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法则节选(Z)
<p><strong>1 卡瑞尔公式:解除烦恼的万灵方案 你的心可以构筑一个地狱。更能够缔造一处天堂</strong><br/> 威利·卡瑞尔年轻时曾是纽约水牛钢铁公司的一名工程师。 <br/> “当我还是个小伙子的时候,”卡瑞尔先生说。“有一天。我到一家玻璃公司去安装瓦斯清洁机。这是一种清洁瓦斯的新方法。通过瓦斯清洁机,可以更快、更省力地清除瓦斯中的杂质。使瓦斯燃烧时不会伤到机器的引擎。这种方法在以往的试用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br/> “然而,在这家玻璃公司安装的时候,我却遇到了许多没有料到的困难。虽然经过一番努力,机器勉强可以使用了。但却远远没有达到我们承诺的质量。那种懊恼的心情,我到现在依然记得很清楚,那感觉好像有人在我头上重重地打了一拳。我的胃和整个肚子都扭痛起来,烦恼、焦虑噬咬着我的心,有好长一段时间让我彻夜不眠。<br/> “后来,我意识到一直这样烦恼焦虑下去,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我试着想办法来摆脱这种让人发疯的烦恼,发现效果很显著。这个消除烦恼、抓住快乐的方法,任何人都可以使用,非常简单。可以分三个步骤——<br/> “第一步:冷静下来,问我自己,如果失败,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我会坐牢?会被枪毙?丢掉差事?让老板赔得血本无归?<br/> “第二步:找出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后,我试着让自己接受它。我对自己说,坐牢和被枪毙是不可能的。但我有可能会因此丢掉差事。那我可以另找一份差事;让老板赔得血本无归也不至于,至多让他们赔上两万块钱。<br/> “第三步:当我把‘可能丢掉差事’和‘可能让老板赔上两万块钱”的最坏情况接受下来之后,就平静地把时间和精力用来试着改善那种最坏的情况。<br/> “我开始集中精力,一遍一遍地做试验。最后终于找到了解决的办法。这个办法不但没有让我的老板赔上两万块钱,反而让公司赚了几倍的利润,最重要的是,我找到了让自己摆脱烦恼,迅速快乐起来的方法……”<br/>一点感悟 快乐是一种习惯,忧伤也是一种习惯,而习惯是可以养成。也是可以摒弃的。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而种下一个行动便会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便会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便会收获一种命运。<br/>所以。让我们试着学习卡瑞尔的快乐公式,慢慢置换那些如影随彤的烦恼和焦虑吧。你会发现:我们的心可,以构筑一个地狱,更能够缔造一处天堂。 </p><p><br/> <strong>2 酸葡萄效应:走好心灵的平衡木---提高你的快乐商数</strong><br/> 饿了两天没吃到一点儿东西的小狐狸,没精打采地在四处找吃的。看到前方不远处的葡萄架上,挂着好多沉甸甸、水莹莹的葡萄串。小狐狸的眼睛一亮,来了精神。可是葡萄架太高了,任凭小狐狸怎么上蹿下跳,就是够不着,累得它精疲力竭地趴在地上喘着粗气。<br/> 微风吹来。葡萄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好像在嘲笑它一样。小狐狸气得直想把葡萄根给拔掉。但是过了一会儿,它又笑了起来,安慰自己说:“那葡萄一定还没熟呢,要不然早就掉下来了,生葡萄肯定又酸又涩,吃到肚子里不闹病才怪呢!哼,这种酸葡萄,饿死我也不吃!”<br/> 于是。小狐狸饿着肚子。高高兴兴地接着找吃的去了。<br/> 一点感悟 固有许多文章曾借用故事中小狐狸的“酸葡萄”心理,来讽刺那些在困难面前无所作为、自欺欺人的人。<br/>其实。如果我们能够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会发现小狐狸实际是个很聪明的家伙:既然已经确认“吃不上葡萄”是个无法改变的事实,不妨就明智地放弃“葡萄”。甩掉失落与懊恼的心理包袱,轻松快乐地重新上路。开始新的寻找!</p>
<p> 如果说快乐也有商数的话,“酸葡萄”心理何尝不是一种高水平的快乐商数?!而这。也暗合了心理学上的一种理论。专家们把这种“寻找自己时呼出的“气水”沉淀后则呈白色;悔恨时呼出的“气水”沉淀后则呈现更为浑浊的蛋白色;更为重要的发现是,试验者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沉淀后呈现紫色,把这种紫色的“生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就死了。这个试验又一次证实,生气对人体的危害是极大的。 <br/> 通过实验,专家得出结论:当人们因为情绪波动,产生消极悲伤的情感,并超过正常的生理限度时,就会造成重要的生理机能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p>
<p><br/> 更为让人触目惊心的例子是:恶劣的情绪不但对人体有害,盛怒有时还能使人暴毙。发生在动物界的“野马与吸血蝠现象”就十分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点。</p>
<p>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不起眼的动物叫吸血蝙蝠,是野马的天敌。它们在攻击野马时,常附在马腿上,用锋利的牙齿极敏捷地刺破野马的皮肤。然后用尖尖的嘴吸血。野马受到这种攻击后,马上开始蹦跳、狂奔。但却总是无法摆脱这种蝙蝠。蝙蝠从容不迫地吸附在野马身上。落在野马头上,直到吃饱吸足,才满意地飞去。而野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无可奈何地死去。动物学家在分析这一问题时。一致认为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远不会致野马于死地。对野马来说,剧烈的情绪反应,才是导致死亡的真正原因。</p>
<p> 由此看来,对于那些“肝火旺盛”、动辄怒发冲冠的人来说,“野马的结局”也许是最好的警示。<br/>—点感悟 著名心理学家艾尔伯特·艾里斯说过两句被后人奉为经典的话:<br/> <strong>“人不是为事情困扰着,而是被对这件事的看法困扰着。”<br/> “情绪是由人的思维、人的信念所引起的。所以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br/></strong>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从“野马结局”中可以得出这样结论:<br/><strong><font color="#0000ff">第一:情绪是有成本的。<br/>第二:情绪是我们自身选择的结果。外在事物并不能伤害我们。倒是我们自己对这些事物的信念与态度让我们自己受到了伤害。<br/>所以。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管理我们的情绪。将它操控在良性运行的状态下。那么我们就得做好准备——准备支付恶劣情绪所造成的巨大成本。这成本有时会是我们的人际和谐。有时会是我们的身心健康。有时甚至还会是我们的身家性命!</font></strong></p>
<p><br/> <strong> 4 塞里格曼效应:永远对绝望说“不”-------只要自己不跪着。没有人会比你高</strong><br/> 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以狗为对象做了下列一组实验。 <br/> 程序一:把一条狗放进一个笼子里。锁住笼门。使狗无法轻易从笼子里逃出来。而笼子里装有电击装置。通过这一装置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刚好能够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使狗毙命或受伤。</p>
<p> 塞里格曼发现,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地挣扎。想逃出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的努力,它发现无法逃脱后,挣扎的强度就逐渐降低了。</p>
<p> 程序二:把这只受过电击的狗放进另一个笼子。这个笼子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实验者发现。这只曾受过电击的狗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绝望地忍受着电击的痛苦。根本不去尝试有无逃脱的可能。</p>
<p> 程序三:把没有经受过电击实验的狗直接放进有隔板的笼子里。发现这些狗全部都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p>
<p> 塞里格曼把上述实验中。狗的绝望心理称之为“习得性无助”。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长期经历失败的儿童,久病缠身的患者,无依无靠的老人。他们身上常常会出现“习得性无助”的特征:当一个人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无论他千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他就会觉得自己控制不了整个局面,于是,他的精神支柱就会瓦解。斗志也随之丧失。最终就会放弃所有努力,真的陷入绝望。</p>
<p><br/> 因“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和意志消沉。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塞里格曼为了找到防止“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办法,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又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br/> 让狗在接受“无法摆脱的电击”实验之前。先学会如何逃脱电击之苦。方法是先把它们放到可以躲避电击的那个笼子里,当它们接受电击时,只需轻轻一跳,就可以免受电击的痛苦。等到狗学会能轻易地从笼子的一边跳到另一边时,再让它们参与第一个实验。结果发现。这些狗们就不太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境地。<br/>在对人类的观察实验中,心理学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br/> 一点感悟 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正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法救药。<br/> <strong>而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破罐子破摔。比如,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失恋是因为自己本身就令人讨厌等。<br/></strong> <strong>所以要想让自己远离绝望。我们必须学会客观理性地为我们的成功和失败找到正确的归因。让消极和宿命论的想法统统去见鬼!</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br/><strong> 5 沉没成本:放弃。是勇气更是智慧----坚持到底不一定就能胜利</strong><br/> 我国后汉时期有一位叫孟敏的人,有一天。不小心把一口瓦锅掉在地上摔碎了。眼见那锅摔成碎片。孟敏却“不顾而去”,丝毫没有表现出惋惜和后悔的样子。旁边有个叫郭泰的人,对孟敏的举动很是不解,“遂问其意”。孟敏答道:“甑已破矣,视之何益?” (锅已经破了。后悔又有什么用?) ----后人便以“堕甑不顾”来奉劝世人要向孟敏学习,“事成过去。追悔无益”。</p>
<p> </p>
<p> “堕甑不顾”的故事实际上说的是一个“沉没成本”的问题。<br/> 所谓“沉没成本”。指的是我们每采取一次行动。每做出一次选择,总要付出相应的成本,可能是人力、物力、时间、精力,乃至情感。其中有些投入发生之后,无论如何也无法收回时,这种投入就成了“沉没成本”。比如,在“堕甑不顾”的故事中。摔成碎片的瓦锅就是孟敏无论如何也无法收回的“沉没成本”。而如果孟敏此时再对着这一“沉没成本”发一阵呆。叹一会儿气,甚至郁郁不乐好几天,那么他就又投入了时间、精力和情感,这时候,他的“沉没成本”就不单单是瓦锅。还有他后来在发呆、叹气时所花的时间和精力,还可能是几天来的好心情。<br/> </p>
<p> 类似的例子还有:晚饭结束的时候,本来你已经吃得很饱了,可是看着桌上剩了一半的饭菜。你觉得如果把它们留到明天肯定会坏掉。太可惜了。于是你选择了宁可让自己的肠胃受罪,也要把它们全部吃掉。结果因为吃得过饱,使得自己一个晚上没有睡好,第二天还得跑到医院去看医生。这样一来,最初的“沉没成本”就由原来的一碗剩菜。滚雪球似地加入了你的一夜好睡眠,肠胃健康还有医药费。 —点感悟“沉没成本”的存在,使人们在作选择时不能理性地放弃。</p>
<p> </p>
<p> 坚守着“沉没成本”不放的人,就算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之前做错了,他们也会寻找各种理由,试图通过“把事情继续做完”的方式挽回“沉没成本”。就像有人攥着一跌再跌的股票就是不抛,生怕有一天股市反弹自己会后悔一样。</p>
<p> </p>
<p> 既成的事实是已经沉没掉的,而未来的时间和机会才是可以创造无限价值的。对那些无力改变、也无法改变的不愉快,我们要有“输得起”的心态。学会分清哪些事情可以执著一念,哪些事情不必钻牛角尖,惟其如此,我们才可以轻装上阵。获得人生的快乐。</p>
<p> </p>
<p> “沉没成本”在企业里的例子也有很多。<br/> 比如:许多公司在明知项目前景不好的情况下,依然勉强维持该项目,原因仅仅是因为在此项目上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成本”殊不知,世间的事情。并不是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会胜利。为了追回“沉没成本”而继续追加投资,却常常导致更多的损失。</p>
<p> </p>
<p><br/> <strong>6 踢猫效应:不做情绪的污染源 -----我的心情,我作主</strong><br/>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踢猫效应”。即: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p>
<p> </p>
<p> 举个例子来说:某公司的老总一大早因和老婆吵架,负气上班,坐到办公室里还余怒未消。恰好有位业务主管要汇报工作,老总极不耐烦地说:“这点事自己都解决不了。我要你们干吗?”</p>
<p> 这位主管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回到了办公室。这时,主管手下的一位办公室主任有事要请示他,主管极不耐烦地说:“这种事情还来找我解决?你们自己怎么不多动动脑子?自己想辙去!”</p>
<p> 这位办公室主任碰了钉子,感觉很沮丧。下班回到家刚坐下,儿子想问他数学题,他气呼呼地说:“就你事儿多,一边儿去!叫我清静会儿!”</p>
<p> 儿子被爸爸的无名火搞得很郁闷,正要灰溜溜地走开,却被自己一向很宠爱的小猫绊了一下。儿子正窝着火气没处发,冲着小猫就是一脚,“讨厌,没见我心烦吗?叫什么叫?一边去!”</p>
<p> <strong>一点感悟 生活中类似“踢猫效应”的现象时有发生。现代社会中。工作与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紧张很容易导致人们情绪的不稳定,一点不如意就会使自己烦恼、愤怒起来,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这种消极因素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就会身不由已地加入到“踢猫”的队伍当中——被别人“踢”和去“踢”别人。</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 </p>
<p><br/><strong>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你每发怒一分钟,便失去了六十秒的幸福。”<br/> 想想看,是发怒重要,还是我们的幸福更重要?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我们是无力改变的,唯一能改变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情。是快乐无比,还是愤怒无比,都在你的一念之间........</strong></p> 做到这些就成神了,我不想当神 楼主最近在研究心理学? 厉害.支持!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飞的更高</i>在2008-7-13 23:43:00的发言:</b><br/>做到这些就成神了,我不想当神 </div>
<p>话不是这样讲的.学习心理学会让你有不同的心态,心胸会变的更开阔些.</p>
<p> </p>
<p> </p>
<p>另外我觉得任何人都必须学点心理学和教育学。</p> 学习 *8/15;1s0k1s0n1u0s1u0I1r0M1p0O1m0P1j0R1f0S1a0U140X110Y0W0Z100Z1C0W1O0T1P0S1Q0S1Q0X1L1d1w1M1v1P1u1T1u201w221x221z231C241O241R201S1Z1T1X1U1U1V1P1W1M1W1G1V1G1O1U1N1Y1M241L291K2d1H2k1G2o1B2H1y2O1y2R1v2X1v2Z1v2U1B2N252u2d2o2m2k2J2d332d372e392g3a2g3c2k3e2p3h2B3i2G3i333g382L3b2I372A2S2z2Q2z2I2A2H2D2H2F2L2F342E352D342C322C2N2F2I2M2B2V2t352l3g2e3q283A203L1T471B4a1y4b1v4b1u4e1u4h1x4l1A4o1C4r1F4t1K4z224z2f4x2m4v2u4r2G4q2L4o2R4n2V4n2Y4l304k2Z4k2R4n2E4V1W541N5e1F5o1y5v1r5E1k6e0R6g0O6i0M6j0J6i0I6e0M6a0T65125Z1a5V1h5T1l5Q1s5Q1u5X1t6d1p6l1o6m1o6m1H6j1N6f1U6c24682c642m602B5Z2F5Z2O612R622T652W682X6z2X6H2U6T2N6X2L6Y2K6Z2K702J6Y2H6X2F6V2D6U2B6S2z6H2t|*9/6y2a6o2a6g2c662f642f5Y2h5Q2i5K2j5C2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