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24-6-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讳疾忌医:大明王朝的外交痛点
田德邦
朱元璋赶走蒙古人建立大明朝之后,与蒙古的军事斗争也一刻没有停止过。元朝的残部退守蒙古之后,实力依然不可小视,边境依然不够安宁。
明成祖朱棣曾多次御驾亲征,倒是出尽了风头,大获全胜。但是,明蒙关系却没有缓和。
在大明与蒙古的斗争中,我们发现,大明与蒙古的缠斗目的一直不同频道。简单点说,各自感兴趣的东西不一样。
蒙古的意图十分明显,然而,一直被大明朝廷无视。
蒙古更看重的是经济,而大明在意的是军事和边防。
蒙古是游牧民族,工农业生产和商业都不像大明这样发达,许多重要物质不得不依靠大明朝。元朝被明朝取代后,蒙古人根本就没有能力光复元朝,一时也没有这种企图,他们的进犯和袭扰,主要是由于对赖以生存的物质需求。而明朝从大臣到皇上,都只是从实力的角度对待蒙古人。他们一方面傲视蒙古人,一方面又惧怕蒙古人。
因为前有明太祖的丰功伟绩,后又有明成祖的军事成功,所以,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9月,当蒙古人再次进犯边境时,明英宗也开始御驾亲征,想要复制明成祖的辉煌,最后却惨败于蒙古人,损失人数达三分之一,许多将领在这次战争中牺牲。不仅如此,明英宗本人也沦为俘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之变”。
不过,大明的实力摆在那,随后的“北京保卫战”算是扳回一局,找回了一点面子。
但蒙古人依旧在边境袭扰。他们也不是不愿意臣服大明,他们仍希望纳贡,换取明朝开放边贸。但是,从心里十分讨厌蒙古人的大臣们和皇上,都从内心里不愿意这样做,虽然在宣德时期,蒙古人对明宣宗很恭顺,经常对蒙古来拜的使团进行奖励,但那时的政策却是“薄来厚往”,也就是回赠的物质价值远大于来朝拜的贡品价值。随着时局的变化,朝廷不愿意跟蒙古人有更多的往来,皇上甚至在接到奏疏时,都不愿意在疏文上看到蒙古的字眼。
所以,当时只有少数大臣愿意思考并能够看出明蒙之争的实质,譬如,对蒙古人的开放互市请求,总督翁万达认为“亦计以为宜,因其款顺而纳之,以为制御之策。乃庙堂不为之主议,既大言闭关以绝其意,又不修明战守之实而为之备,反戮其使以挑之。”有恢复互市的大臣左右不了时局。这时的明朝内部,皇权斗争十分激烈,朝臣们为了自身利益左右摇摆,互相嫁祸,官场十分凶险,谁还敢轻易表达在皇上看来是出格的言论?
接下来发生的“庚戌之变”既显示了明朝军事上的懦弱,也说明了从大臣到皇上在经济上对边贸往来认识的错误。而这次的军事斗争对明朝来说,又是一件奇耻大辱的事件。
那是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发生的事情。这时在位的皇帝是明世宗朱厚熜。
蒙古人一面对明朝称臣纳贡,要求开放互市,一面在边境进行袭扰。
蒙古首领俺答汗因为不满足现有的利益,开始发出战争威胁。
俺答汗派出使臣遣使进京,要求扩大互市范围,不然,就要派兵入侵。明世宗知道来意后大为震怒,斩杀了来使。
这样,明蒙之间的战争又一次开启了。
这年六月,蒙军南下,进犯大同,。大同总兵仇鸾闻风丧胆,派人用重金贿赂俺答,说你攻哪里都行,就是别来大同。
这样,俺答就率军东移古北口,转攻怀柔、顺义等地。
大军压境,明世宗也慌了手脚。又拜仇鸾为大将军,节制诸路兵马。
仇鸾曾被明世宗下狱治罪过,但他靠着权倾朝野的严嵩起死回生,通过贿赂严嵩的儿子严世藩三千两银子,被举荐为大将。所以,靠仇鸾这种人又哪里靠的着?
兵部尚书丁汝夔向严嵩问计,严嵩说:“塞上打仗,败了可以掩饰,京郊打仗,败了不可掩饰,俺答不过是掠食贼,饱了自然便去。”丁汝夔马上会意,告诉将士们不要轻举妄动。在阵地上只看不动,任由俺答率领的蒙军在城外焚烧抢劫。
八天后,明英宗允诺可以与蒙古通贡,蒙军这才由古北口撤退。事后,朝廷追究责任,严嵩便将执行他令的丁汝夔把责任全部推到他的身上,丁汝夔因此获死罪。这就是史称“庚戌之变”的由来。
令人感到讽刺的是,明朝因为军事上无能,让边境互市重开,反而导致边贸的繁荣,明蒙实际上都从中受益,加深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往来。
实际上,明蒙之间的经济贸易交流作是无法斩断的,也没有必要斩断,反而是要加强交流来往才是。
但明朝的后任皇帝对互市依然是时关时开。蒙古人也一直采用和平与战争两种手段跟明朝纠缠。
直到1570年,阿勒坦汗的孙子把汉那吉因家庭纠纷投降明朝。这时,明朝大臣高拱、张居正和王崇古等才建议明穆宗同意与蒙古互市,明蒙终于停止对抗,走向合作。阿勒坦汗向部属宣布和平,表示与明朝世世友好,永不相犯。
明朝对边贸作用的无视,直到明穆宗时期才彻底改变。尽管其中原因复杂,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误。
因为这种失误在当时其实已经有人意识到,所以,与其说是一个失误,倒不如寻找这背后更深层的原因。依我看,这个原因,就是大明历任统治集团都有的毛病,叫“讳疾忌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