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范溉(ji同既)关,河道纵横、湖荡密布,水产丰富,自古以来,人们“靠水吃水”,几乎一半的家庭,都置有不同类型的罾。
罾为何物?简单说,是一种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网起鱼落。
小街范溉关,位于洛江河畔,滨临排湖,元代末年就成为沔阳十九个出名的集镇之一。最先居住在范溉关人,都是些与水相伴,以捕鱼为生的渔民,罾,就是他们的“饭碗”。岁月中,祖上世代与鱼类结下了不解之缘。行走在洛江河畔,遇到十个庄稼人,估计有九个会捕鱼。
鱼米之乡的范溉关,河湖里鱼多,有鳞鱼和无鳞鱼都有,鲫鱼、草鱼、青鱼、鲢鱼、鳙鱼、黑鱼、鳝鱼、泥鳅,龟鳖等,鱼类尽情繁衍,密密麻麻游水,时常出现“鱼挤鱼”的情况。一场大雨过后,范溉关街上的鲜鱼,多得“压断街”。
范溉关的罾,主要有赶罾、扳罾和拦河罾。
赶罾,即赶鱼入罾。赶罾用二根弯曲成圆弧竹竿交叉支起一长方形网,三面和底罩了网,一面敞开着,让鱼往里钻。赶棍,是几根竹棍连成的三角形,把鱼赶进罾子里。人站水里,右手拿赶棍,左手突然提罾,鱼儿在罾里活蹦乱跳,或用手去抓,或用短把舀子去撮起,再放入背在身上的鱼篓,然后继续向前用同样动作去赶鱼。赶起的鱼,一般都是**子、鲫鱼、泥鳅、螳譬、麻骨楞(谐音)等。
**子鱼(鲦子鱼)肉质细嫩、味鲜美,是农村人家的桌上家常菜,有“无**不成席”的说法。麻骨楞好吃,尤其适合“怕刺多”牙口不好的老人、小孩。“麻骨楞,合骨吞”,这是湖区家喻户晓的。做它,不用动刀,也不用打鳞抠腮,用大拇指指甲将其肚皮掐开,挤挤肠肚,就行了。吃它,根本不用吐刺,直接咀嚼一下,吞了。由此可见其嫩。用麻骨嫩做鱼冻,可谓湖乡一绝。
扳罾是在河上支起的一张大鱼网,四个角固定着。河对岸的两个角固定在可上可下的粗竹竿根上,一只系在河岸边的树上,另一只缠绕在轱辘上。捕鱼时就放下罾轱辘上的长绳,收起岸边树上的绳子,也就是后纲绳。这样网落水底,三面高出水面,只留下轱辘上的前纲绳落在水底。扳罾时,弓步,身体后沉,两膀用力,动作要快让渔网出水,鱼就逃不了,然后拿起抄网向鱼抄去。扳罾正常时间是上半夜与上午,这时的鱼群活动频繁,扳起的鱼要多。扳罾在不用时,把网扳起后晾晒。
鱼过千层网,网网都有鱼。洛江河里的扳罾,一个连一个,渔民风餐露宿,罾起罾落,扳出一道独特的风景。
拦河罾,类似于“迷魂阵”,其结构简单,捕鱼方式操作简便。河有多宽,罾就有多大。拦河罾把整个一段河面拦腰截断,用小孔网布作成圆筒形状,圆筒的一侧“嘴巴”大张,鱼进嘴后继续前游,网路越来越窄,最后只有一个小袋。鱼一旦钻进去,网布挂住了鱼翅退不出被捉。
罾是怎样捕到鱼的,因为一床罾,包括纲绳,要用猪血血十多次,颜色变成暗红色后,接着用蒸汽蒸煮一下,然后展开晾晒,这样除保证罾的红色外,腥味还能留存更久,这样会引来更多的鱼入网被网起。
勤扳罾懒打簖。簖,音同断,插在水里阻挡鱼虾以便捕捉的竹栅栏,意思是说,扳罾的每隔半个钟头就扳一次,簖一般是隔一夜倒簖。也就是说,扳罾一定要勤快,而打簖是可以偷懒的。
“迎上水”的鱼,即逆流而上的鱼。鱼大都有逆流而上的习性,尤其是在繁殖季节,听到流水的声音,就会成群结队地激流勇进,甚至是飞身直上,银光一闪像刀一样就削上去。有鲤鱼、白鱼、鳊鱼、鳜鱼、鲫鱼和红眼等鱼类。
民间俗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原来这句话并非只是指责人偷懒成性,而是真有其因。那时的渔网大都用麻纤维织成,如果不将水份晒干,极易腐烂破碎,于是而有此说。
以罾捕鱼,是一种原始的捕鱼方式,早在宋代《清明上河图》里就有记载。范溉关的渔文化,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上百种捕鱼方法,各具特色。现在,范溉关渔具——罾,年轻人们已经很少接触到了,下一代人更不知道该如何使用。渔具若即若离,或成为最后的告别。
来源/公众号思乡远梦 作者/张才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