刘之外,没有什么裙带关系,也没有钱财去招兵买马,三人也不愿给人当奴仆,于是去请诸葛亮,诸葛亮本来是看不上他们的,“三顾茅庐”表达的意思只有一个,那就是尊重与平等,曹操孙权再爱才,也没有上门请过谁,有失身份并且难以操控,最多也就是打个赤脚去迎接一下作作样子,或者结为亲戚绑在一起。

   更不可思议的是诸葛亮来了之后,刘备将指挥权交给了诸葛亮,也就是军权,原因很简单,诸葛亮更有指挥才能,三兄弟都唯军师的马首是瞻,全听他指挥,这事别说当时,就是放到现在也没多少人敢干。

       刘备后来又得了很多人才,但再也没有“四弟”、“五弟”之说,多了就假了,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懂刘备的想法,再叫兄弟反而引起误会,但众人都能感觉到全的平等待人之心,不是什么关心照顾,就是纯粹的平等。指挥有军师,冲锋有猛将,守卫有忠臣,撤退有凶神。而刘备除了平时编几双草鞋给大家穿,在打仗的时候不仅要亲自上阵,做的还都是打下手的事,出力又没有功劳的那种,(当然他也不需要什么功劳),而且关张二人也是如此,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去抢别人立功的机会,每次上阵都做的是不起眼的小事,他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这应该是真正的平等。

       当赵子龙从危急之中救出刘备的儿子时,刘备将其子扔在地上,大骂赵将军不该花那么大的代价、冒那么大的风险来救他那个愚笨的儿子,以前看到这里总觉得是演戏,做秀给别人看的,但现在再去读,那并非演戏,在刘备的心里,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生命的价值都是一样的,没有谁的命贵谁的命贱之分。

       甚至在刘备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竟然让诸葛亮在必要的时候将他儿子的位置取而代之,“刘禅”这个名字在取的时候就已经包含了这个意思,在刘备眼中,没有才能的人就不能去管事,即使是他刘备的儿子,在现实情况下如果通不过考验,被淘汰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当时历史上,像诸葛亮、曹操、周瑜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但像刘备这样的人绝无仅有,即便是刘邦也只能做秀演戏,达不到这个境界。所以刘备这个人的形象很可能是作者通过想像虚构出来的,在当时社会中找不到这个人的原型,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但是如果真有这样的人,那也很难被理解,对于这种人的真实想法,人们永远会充满了怀疑。

       如果把刘备当成一个火种,那么《三国》中关张二人就是这个火种上生长出来的两颗芽,关张之辈才能非凡,意愿死心塌地追随刘备,实际上有点师徒情份在里面,也有志同道合的意思在里面。比如对于貂蝉,关羽是一刀斩于马上,毫不怜惜,因为貂蝉的爱意与他所追寻的东西是背道而驰的,而张飞最后娶的是一个女匪,这三人对于身份背景不仅不在乎,反而非常厌恶。除了军师诸葛亮,在当时社会中,这种抱负别人是很难理解的。而且诸葛亮显然对于刘备的那一套很是受用,但是自己做事的时候还是老一套的谋权之术,因为诸葛亮的专业就是谋士。这四个人都很矛盾很纠结,不用老一套一事无成,用了老一套又与自己的信仰相违背。后来纠结到刘备在与孙权的妹纸的新婚之夜逃了婚,还差点被孙权一帮人给杀了。虽然如此,诸葛亮也受了他们的影响,后来也学刘备,将孟获七擒七纵,但他显然弄得太做作了,完全不像刘备做的那么自然。

       刘备死后,诸葛亮还是走了老路,结果就不用说了,刘备的那种境界太高了,即使诸葛亮也只得其形不得其意,“人和”两个字,说来容易做来难,所以我觉得刘备只能当时作者幻想出来的一个人物,一个追求平等到极端的人物。

       而《水浒》讲的却是另一个极端。一帮土匪,本来与官府是死对头,最后却成了官府的棋子,而且还是弃子。如果刘备三兄弟的故事是可歌可泣的,那一百单八将的故事就是可悲可怜的了。

       一窝土匪的情况一般是这样的,有大哥,有二当家、三当家的,其他人等都以兄弟相称,不分高低。而且几个当家的必有过人之处,要么杀敌时能多出几分力,要么能多操一份心,不然是不能服众的。如果有能人上山来投靠,并且这人比几个当家的还历害,那么只有两个结果,一是二虎相争,分出个高低来,甚至可以一刀砍了大当家的,自己当老大,二是客客气气地送下山去,请您另谋他处,此处庙小供不下。讲的就是一个毫爽,要么走要么留,当个土匪还要忍气吞声,那就不是土匪了。

       可是《水浒》中的这些人,明显就是坏了规矩,最后弄得是既不像土匪,又不像军队,不伦不类。

       首先是林冲,上山时人家不欢迎,你要么一枪将他挑了,要么一去不回头,可这人看柴大官人面子又不肯杀人,憋着一肚子气下山,又不肯走远,遇见鲁智深,又一同回去,提辖大人倒是毫爽,上山就把人一刀劈了,让林冲做了老大。等又有人上山时,这林冲又看某人的面子,将老大的位置让了出去,提辖大人都看不过去,他却忍了。

       这就开了个坏头,后面越来越过份,来了好多从官场上被迫害的人,都和林冲一样的做法,在官场上规规矩矩,结果被别人给玩了,一上山却就开始玩起了心计,把官场上的一套全搬过来,用现在的话不知道是怎么说的,好像是叫从受害者角色向害人者角色的转变。

       发展到极致时,竟然让宋江这厮做了老大,宋江身为文官,心计极重,众人哪是他的对手,于是有了议事厅,有了军师,有了三十六大将,七十二小将,宋江的位置坐得那是稳稳妥妥的,一百单八将等级森严,整个水浒山头立马成了一山寨版官俯,管理得那是井井有条。

       但是有了一百单八将之后,兄弟之称便已名存实亡了,而且几排在一百单八将之后的,只有一个职位,名称叫做“小喽啰”。再有上山的好汉,即使一身的本事再大,除非那一百零八个位置上的人死了或者不干了,才有个地位,想要当老大,那除非你一个人能打得过这一百零八人,把他们全打扒下。

       在这种情况下,水浒山头其实已经走向了穷途末路,不可能再发展壮大,人数也只会少不会多了,谁会去投奔他们呢?所以宋江一干人只有两条可以走,一是把势力范围扩大,所有人都提高等级,最好是拿下整个天下,这样后面来的人才有出头之日,很显然宋江没有这个气魄;还有一条路那就是招安,归顺朝廷,大家都过过安逸日子,别无他求。其实他也知道这条路很凶险,但其实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只好将一切希望都寄托在高俅和皇帝的身上。

       所以当林冲要杀了高俅老贼时,宋江不许,林教头当场气死,他既是气宋江,也是气自己,更气的是封建的制度,哪怕是上山当了土匪,还是逃不过这种制度的玩弄,因为这种思维模式已经在每个人的心里根深蒂固了。

       林冲开的这个坏头让水浒山上的众人最终走上了绝路,这种寒彻心骨的绝望随着他一口鲜血的喷出,就已经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后面的故事,那就是一场场的自杀表演,而这种故事与人物,在当时真实社会中比比皆是,绝非虚构。

       将这两本书对比起来看,可见当时社会已经迫切的需要变化,封建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前进,绝对的平等是没有的,但相对的平等更利于社会和谐。当两位作者写书之时,当时欧洲许多国家已经从封建制变革成了议会制,那里的人们开始疯狂的研究自然科学搞发明创造,美国从独立战争中刚刚成立,日本也出现了巨大的维新,而当时中国可能是属于特殊的情况,清朝是由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社会,改革必然会让他们失去手中的权力,所以他们封锁消息,闭关锁国。后来好容易有人起义要推翻他们,差点就成功了,却被一个传奇风云式的人物给镇压下去了,这个光荣的人的名字就叫——曾国潘。

    咳咳,哥骂个人容易吗我?

小可爱梦梦 发表于 2012-11-12 12:55:31

好长 密密麻麻

motou 发表于 2012-11-12 13:01:58

是啊,明明没多少的,怎么发出来这么长啊?

乡角角的伢 发表于 2012-11-12 13:16:30

老师就是老师额。。

小夜 发表于 2012-11-12 16:19:05

没有看完额

搬来的 发表于 2012-11-12 16:25:46

路过拿分~

yhg 发表于 2012-11-12 17:03:45

怪不得楼上的这多分了得,我也跟到拿一分!

「別樣情調」 发表于 2012-11-12 17:11:38

跟着拿分吧。

离人心上秋 发表于 2012-11-13 09:02:05

只看过第一部小说

闻过了花香浓 发表于 2012-11-13 11:39:53

楼主很有见地!分析的很精准透彻!

维常之华 发表于 2012-11-19 18:42:42

将这两本书对比起来看,是比较阅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其实是一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