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或傍晚经过体育广场,时常看到许多人悠闲地挥鞭抽打得螺。听着阵阵“叭、叭”的脆响声,我总会情不自禁地上场玩一下,随着得螺飞速旋转,把我也转回到儿时打得螺的惬意时光。
得螺是家乡一带的方言,书面语实际上叫“陀螺”。几乎每个乡下小孩都会打得螺,我5岁时已经打得螺打得得心应手了,并能玩出不少花样。
得螺大多是自己动手用木头制作的。挑选一段木质坚韧、不易变形的枣木或桑木,将其削为上宽下窄的圆锥体,用砂纸打磨光滑,然后在下端尖底处嵌入一粒钢珠,用来增加摩擦力。如果没有钢珠,可将一颗小铁钉锤进得螺尖底处,再磨掉钉头。也可因陋就简,用木头做一个微型得螺,塞进空墨水瓶即成。制作得螺是个细致活,我曾不小心被篾刀划伤手指,流了许多血,伤口好几天才痊愈。我还喜欢来点小情调,在得螺顶端的中心处按上一枚图钉,或用蜡笔在得螺上涂些图案,这样得螺旋转起来显得五彩缤纷,煞是好看。
得螺制作好了,还需配备抽打的鞭子。我找来一根二尺左右长、手指头粗细的小木棍或竹条,在稍细的一端系上粗细适当的布带、麻绳或尼龙绳。最好的鞭绳当属从废弃的板车轮胎上拆解下来的帘线,其柔软性好、结实耐用,抽打起来啪啪作响的感觉格外爽。帘线在当时很稀有,我因拥有一条帘线做成的鞭子,令小伙伴们羡慕不已。
有了得螺和鞭子,即可在房前屋后的空地、村里的打谷场或学校操场上打得螺了。打得螺时,一般先将鞭绳一圈一圈地缠绕到得螺中心位置,绕到尽头时弓下腰,将得螺尖底着地,左手扶住得螺,右手握着鞭杆朝后用力一拽的同时放开左手,得螺便开始旋转起来。也可将得螺立在地上后顺时针捻转一下,让其直接欢快地起舞。还可双手将得螺转动着放到地上,让其依惯性飞速地旋转。
得螺可以自娱自乐,只需不断挥鞭抽打得螺,让它不停地旋转。不过挥鞭的时机要看准,力量要适中,抽打部位须选定得螺中间。挥鞭的速度越快,得螺旋转得越快,能够听到“呼、呼”的声响。
我们更多时候是聚到一起进行比赛来决定输赢。最常见的是比得螺旋转时间的长短。各人将自己的得螺打得虎虎生风,口喊“一二三”,所有人立即停止挥鞭,紧张地盯着得螺,不时有人叫喊着“快转,快转……”谁的得螺先歪倒一边为输,一直旋转到最后的则算赢。另有一种比智慧的方法。在地面上画个圆圈,看谁能将得螺一直控制在圆圈内旋转,谁的得螺先跳到圈外算输。输者不断跺脚叹息,赢者则会兴奋地吹口哨以示庆贺。还有一种刺激的玩法叫得螺“打架”。两个人或几个人用鞭子使劲抽打各自旋转的得螺,让其与对方的得螺剧烈碰撞。谁的得螺先被碰倒或冲撞到一边就算输。输者一般不愿轻易“投降”,往往叫嚷着再比一次,直到输得心服口服为止。胜者则成就感满满,像大将军凯旋而归那般兴奋。
“快走,打得螺去哟!”听到有人叫喊,大伙连忙带上得螺和鞭子跑到宽阔的禾场,纷纷扬起鞭子,对着自己的得螺奋力抽打。大小不一、五颜六色的各种得螺在场地上旋转跳跃,场面蔚为壮观。我们越玩越兴奋,玩得汗流浃背仍不肯罢休。
得螺给我的儿时带来无数欢乐,留下太多美好的回忆。成家立业后,除带着儿子玩过手捻的塑料玩具得螺外,相当长时间没到户外打过得螺。但日常生活中时不时地冒出一句口头禅“你真是一个得螺屁股”,用以戏谑周围那些好动、坐不住的人,其实这是儿时打得螺的记忆非常自然地从心里另一个角落滚落出来而已。
如今打得螺逐渐演变成广大市民健身休闲的一种新方式,得螺比我们儿时的要精致得多,而且形体越玩越大。令人遗憾的是打得螺者多为中老年人,几乎看不到青少年玩这种游戏。我就想,要是广大青少年都像我们儿时那样经常进行打得螺这类户外游戏,就可以预防未成年人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社会问题。
挥鞭甩去,甩掉杂念,得螺旋转,转出健康。“走,打得螺去!”年逾五十的我,现在经常邀约一群志同道合的玩伴打得螺,尽享其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作者:邱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