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袁家口,坐落在通顺河中段北岸,是一个古老小集市,有500多年的历史。明末,这里的地名为“马七里”。清朝年间,改为“袁家口”。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袁市”。
曾经,走进袁家口老街,家家房屋鳞次栉比、青砖黑瓦、古朴典雅;户户门窗木料高档、雕刻精致、富丽堂皇。街上店铺林立,人流如织,老街建筑在一千多米长的沿河堤上,是坐北朝南面向河坡的“半边街”。
“袁家口,半边街,弹丸地,出人才。”民谣流传至今。袁家口老街也素有沔阳的“小汉口”之佳誉和“鱼米之乡”的美称。
在袁家口老街的河坡边,有一处处悬空的独特“吊脚楼”。杂货铺、布匹店的吊脚楼里,商品琳琅满目。茶馆吊脚楼里,说善书、唱小曲、泡热茶、品香茶,听众既享受乐趣又受到教育。皮影馆吊脚楼里,打皮影子,日场夜场,老少观众,欢声笑语。勤行铺吊脚楼里,肉包子、葱卷子、大锅盔、油条、油墩子,热气腾腾,香气扑鼻。饭馆吊脚楼里,沔阳三蒸吸引食客,一桌一桌觥筹交错,出出进进抹桌换席。特别是一座座吊脚楼投身河面,反射而显现在水面上的倒影,成为独特的风景。
袁家口老街有一条呈一字型的青石块铺就的小路,洁亮光华,赏心悦目。睛天,青石板上光芒耀眼;雨天,湿淋淋的青石板上如镜对影。长长的青石板路上,赶集的人群,上下的商旅,摩肩接踵,人声鼎沸。
从大城市到小集镇,凡街市都有巷道。袁家口老街一条一千多米长的古老小集市,有六个巷道。即上场有高家巷、梁家巷和春茂巷三个巷道,通往本县胡家场、黄家新场和临县天门的多祥河镇;中场有德记巷通后街、左家大巷通往襄河(即汉江)欧家湾码头;下场有裕泰巷通往本县仙桃镇街上。
沉思远古的老街、消逝的巷道,那景象,那旧貌,写满人世沧桑,陈述着昨日的热闹与繁荣,沉淀着袁家口的厚重历史。
清末年间,在袁家口老街上场梁鼎兴大门口的通顺河上,建有一座32对大木柱支撑的跨河大木桥。大杉树桥柱高10多米,厚厚的大杉木板铺就的桥面宽2.5米,桥长160多米,其名曰:“神会桥”。在平地直观或在桥下仰观,大木桥真乃蔚为壮观。
此桥系从潜江经沔阳到汉阳入长江横跨三县的通顺河上独一无二的跨河大木桥,当年成为通顺河上南北两岸、十五垸、渣角湖百村10万民众的便民大通道。1946年六月下旬,襄河(即汉江)涨大水溃口,水流湍急,洪水将大木桥冲毁,令人深感遗憾。
现在的袁市,日新月异。市里正以袁家口为轴心,推进袁市村、袁市社区片区化改造,启动老318国道沿线村居风貌改造,打造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带。挖机轰鸣声里,老街的历史文化风韵复现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