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的浪潮中,交通方式的变革如疾风骤雨般袭来。曾承载着无数人梦想与归程的汽车客运站,如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兴建时的举全市之力,到辉煌时期的众多线路与熙攘人流,再到如今线路锐减、乘客骤减,它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在困境中奋力寻找着转型之路。
10月15日上午的市汽车客运总站发车区,昔日繁忙景象已不在
资料显示,仙桃市汽车客运总站属于一级客运站,位于仙桃大道中段26号,于1993年兴建,1998年10月28日正式投入营运。“当时是举全市之力,将原有的8个汽车站汇总成为现在的客运总站,可以说很多仙桃人第一次离开家乡都是在这里坐车。”市汽车客运总站总支委员刘杰告诉记者。
尽管如此,由于近些年出行方式的不断更新,市汽车客运总站的运行线路已从最多时的67条锐减至现在的39条(市际线路33条、省际线路6条),发车班次也在逐年减少。
“距最近一次取消的班线是今年的8月份,我们取消了营运十年左右的仙桃至浙江瑞安的班次。除了节假日和暑运还有稀稀拉拉几个客人外,几乎没有人再坐这趟车了,也实在是难以维持下去了。”市汽车客运总站运调中心主任李鸿飞向记者介绍,“目前保留的六条省际线路分别是深圳、西安、株洲、长沙、岳阳、南阳,这些都是建站之初就开通的线路,目前也仅能勉强维持。”
除省级线路减少外,市际客运班线也因各种原因要么班次减少,要么线路停运,近年来陆续取消了到宜昌、恩施、黄冈、松滋、丹江口等市的线路。
60多岁的居民张誓成住在车站旁,在他的印象中,几年前仙桃往返武汉的客运班车每天进进出出络绎不绝。“乘客多,坐满就走。没坐满,平均半小时左右也会发一班,坐车很方便。”张誓成说,好像从疫情过后仙桃往返武汉的客运班次就逐渐减少了,如今更是一天到晚看不到几趟车。
10月15日上午10时,市汽车客运总站候车大厅只有零星的候车乘客
他告诉记者,班次减少后,自己感受到了“不方便”。10月11日,由于要赶往武汉照顾生病的孙子,他在市汽车客运总站坐车,“等了1个多小时,车辆才启动。”
10月15日,记者在市客运总站走访时发现,候车区的乘客稀稀拉拉没几个,而发车区的车辆只占停车位的三分之一左右。
同样受影响的还有周边商户。“这里没有高楼也不靠近居民区,我们的生意全是依托着客运站的人流量。和前几年比起来,来客运站坐车的乘客少了太多了。”在市汽车客运总站附近经营便利店的许美香告诉记者,由于客流量大不如前,周边商铺的生意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客运班次减少后,部分市民抱怨乘车“不方便”,但运营者对此也感到很无奈。
“和以前没法比。以前每天要来回往返仙桃和武汉三四趟,而现在一天只能跑一个来回。”在仙桃往返武汉这条班线上已工作了20多年的司机刘勇,说起以往客运生意的红火时连连摇头,“现在的形势不说挣钱了,只能勉强混个温饱。”
从最初赚钱,到如今惨淡,刘勇是在最近四五年感受到客流量的锐减。“天门南站、仙桃站的通车,私家车、顺风车的兴起,都是对客运汽车行业的重创。”他告诉记者,他驾驶的是39座的客车,淡季时每趟只能坐个零头,票价44元,跑一趟来回,只能够油钱和过路费。刘勇算了一笔账,与前些年相比,收入至少减少了一半以上。“跑得越多反而赚得越少,减少班次也是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
对于刘勇的说法,同为仙桃至武汉客运班线的司机杨学标表示赞同,“武汉离仙桃太近了,可供选择的出行方式也很多。与客车相比较,高铁更舒适,价格也就相差几块钱,对市民而言更加快速便捷。”杨学标坦言,客运汽车行业的没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李鸿飞也认为,客运汽车出行成本增加,再加上私家车、顺风车增多,群众出行方式多元化,是近几年客运市场萎缩的主要原因。“在顶峰时,我们车站有580多台车,现在只有90多辆了。”
据统计,2019年10月1日至7日国庆节期间,市汽车客运总站共接待出行旅客59977人。而今年的同一时期,共接待8005人,总人数相差7倍以上。
谈及市汽车客运总站的现状及发展,刘杰表示,客运站转型是必然的。“目前我们从提升服务质量入手,为了方便市民出行,已经积极协调站内多部门对班次时间、窗口购票服务作了调整和优化。”
他还介绍,现如今客运出行的受众群体多为老年人,“以前明确规定购票需要携带身份证实名购票,现如今为了简化购票流程,服务老年群体,只需提供身份证号码即可购票。”
从“主打”营运到做“好”服务,市客运总站正在尝试在转型的步伐上慢慢调整,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模式,与其他交通方式融合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构建更加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适应市场变化和市民需求,为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美好生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