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搜索
查看: 753|回复: 0

[风土人情] 樊孝云丨潘场老街商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8 11: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湖北

113247l6yzzhh6ryrg6xmx.jpeg 潘场老街路牌(罗绍华 供图)


113247js17szrlrr14lxtw.png

◎ 樊孝云(潘场)

潘场老街,曾经是潘场公社所在地,也是潘场公社所辖区域的行政、经济、文化、医疗的中心。

一条几百米长的街道,全部用青石板铺就而成,坚硬而平坦。街道两侧是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商铺和民房。

这里商贸繁华、商贾云集。

尤其每天早上,赶集的人们像潮水一样从四面八方涌来,整个街道变成了人的海洋。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赶集的的人们川流不息,络绎不绝。好一派欣欣向荣、热闹非凡的景象!不愧为“小汉口”之美誉。

这里各种商业作坊门类齐全。商业服务圈辐射至小河、杨场、姚咀、九合垸、赵西垸农场及剅河镇、通海口镇邻近区域。

按行业分,有粮行、医药、日杂百货、酿酒、餐饮、鱼行、肉案、茶楼、铁铺、农具家具、油脂加工、教育、典当等,聚集了众多商业奇才,富甲一方,值得一方人士回忆。乡贤樊哲东老人对于1945年至1965年潘场老街历史作了如下回忆。现整理如下:

113248jdlkwzlz4dtktr43.jpeg ▲ 如今的潘场街(罗绍华 供图)


113248c1f3zq635kzm6b6m.png

老街从农户到加工厂至杂粮行,产、工、销三个环节贯通,解放前,当地没有后期设置“粮所”。

粮食生产靠种植,农户加工则由整米,磨坊专站生产,销由各粮行负责。

大米、面粉及玉米内供方圆二十公里百姓,外销数十公里外的城镇和乡村。由水运和陆运方式运输。其中水运是由民船经周河运出。河道两侧,有纤夫道,纤夫负重前行,在纤道行走带动船前行;陆地上由马车运输。

街上专门从事搬运的工人就有近30人,很是热闹。老街有杂粮行近十家从事粮食贸易,人员分工明确:上手管帐,下手称量印斗。这样基本解决当地和周边老百姓吃饭问题,也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解放初期,政府征用几大宅子做收购农户粮食,由农户自行加工,配合默契。

因仓库容量和安全性升级需要,后期搬迁至河街由私营到国营,如同潘场老街一样,从繁华到衰退再到没落三步曲,让人叹息。

当时杂粮行经营老板有徐日林、肖景元、潘振西、潘以贵等人。整米加工有杨德广、邓学新、蔡成轩等人。运输的水陆专班,有本地人也有外街人士。

113248tx2tg1nm12y9s1en.jpeg ▲ 如今的潘场街(罗绍华 供图)


113249y5vbrbrvrspsr0bm.png

潘场老街,居民众多,辐射范围大。有疾病人员当然不少,医药服务有门有铺的至少有四家,每个药店都有坐堂医生。

这些药店一律为中药,医生也是当地负有名气的中医师,叫“先生”,可见中医药真是中华国粹,百姓健康,生命所系。

雷明仿药店自己看病自己抓药。还有滕石凡、曾凡培、余杰忠三家诊疗技术较高,因此病人多一些。

滕家聘请了多位有名的中医,如黄忠怀,杜江盖,余杰忠、吴志勤等先生坐诊,为远近百姓治病消灾,增添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余杰忠本人也有些医术,后来响应“精减城镇人口”号召下放至潘家台,笔者小时候也找他老人家看过病,颇有印象。

西医西药是韩医官到了潘场老街后才有的。韩医官曾是抗日名将王劲哉部队的医官,有一定的医疗技术,他把西医技术带到潘场老街,弥补了潘场老街只有中医没有西药的不足。从此有了吃药丸、打针、手术、等治疗手段。解放初期潘场卫生所就是以他为骨干组建的。后来迁到左桥村与潘场村交汇点,名叫潘场诊所。

113249ad8dx0j29tg82hs4.jpeg ▲ 潘场菜场批发(罗绍华 供图)


113249dn21hd47hbxxfwya.png

锅、碗、瓢、盆是百姓生活必需品,毛巾、袜子、布鞋也是必需品。当然也少不了烟、酒及副食产品,就是当今的日杂门市部和百货门市部。

商户有当时梁圣财、秦先富两家规模较大,生意也不错;还有聂汉青、余金观品种全,信誉度好。

也有专门卖油的,比如菜籽油,当作是杂货铺对待。外来商家左永祥经营有道,生意较好。

当时,还有货郎,挑起商品穿乡送货上门,方便百姓。货郎手摇铃铛,肩挑一筐物,一阵铃响,购货者立马从家屋中跑出来,迅速成交,那时候货郎和农户们关系融洽。特别是糖果类小商品和绣花用品深受小孩和小媳妇们喜欢。所售商品质量好,价格稳定,卖者热情,买者也不还价,迅速成交。

113249rnckcccx1kc10v4c.jpeg ▲ 潘场老李批发部(罗绍华 供图)


113250u5kg16qp6yditg45.png

潘场街周边百姓,都有饮酒习惯。凡亲友聚会、红白喜事必置酒席招待。酿酒业应运而生。

当时有徐先刚酒厂、蔡先党酒厂、许云贵酒坊酿酒。

原料选择糯米高梁和上等谷物,外聘酿酒技术人员遵循工艺,所酿之酒为真正纯粮液,好喝不上头。

酿造方法大多是酒曲发酵,蒸馏加工而成。收于陶瓷瓦坛,封存后售卖。每每酒坊生产,阵阵酒味随风飘香平添了许多生活乐趣与期盼。酿出来的酒,批零兼顾批发用桶装,零售则是买家拿瓶子过来,用规格不同的“吊子”(计量用从酒中“打酒”。

113250w8o6nx4cpdrrhch8.jpeg ▲ 如今的潘场(罗绍华 供图)


113250d26855r0yczyz7zr.png

潘场老街习惯把餐饮分为白案和红案。白案又叫“勤行”,有句老话概括勤行的辛苦:

勤行勤行,

三百六十天早床。

每天凌晨约三点钟就得起床,无论春、夏、秋、冬。和面、醒面做成成品,待起早市的人们“过早”,十分辛苦。

品种有馒头、包子、油条、油饼、锅奎、发糕、包面、长面等十几种。顾客根据爱好选择,丰俭由人。

当时,沿街开设的早餐店,有近十家,比较有特色、有名气的有蔡先智、余小霸、李先明、马元英、樊明甲等人。

而红案(中餐、炒菜)较少,有名气的是樊明桃所开。特色菜有炒三鲜、沔阳三蒸、红烧肉等,主要是供商人与客之间宴请,以及富贵人家来客招待,也有百姓偶尔来过嘴瘾解馋。

113251gzhhhcgywyllhxyl.jpeg ▲ 潘场国华酒家(罗绍华 供图)


113251pqqps2z99kcqqlqu.png

衣、食、住、行是百姓生活基本需求,也是商业服务主要内容。

旧时几乎没有服装厂,大多为裁缝师傅所开个人铺子。布匹大多从汉口采购,有已染成色的绸缎高级同料,也有“原色”布匹

为满足百姓,当时卢先清在潘场街开了间染布作坊,叫着“卢家染坊”。生意红火,铺面大。卢家染坊分前三间后三间共有六间房子作门市。后三间作为车间,靠近水沟便于排放污水。

一般老百姓从卢家染坊这里购买了布匹,找到自已看好的裁缝铺去做名式衣服。

富贵人家婚嫁时,就从绸缎铺和广货店去“撕布”,扯下布匹,交名望裁缝师傅制作衣服。

这一个行业做得比较好的,是一位叫做陈世才的咸宁商人,他是开门市部的;还有一位叫刘元清的布匹商是摆摊设点销售。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前几年,有人将当时卢家染坊所染印花布做成的衣服从老奶奶娘衣柜中找出来,这完全是古董。

113252hxvl3nlr8tr6n3nt.jpeg ▲ 如今的潘场街(罗绍华 供图)

文字丨樊孝云

推荐丨王伦才

图片丨罗绍华

编辑丨光头陈青


113252wjumi1mqy33m8q1m.jpeg


作者简介

樊孝云,男,现年65岁,原陈场镇潘场村八组人。曾任陈场小学教师,现为广州市花城医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广州市花都区高新技术协会理事、康华国盛(广州)中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监事长、广州市花都区花城皮肤病研究所所长、广州花都湖北商会创始人之一。




来源/微信公众号通海口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说明: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自主发表并上传,所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及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客服电话:0728-3319567

小黑屋|Archiver|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