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ont size=\"3\"><font face=\"楷体_GB2312,楷体 \"><font style=\"FONT-SIZE: 20px\">把助学捐物和乡村建设结合起来》这篇文章写于两年多以前。最近看到南方周末上关于净空老法师在安徽庐江县汤池镇进行的儒化教育试验遇到挫折的报道,有些感想。想到这篇旧文,找出来看,公益和乡村建设的问题,我大体的思路没有变化。另一篇旧文《<font style=\"FONT-SIZE: 20px\"><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20px\"><font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2312,楷体\"><font style=\"FONT-SIZE: 20px\">学者张俊杰老先生投身助学给我们立了好榜样</font>》内容也与此相关。<br/>公益的核心问题当在人的改变。公益当是以人为本的。对此公益界逐渐已有共识。改变人的思想意识,提高科技文化素养,农民自主自力脱贫是最重要的。但是怎么去做?比较空,不易着手,并不是说教或者靠道德力量去感染人就可以成功的。我们长期生活在城市,对农村不是很了解,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和我们可能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我们并不一定知道当地农民要什么,怎么做能够有效果。如果一开始就着眼“精神扶贫”,恐怕无从下手。苦恼,彷徨,最后可能什么也做不成。<br/>此文写完以后,去年初我写了《公益的核心在改变人》,那时候思想又有些深化。当时我在农村走得更多更深入。我逐渐想到,改变人,首先从改变自己、即改变志愿者开始。这个是好把握,自己能做主的。志愿者群体的躬身实践会对一般网民和市民有一定影响。再一个争取传媒的配合,发挥影响。我们还发现,很多政府官员是愿意做一些实事的,我们和政府也有良好合作。一些官员和我们成为朋友,他们的一些思路也有改变。城乡互动,最后再探究农民思维意识的问题。<br/><font size=\"3\">也有个心理姿态的问题。我认识到,</font></font></font></font></font><font style=\"FONT-SIZE: 20px;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楷体\" size=\"3\">我们城市人、知识分子下乡去,并不就是去当先生的。当先生也要做学生。农村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了解,有些农村的杰出人物,更可以作为自己的榜样。怎么改变农民的思维、意识、习惯,我们的探索还是很初步,我想可以放到最后。从自己的提高、升华开始,渐次推进。<br/>净空法师的著作,我已经读了十几年的时间。这十几年我也一直在关注读经运动。净空大师是一个有高度智慧的老人。不过对他的儒化教育实践,我多少有一些顾虑。主要是担心太迂阔,脱离现实。儒家重礼,重修身,相关的论述多数在现代并不过时。但有一些恐怕也不甚符合现在公民社会的精神。如净空法师反对打官司,我持相当的保留态度。<br/>对农民、百姓而言,民生问题是第一位的。仓廪实而知礼节。无恒产而有恒心,唯士为能。基本生计、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尚不能解决时,让他们学礼,学修身,不是不可以,而是说只有这种教育是不够的。要走近农民,让他们接受我们,信任我们,理解我们,认可我们的理念,恐怕从一般民生问题着手更可行。助学、捐物等活动不是根本,但也可以是我们了解和接近农民的途径。如能普及农业科技,让农民能致富,熟悉现代生产经营理念,打开眼界,具备现代意识,那是最好。道德、礼义的教育可与此并行。实践理想,从立足现实开始。改变精神是务虚,民生问题是务实,虚实相济是比较现实的。按张俊杰老先生的说法,物质救助和智力扶持相结合,物质救助也是不可少的,起码可以打前阵。由民生问题,逐渐过渡,循序渐进,不断摸索,探求国民思想启蒙的路径。<br/>我们在汉中、丹江口的经验很初步。科教扶贫多半还停留在纸面上。道德、礼义和国民精神的教育,需要净空法师那样的大文化人、大知识分子深入基层,也给我们志愿者以指导。儒化教育、科教扶贫、助学捐物互相结合,相关NGO互相结合,是不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思路。</font> </p>
<p><font style=\"FONT-SIZE: 20px;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楷体\" size=\"3\">中国科教扶贫论坛公益话题版回复</font></p>
<p><font style=\"FONT-SIZE: 20px;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楷体\" size=\"3\">2009,6,24</font></p>
<p><!-- --></font></font></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24 18:59:0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