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生活在仙桃,对于我们身边天天提及的地名,是否产生过追根溯源的想法呢?这些地名,有的已经沿用了数千年,有的刚刚叫了几十年,它们到底有什么来历,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现在就开始说一说吧:
首先出场的是我们前任老大沔阳,虽然他老人家已经“退居二线”多年了,但老大的影响力依旧无处不在。
一般说来,介绍沔阳的历史,上来就是“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分竟陵郡置沔阳郡,领云杜、沔阳二县,因郡治在沔水之北而得名”。以此作为沔阳肇始的权威史料,已经沿用好多年了。这个固然没错,但问题来了:沔阳之名,是公元503年的某一天,梁朝的某位领导一拍脑袋想出来的吗?
清朝中后期沔阳地图,是不是感觉比现在大很多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沔阳之名,最早见于西晋永嘉六年(公元312年),比梁朝设沔阳郡早了将近200年。但当时沔阳只是一个村落的名称,后来作为郡、州、县的名字一直沿用了一千多年,这种平步青云的好事我们后来也没少干,比如,仙桃由一个城镇的名字一跃成为副地级市的名字,龙华山的称呼从居委会变成街道办事处,只能说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这种励志故事已经是有着光荣而悠久的传统了。
还有一个让人懵圈的事,大家知道,古时汉江称为“沔水”,又有“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而今天站在汉江边,明明老沔阳是在汉江的南岸,为啥叫“沔阳”呢?
原来是明朝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1487年)的一次特大洪水,汉江改道了。成化二十年以前,汉江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的河道就是今天的东荆河,入江口在沌口(来源:《湖北地名》)。洪水导致形成今天的汉江河道,沔阳至此由从前位于汉江之北,变成汉江南岸之地了。
原本轰轰烈烈的历史和现在仙桃城区的这片土地是没有交集的。
上面提到,汉水的改道,流经了今天的仙桃城区,于是籍籍无名的沼泽、农田,走到了历史的前台,仙桃的历史,是从那次改道开始的。
改道后的汉江,有一条支流名曰锦瑞河,汉江与锦瑞河相交夹流的地方像一把尖刀的形状,古时人们把环水突出的水中高地称为“咀”,于是,此地得名“尖刀咀”。
80年代初仙桃镇街道单位示意图
由着本地方言的发音习惯,“尖刀咀”的名字叫着叫着,越来越像“仙桃”,加上“尖刀”的名字既不雅致又不和谐,所以,到了明朝末叶,此地名为“仙桃”的叫法逐步形成。
至于“仙女撒桃”、“老者掀桃”的仙桃传说,听听而已,“凡此神话,不足为据”,怕是编这些神段子的老先生都还健在吧。
明崇祯十五年(1641年),李自成起义军逼近沔阳,官府增兵驻守此地,取名曰 " 仙镇哨 " ,继而设行政机构于此,命名为 " 仙镇公署 " ,后命名为 " 仙桃镇 " ,这是“仙桃”地名第一次见诸官方史料记载。
从此,“仙桃”地名一直沿袭至今,1952年,沔阳县人民政府驻地迁到仙桃镇,1986年,沔阳县撤县建市,更名为仙桃市,百年仙桃,竟然取代千年沔阳,成了这2538平方公里土地,一百五十多万人口城市的新名称,书写了后来者居上的又一传奇。
前面提到的锦瑞河,由于径流减少,河道淤积,已无实用价值,便逐渐填平改造了,当初其河流走向,大致与下面地图的红线标识的一样。
仙桃市成立的同时,将原仙桃镇以大新路为界一分为二,成为城区的两个办事处,仙桃镇东边区域名曰龙华山街道办事处,西边一片叫做干河街道办事处。
记得当初这两个办事处刚命名的时候,不少人纷纷吐槽:谁想出来的这么两个怪头怪脑的名字?!
干河老街夜景
新的行政区划,名字又没有现成的,还是老办法——提拔,各自从所在区域内的次一级机构“竞争上岗”,当时命名有一个原则,就是尽量“原生态”,因为八十年代,人们刚刚从“左”的思想中挣脱出来,十分不想沿用“生产”“建设”“文化”“解放”等过去几十年的命名方式,于是干河村的“干河”就从仙桃镇西边的“生产”“好义”“建设街”“菜园”等村、居委会名称中脱颖而出,龙华山居委会的“龙华山”从东边的“新生”、“油炸湾”“团结”等一众称号中拔得头筹。
干河老城区
经过些年,好不容易叫顺口了一点,又有“**民”开始吐槽:龙华山冇得山,干河冇得河!
那就说一说“冇河冇山”是啥情况!
先说干河吧,作为仙桃镇西边的一个自然村,几度在干河——新河——干河之间翻来覆去的改名,原因自然是名字太过奇葩,不过现在回过头看来,其实是越土越有味。
干河以前又写作“乾河”,干河地名的由来是因为此地原先有一条河叫凤凰河,有诨名“詹四棍”的恶霸头子带着一帮人,以凤凰河为屏障,在这方圆周围打家劫舍,沔阳州府为了剿灭了这股土匪,断其后路,就截断了凤凰河(够狠!可见封建时代的官僚也不是传说中的毫不作为),时间一长,这条河就没水了,干了。“干河”由此得名。
最早的仙桃镇和干河办事处驻地就在这一片
龙华山的确没山,其得名有两个说法:其一是过去有一座叫龙华山戏楼的建筑,附近还有一座龙华山庙,位置大约在今天沔州小学后面下坡的襄河边(年代过于久远,已经很不好精确描述了),所以这周边地片就以这座戏楼的名字作为称呼了。这和现在的剧场巷、建材街如出一辙。后来,据说龙华山戏楼毁于一场大火,但因其名声太大,故仍然作为地名存在。其二说上世纪初,仙桃镇洪帮建立,在钱沟开山立堂,当时山头的就叫“龙华山”,后来这个山头经过口口相传,于是仙桃便多了个叫龙华山的地方。
位于龙华山办事处的流潭公园
现在,干河办事处和龙华山办事处经过几十年不断扩张,管辖范围早已不知是当初成立时的多少倍了。
今天的城区沙嘴街道办事处是过去汉江公社的范围,1980年后,汉江公社更名为黄荆公社。
沙嘴以前是一个自然村落,汉江公社成立后,这里成为汉江公社驻地,随着公社机构单位的在此设立,企业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一个自然集镇。
沙嘴街景
沙嘴地名的来历显得更“躺平”一点:相传,远在明朝年间,这里是一片沼泽地带,每逢雨季,湖中土墩上有象龙嘴一样吐着泥沙的浊水,经过常年淤积,土墩连城一体,逐渐成为居住着人家的陆地,故人们将此地取名为沙嘴。
今天的沙嘴街道办事处,早已是仙桃的主城区,是仙桃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仙桃市城市建设和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杜湖街道办事处是“城区四办”中的小弟弟,迄今为止,成立时间只有一年多。
当然,今天杜湖街道办事处管辖的地方,过去也有着辉煌的历史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我们现在只说说杜湖这个地名的来历。
杜湖,又叫杜家湖,也是原汉江公社(黄荆公社)的管辖地,先前是一个地片的统称,包括杜家湖农场和周围的5个村,其名字的来历相对比较简单:以最早杜姓人家居住在湖边而得名。
杜湖街道地图
之所以从众多的村落、地片的名字中选择杜湖之名为仙桃城区最年轻的办事处命名,还是因为杜家湖原种场,这个场虽然规模不大,但在探索科学种田和培养推广棉花良种上起到了很大作用,加上过去老仙桃的居民上学的时候都到杜湖农场劳动过,杜湖的知名度显著高过新办事处管理范围的其他地名,所以这个命名确实名至实归,“提拔任用”程序公开透明,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仙下河现在是仙桃城区的标志之一,但我小时候的记忆中却没有一条叫做仙下河的河流,好像是在我人生当中的某一天突然冒出来的。
仙下河景色
后来发现其实是一场误会,原来,它一直在我们身边,只不过那时它还不能称之为是一条河,而是叫“渠”——仙下支渠。
它是1959年人工开挖的一条灌溉渠道,灌溉了黄荆、西流河、彭场等地的农田,因受益范围是在当时的仙桃镇以下,故名仙下支渠。
后来可能觉得这条长约20公里,宽近30米的水利工程叫“支渠”是不是太矮化它了,于是改称“河”,最初叫“新河”,八十年代恢复“仙下”之名,称为“仙下河”。
夏天的仙下河
所以想当然的以为仙下河是因为从仙桃流到下查埠而得名,逻辑上是通的,但的确与官方的解释是相悖的。
仙下河很自然的将仙桃分成老城区和新城区,过了车站桥(后改名为东桥),就是城区沙嘴办事处了。
仙下河上的东桥(原名车站桥)
沧海桑田,几百年的岁月变迁,有的地方要讲述昨天的历史,都找不到对应的坐标了!
先写这么多吧,仙桃城区还有许多有趣的地名来历,篇幅所限,如果有兴趣,可以一起探讨。
如果大家觉得还行,还会写一篇关于仙桃乡镇地名来历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