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仙桃市河堤岸生态牧业有限公司“牵线”下,中岭村再生稻“科技小院”依托华中农业大学彭少兵教授团队正式成立。当年,“小院”迎来一群特殊的“居民”——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学子们。 “学生伢哪种得好田?肯定又是来走走过场,还不如回去上课!”学生入驻当天,就受到当地农户的质疑。
村民们不知道的是,“小院”里,团队正在掀起水稻生产的又一场革命。
“不是不上课,是把课堂搬到田里。”团队负责人彭少兵解释,“我们研究的课题是稻再鸭菇综合种养,说白了,就是将再生稻与鸭子、菌菇等共养,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提高土地经济价值,帮助农民增收。”
稻再鸭菇是华中农业大学彭少兵教授团队多年攻关的一项科研成果,它颠覆了传统水稻“种一次割一茬”的种养模式,一次栽种可多次收获。
春种到秋收,“小院”的师生工作在地里,吃住在院里。从硕士读到博士,这是华中农业大学学子杜缠缠在小院的第五个年头。
“我以前从没见过水稻,也没见过活鸭子。”这个西北姑娘说,直到她考上研究生,在入学前到“科技小院”提前学习后,才第一次见到“研究对象”。
从播种到收割,水稻的整个生长过程,她都需要在试验田里完成各项试验,并把样本第一时间拿回“科技小院”通过实验器材进行研究。
“把课堂搬到农田里,就是要打破以往‘重理论知识传授轻生产一线实践验证’的研究生培养路径。”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黄见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